牛流行热流行病学与散户养殖场应急防控措施优化
杨云超 杨智程
云南省玉溪市新平县扬武镇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 云南新平 653401 身份证号码:530428198607030715
引言
牛流行热又称三日热或暂时热,其病原体为牛流行热病毒,主要通过吸血昆虫(如蚊、蠓)传播,具有起病急、传播快、季节性强等特点。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高热、呼吸困难、关节疼痛等症状,虽死亡率较低,但会导致牛群生产性能下降,给养殖场带来经济损失。在我国,散户养殖仍是肉牛和奶牛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养殖条件简陋、防疫意识薄弱、防控措施不规范等原因,散户养殖场成为牛流行热流行的高风险区域。近年来,牛流行热在部分地区时有发生,对散户养殖业造成较大冲击。因此,深入了解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特征,针对散户养殖场的特点优化应急防控措施,对于有效控制疫情、减少经济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对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及散户养殖场应急防控措施进行探讨。
一、牛流行热的流行病学特征
(一)病原与传播途径
牛流行热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病毒粒子具有囊膜,对热、紫外线等敏感,在外界环境中存活能力较弱,56℃条件下 30 分钟即可灭活,但在低温环境中可长期存活。该病毒主要存在于病牛的血液、呼吸道分泌物中,吸血昆虫(如库蠓、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可在媒介昆虫体内增殖,并通过叮咬健康牛进行传播。除昆虫传播外,病牛与健康牛的直接接触虽不是主要传播方式,但在高密度养殖环境中,也可能通过呼吸道分泌物等间接传播。此外,被病毒污染的饲料、饮水、用具等也可能成为传播媒介,尤其在散户养殖场中,由于养殖设施简陋,易造成病毒扩散。
(二)流行规律与易感群体
牛流行热的流行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多发生在夏末秋初,此时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适宜吸血昆虫繁殖和活动,为病毒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在我国,南方地区因气候温暖湿润,流行季节相对较长;北方地区则多集中在 7-9 月。不同品种、年龄的牛均易感,但以黄牛、奶牛易感性较高,犊牛和老牛的症状相对较轻,成年牛症状较为明显。此外,营养不良、管理不善、卫生条件差的牛只更易发病,且病情往往较重。疫情发生时,牛群常呈爆发性流行,发病率高,但死亡率通常较低。牛流行热对养牛业的影响不仅在于直接导致的牛只死亡,更重要的是引起牛群生产性能下降,如产奶量减少、肉质变差等,给养殖户带来显著的经济损失。尤其在散户养殖场,由于养殖密度大、防疫条件有限,一旦疫情爆发,往往难以迅速控制,导致疫情迅速扩散,影响范围广泛。散户养殖场的牛群由于饲养管理水平不一、营养状况差异较大,加之防疫措施不完善,感染后易出现群发情况,且疫情控制难度较大。
二、散户养殖场应急防控存在的问题
(一)监测预警与早期处置不足
散户养殖场普遍缺乏完善的疫情监测机制,养殖者对牛流行热的症状识别能力有限,往往在牛群出现明显症状后才察觉,延误了最佳防控时机。部分养殖者存在侥幸心理,发现病牛后未及时隔离,仍与健康牛混养,导致疫情快速扩散。散户养殖场的应急处置能力较弱,面对疫情时缺乏有效的隔离、消毒等措施,难以迅速控制疫情蔓延。由于缺乏专业的兽医指导和防疫物资储备,养殖者在疫情初期往往手足无措,无法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控措施,加剧了疫情的扩散风险。此外,养殖场管理人员对该病认识不到位,疫情上报不及时。一些养殖者担心疫情曝光后影响牛的销售,隐瞒疫情,错过了早期处置的关键时期,使得疫情范围扩大,增加了防控难度和经济损失。
(二)生物安全与养殖管理薄弱
散户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意识淡薄,养殖环境简陋,牛舍通风不良、卫生条件差,易滋生蚊虫,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条件。多数散户养殖场缺乏消毒设施和规范的消毒流程,进出人员和车辆未经过严格消毒,外来人员随意进入养殖区域,增加了病毒传入风险。在养殖管理方面,散户养殖场多采用粗放式饲养,牛群密度较大,饲料营养不均衡,导致牛群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毒。同时,散户养殖的牛群流动性较大,部分养殖者从外地随意引种,且未进行严格检疫,易引入病原,引发疫情。
三、散户养殖场应急防控措施优化
(一)强化监测预警与应急处置
加强养殖者培训,提高对牛流行热症状的识别能力,使其能够早期发现病牛。培训内容包括牛流行热的典型症状(如高热、呼吸急促、关节肿胀等)、简易诊断方法等。鼓励养殖者建立养殖档案,记录牛群健康状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当地兽医部门。建立快速应急处置机制,发现病牛后立即隔离,限制病牛移动,对牛舍及周边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可用氢氧化钠、过氧乙酸等消毒剂对场地、用具进行喷洒消毒。同时,与当地兽医部门建立紧密联系,确保在疫情发生时能够及时获得专业指导和支持。兽医部门应定期巡查散户养殖场,提供疫情监测、防疫指导等服务,帮助养殖者提高防控意识和能力。此外,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对散户养殖场的扶持力度,提供防疫物资补贴、技术支持等,降低养殖者的防控成本,提高其参与疫情防控的积极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提升散户养殖场对牛流行热的应急防控能力,减少疫情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兽医部门接到报告后,应及时到场诊断,确诊后划定疫点、疫区,采取扑杀、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防止疫情扩散。对同群健康牛可采取紧急免疫接种措施,提高群体抵抗力。
(二)加强生物安全与养殖管理
改善养殖环境,做好蚊虫防控工作。定期清理牛舍周边的杂草、积水,破坏蚊虫滋生环境;在牛舍安装纱窗、纱门,使用灭蚊灯、驱蚊剂等防止蚊虫叮咬;在流行季节定期对牛舍及周边进行药物喷洒,杀灭蚊虫。规范生物安全操作,建立严格的消毒制度,对进出养殖场的人员、车辆、用具进行彻底消毒。外来人员未经允许不得进入养殖区域,必要进入时需更换防护服、消毒鞋底。引种时需从无疫区引进,并进行严格检疫,隔离观察至少 21 天,确认健康后方可混群饲养。优化饲养管理,合理控制养殖密度,保证牛舍通风良好;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增强牛群抵抗力;定期对牛群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和处理病弱牛。
结论
牛流行热的流行与季节、传播媒介、养殖管理等因素密切相关,散户养殖场由于防控能力薄弱,成为疫情防控的重点和难点。通过强化监测预警、规范应急处置、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优化饲养管理等措施,可有效提升散户养殖场对牛流行热的应急防控能力,降低疫情发生和传播风险针对散户养殖场牛流行热的防控,不仅需要政府、兽医机构等外部力量的支持和指导,更需要养殖者自身提高防控意识,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养殖者应加强对牛流行热知识的学习,了解病毒的传播途径、易感群体及防控措施,提高疫情识别的敏感性和准确性。未来,还需进一步加强对散户养殖场的技术指导和政策支持,建立健全基层兽医服务体系,提高散户养殖者的防疫意识和能力,形成政府、兽医部门、养殖者协同防控的局面,保障养殖业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马安良 . 牛流行热的发病特点与防治措施研究 [J].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24, (12): 119-121.
[2] 薛成 . 牛流行热的诊断与防控措施 [J]. 畜牧业环境 , 2023, (08): 23-25.
[3] 刘胜海 . 肉牛流行热防治技术 [J]. 现代农村科技 , 2023, (03):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