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人工智能与印刷出版的融合:技术革新与文化思考

作者

周红建

云南省机关事务管理局第二印务中心 650228

一、引言

印刷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发展的关键技术路径,而这两者都和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当下,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人工智能给印刷出版带来极大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主要体现在文字校对、印前工艺、数码印刷等方面的运用提高了印刷质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但与此同时给文化、道德伦理、认知观念等方面带来了更多麻烦。本文拟从技术革新角度和文化思维角度,分析人工智能技术与印刷出版业的关系,并展望人工智能下印刷出版业的发展趋势。

二、人工智能在印刷出版中的技术革新

(一)文字校对:从人工到智能辅助

文字校对应用于印刷出版中,其优劣直接影响到出版物的质量和文化传承的效果。以往的文字校对方法都是依靠校对人员的专业素养以及工作经验来完成的,所以效率并不是很高,并且因为人容易累或者走神等原因很容易出错。现如今的人工智能出现了以后,传统的 NLP 自然语言处理方法开始用在了文字校对上,为文字校对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比如使用深度学习的办法就可以使AI 校对工具非常快地查找出文本中的错别字问题、语法问题以及标点符号问题等,并且给出相应的改进意见。譬如 Grammarly 这种基于 NLP 的技术能够检查文本的语法和风格,也能大幅度提升校对的效率。但是对于一些有规则性的语言错误来说,AI 校对工具可以做到很快识破。但是在识别语境,语风和文化底蕴上面,它们只能算初窥门径。故而如今 AI 校对工具更多的作用还是辅助人工校对,而不是取代人工校对。

(二)印前工艺:智能化与精细化

印前工艺是印刷出版流程中的关键环节,其质量直接影响到最终印刷品的效果。传统的印前工艺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经验和技能,效率较低且容易出现误差。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印前工艺带来了智能化和精细化的变革。

在色彩管理方面,人工智能算法能够通过对大量色彩样本的学习和分析,建立更精确的色彩转换模型,从而实现显示器色彩与印刷色彩之间更接近的匹配。同时,人工智能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纸张类型和印刷条件,自动调整色彩参数,确保印刷品在不同材质上的色彩一致性。在图像处理方面,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自动识别和修复图像中的瑕疵,优化图像质量,并且可以根据设计要求自动生成不同风格的图像效果。

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还可以通过模拟印刷过程中的各种变量,提前预测可能出现的印刷问题,为印前工程师提供解决方案,从而减少印刷过程中的浪费和错误。然而,尽管人工智能技术为印前工艺带来了诸多便利,但印前工艺的数字化和智能化也带来了新的挑战。一方面,随着技术的复杂性增加,印前工程师需要不断学习和掌握新的技术和工具,以适应行业的变化;另一方面,数字与模拟之间的转换仍然存在精度损失的问题,如何确保人工智能生成的数字图像在物理世界中能够完美呈现,仍然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难题。

(三)数码印刷:个性化与智能化生产

数码印刷技术的出现,打破了传统印刷的技术壁垒,使得印刷变得更加便捷、个性化和高效。而人工智能与数码印刷的结合,更是为印刷出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和变革。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使得数码印刷的个性化定制成为可能。通过可变数据印刷(VDP)技术,每件印刷品都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生成独特的设计和内容。例如,荷兰梵高博物馆利用 VDP 技术制作的纪念画册,内页会根据参观日期自动生成不同的导览路线图。这种超个性化生产模式,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个性化产品的需求,也为印刷出版行业带来了新的商业机遇。

其次,人工智能在数码印刷中的应用还体现在材料科学的创新上。导电油墨、生物墨水等新型材料的出现,使得印刷品不仅具有视觉和触觉效果,还能够实现功能化。例如,剑桥大学团队成功用纳米级3D 打印技术复制了梵高《向日葵》的笔触质感,误差不超过 2 微米。这种“物质化数字”技术,为印刷品赋予了动态演化的数字灵魂,使其成为一种新型的文化载体。

然而,数码印刷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一些文化伦理困境。当人工智能系统可以模仿任何画家的风格进行印刷创作时,原创性的概念正在被重新定义。此外,数码印刷的“记忆悖论”也值得关注。虽然理论上数字信息可以永久保存,但实际上面临着格式淘汰、载体老化的威胁。大英图书馆的研究显示,1990年代制作的 CD-ROM 已有 37% 无法读取,而现存最古老的纸质文献已保存了1700 余年。这表明,尽管数码印刷带来了诸多便利,但我们仍需重视传统纸质文献的保存和传承。

三、人工智能与印刷出版融合的文化思考

(-) 文化传承:技术与传统的平衡

印刷出版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承负着延续文化的重任,而人工智能加入之后,改变了它的生产、传播方式。首先,人工智能使得印刷出版更容易被制作出来,给人们的文化创作带来了巨大的便利性,人人都可以参与进来;其次,日本东京有个独立设计师在自己的公寓里,利用人工智能做出了很多种限量版画册,而在云南丽江的纳西族也有许多工匠使用数码印刷来复印东巴经文,这些因为有了人工智能的帮助而制作出来的印品和画册都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多元化。但是人工智能也会削弱我们对一些传统艺术形式的感受能力,例如人工智能可以模仿任何一个画家,甚至是某个时代的任何一种风格来进行绘画,那么原来的时代艺术的不可复制性也就几乎丧失殆尽了。

(二)伦理困境:原创性与版权保护

目前对人工智能和印刷出版融合发展问题的讨论逐渐进入深层,即是否由于人工智能生成了与人类似的作品以及可以通过无限衍生来生成人工智能的新作而无法认定这些作品具有人的创造?对于数字复制技术造成的“记忆悖论”在此有两点反思:一方面不能否认数字技术和网络时代的传播使一切信息可以被瞬间拷贝和便利地传送给下一个用户,另一方面还不能忘记我们传承的重要对象也许就是一些非常独特的器物和文字所承载的信息,其目的在于防止文化的断裂和文化的连续、稳定和变更。

(三)认知方式:从被动到互动

人工智能和印刷出版的融合发展正在改变人们的认知世界。由增强现实技术加持下的印刷品可以实现动态互动,采用导电油墨的书籍可以感知人的体温的人工智能和印刷出版的融合方式,无疑也在影响着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这种影响力一点儿也不比我们从人类的口头传承步入书写文明时期的影响差。追求技术的发展不必割裂人们对彼此本质价值的关注,就像麦克卢汉所说的那样,新的媒介起初总是模仿旧的媒介,并最终自成一体、独具特色。我们要做好守好文化根本的价值观念,同时也要敢于开拓新技术可能性,同时也要守住人类文化的本质和价值观念。

四、结论

目前,人工智能和印刷出版深度融合的大势不可阻挡,这一方面,在技术上实现创新发展,极大提升印刷出版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赋予了印刷产品更多的文化创新内涵,更加凸显印刷品的个性化、差异化特征,并让人们对文化进行了深层反思,重新认识了文化传承、伦理困境及人认知等问题。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人工智能技术不可能代替人类自身具有的专业知识、经验和技能,在我们肯定地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同时,我们要把更多的目光投向我国自身的文化遗产保护以及如何用好数字化、人工智能的新科技服务于文化本质这一根本问题上来。只有这样,我们在面对当今世界奔涌的数字化浪潮之时,才能够守护好我们的人类文化之火,让文明之光继续照亮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