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进展

作者

郑树清 郑敬敬 路飞

1.370703197903053115 2.370703198001263142 3.370305198802014729

一、引言

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通过实时采集、分析大气中污染物浓度(如 PM₂.₅、SO2 、 NOx 等),为污染溯源、预警预报提供数据支撑。我国已建成覆盖全国的大气监测网络,国控站点超 1600 个,实现 PM2.5 等 6 项指标实时监测,数据发布频率达 1 小时 / 次。但随着复合型污染加剧,臭氧(O₃)、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二次污染物成为新挑战,传统监测技术存在组分识别能力弱(VOCs物种分辨率不足 50% )、时空覆盖不均(乡镇级站点覆盖率 <30% )等问题。新一代在线监测技术可将污染物检测限降至 级,时间分辨率提升至分钟级,为精细化治污提供关键数据。在 “双碳” 目标与蓝天保卫战深入推进的背景下,研究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进展,对提升环境监管能力、改善空气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的现状与挑战

2.1 现状特征

技术体系多元:主流技术包括 β 射线法( PM2.5 )、紫外荧光法( SO2 )、化学发光法( NOx )等,新型技术如激光雷达、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应用占比提升至 20% 。

网络覆盖扩展:形成 “国控 - 省控 - 市控” 三级监测网络,重点工业园区、交通干道实现加密监测,数据传输率达 99% 以上。

智能化初现:部分站点引入自动校准、故障自诊断功能,数据有效率提升至 95% ,较传统人工维护模式提高 15% 。

2.2 主要挑战

微量组分监测难:VOCs 中 C2-C12 物种检测覆盖率不足 70% ,恶臭污染物(如硫化氢)在线监测精度偏差 >20% ,难以满足溯源需求。

干扰因素复杂:湿度、温度变化导致 PM2.5 监测误差超 10% ,交叉干扰(如CO 对 NOx 检测)使数据准确性下降 15%-20% 。

成本与维护压力:高端在线监测设备单台成本超 100 万元,耗材更换与校准年均费用占设备原值的 15% ,中小城市推广受限。

数据融合不足:不同技术监测数据一致性差(偏差 >15% ),缺乏统一校准标准,跨平台数据整合率 <50% 。

三、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的核心技术分类

3.1 常规污染物监测技术

颗粒物监测:β 射线吸收法结合动态加热系统(去除水分影响), PM2.5 测量精度 ±5μg/m3 ;振荡微量天平法(TEOM)通过膜动态测量,时间分辨率达5 分钟 / 次。

气态污染物监测: SO2 采用紫外荧光法(检测限 0.5pph ), NOx 采用化学发光法(响应时间 <20 秒), O3 采用紫外吸收法(测量范围 0-1000ppb )。

3.2 特征污染物监测技术

VOCs 监测:气相色谱 - 质谱联用(GC-MS)可识别 80 种以上物种,热脱附 - 气相色谱(TD-GC)实现 C2-C12 全覆盖,检测限低至 0.1ppb

恶臭与有毒物质:质子转移反应质谱(PTR-MS)实时监测硫化氢、甲硫醇等,响应时间 <1 秒;差分光学吸收光谱(DOAS)实现苯系物远距离监测,量程达 5 公里。

四、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的关键进展

4.1 检测性能提升

低浓度检测突破:量子级联激光(QCL)技术将 CO 检测限降至 0.1pph ,较传统红外法提升 10 倍;光腔衰荡光谱(CRDS)实现水汽干扰下 NH3 精准测量(误差 <5% )。

抗干扰能力增强:采用多波长组合算法(如 PM2.5 监测融合 β 射线与光散射信号),湿度干扰误差降至 5% 以下;选择性吸附预处理技术减少气体交叉干扰,数据准确性提升 20% 。

4.2 智能化与小型化

自动校准系统:内置标准气体自动溯源模块,校准周期缩短至 7 天 / 次,数据有效性达 98% ;机器学习算法识别仪器漂移趋势,提前预警维护需求(准确率 >90% )。

微型传感器革新:基于纳米材料的电化学传感器体积缩小 60% ,功耗降低至 10W 以下,可实现网格化布点(单平方公里布设 1-2 台),成本仅为传统设备的 1/10

4.3 数据融合技术

多源数据同化:融合地面站点、卫星、移动监测车数据,采用卡尔曼滤波算法优化空间分布反演, PM2.5 浓度场模拟误差 <8% 。

标准体系完善:建立全国统一的量值溯源体系,不同设备监测数据偏差控制在 10% 以内,数据可比性提升 30% 。

五、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的应用场景

5.1 环境监管与执法

污染源监控:重点企业废气排放口安装在线监测仪(如 CEMS 系统),数据实时上传监管平台,超标预警响应时间 <30 分钟,执法效率提升 40% 。

区域联防联控: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建立统一监测网络,实现污染物跨界传输追踪,区域预警准确率 >85% 。

5.2 污染溯源与预警

臭氧成因解析:VOCs 与 NOx 在线监测数据结合光化学模型,识别臭氧前体物关键来源(如工业涂装、机动车),解析准确率提升至 75% 。

重污染应急:基于 PM2.5,PM10 小时浓度数据,提前 24 小时预测重污染过程,预警准确率 >80% ,为应急减排提供依据。

5.3 科研与评估

气候变化研究:长期监测温室气体( CO2 、CH₄)与气溶胶相互作用,数据支撑气候模型优化,参数误差减少 15% 。

治理效果评估:通过监测数据量化减排措施成效(如 PM2.5 年均浓度下降幅度),评估结果可信度提升至 90% 以上。

六、结论

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已从单一指标监测向多组分、立体监测升级,检测精度达 级,智能化与网络化水平显著提升,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当前存在的微量组分监测难、成本较高等问题,可通过技术创新与标准统一逐步解决。未来,随着芯片级传感器、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应用,监测技术将向 “高灵敏、低成本、广覆盖” 方向发展,形成天地空一体化监测网络,为精准治污、科学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技术保障,助力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与“双碳” 目标。

参考文献

[1] 廉冰, 张立炜, 李倩, 等. 大气污染物在线监测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4,5(5):63-65. DOI:10.20025/j.cnki.CN10-1679.2024-05-21.

[2] 王珲 . 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监测技术发展现状 [C]//2015 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论文集 . 2015:1040-1042.

[3] 郝岩岩 , 徐瑞欣 , 孔蒙迪 , 等 . 城市大气中等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分析 及 外 场 观 测 研 究 进 展 [J]. 环 境 化 学 ,2025,44(1):109-120. DOI:10.7524/j.issn.0254-6108.2023073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