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退化机理研究

作者

李世亮

上海奥钛电子国际贸易有限公司

一、引言

半导体器件是电子信息产业的核心基础,广泛应用于计算机、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其可靠性直接决定电子设备的性能与寿命。随着器件向微型化、高集成度、高功率密度方向发展,在复杂工况下的可靠性退化问题日益突出,可能导致设备故障甚至系统崩溃。深入研究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退化机理,明确退化规律与影响因素,对优化器件设计、改进制造工艺、制定可靠性保障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二、半导体器件可靠性退化机理研究的重要性

(一)保障电子设备稳定运行

半导体器件的退化会导致其电参数漂移、性能下降,甚至功能失效。研究退化机理能提前识别潜在失效风险,为电子设备的可靠性设计提供依据,确保设备在服役周期内稳定运行,减少因器件故障造成的损失。

(二)推动器件技术升级

通过揭示退化机理,可针对性地优化器件结构、材料选择与制造工艺,突破微型化与高功率带来的可靠性瓶颈,推动半导体器件向更高性能、更长寿命方向发展,满足新兴产业对器件可靠性的严苛需求。

(三)降低全生命周期成本

明确退化机理有助于制定科学的寿命预测模型与维护策略,避免过度设计或提前报废,提高器件使用效率,降低电子设备的研发、生产与维护成本,提升产业经济效益。

三、导致半导体器件可靠性退化的主要因素

(一)电应力因素

电应力是引发器件退化的核心因素之一,包括过电压、过电流、高频开关等。持续的电应力会导致器件内部载流子迁移、氧化层损伤,引发漏电流增大、击穿电压下降等问题,加速器件性能退化。

(二)热应力因素

器件工作时因功耗产生的热量会形成温度梯度,热应力导致材料热膨胀不匹配,引发界面应力累积、键合点疲劳等现象。长期热循环还会使金属互连层出现电迁移、热老化,影响器件的导电性能与结构稳定性。

(三)环境因素

外部环境中的湿度、温度、辐射、污染物等会加剧器件退化。湿度可能导致器件表面氧化或腐蚀;离子污染物会引发电化学迁移;空间辐射或高能粒子会造成器件内部晶格损伤,产生陷阱电荷,导致参数漂移。

四、半导体器件可靠性退化机理的具体表现

(一)氧化层退化

氧化层(如 SiO2 )是半导体器件的关键绝缘层,其退化主要表现为陷阱电荷积累与击穿强度下降。电应力下,载流子注入氧化层形成陷阱,导致阈值电压漂移;长期应力作用会使氧化层缺陷扩展,最终引发击穿失效。热应力会加剧氧化层与硅衬底界面的缺陷生成,影响载流子迁移率。

(二)金属互连退化

金属互连层(如铝、铜)的退化主要源于电迁移与热机械应力。电迁移使金属离子在电流作用下定向迁移,形成空洞或晶须,导致互连电阻增大甚至断路;热机械应力因材料热膨胀系数差异产生,引发互连层断裂或键合失效,尤其在高集成度器件中更为显著。

(三)半导体材料退化

半导体衬底与外延层的退化表现为晶格缺陷增殖与载流子寿命缩短。辐射或高能粒子轰击会产生空位、间隙原子等缺陷,这些缺陷复合或迁移形成复合中心,降低载流子浓度与迁移率,导致器件增益下降、漏电流增大。

五、半导体器件可靠性退化机理的研究方法

(一)加速老化试验

通过施加高于正常水平的电应力、热应力或环境应力,加速器件退化过程,在短时间内模拟长期

服役后的状态。常用方法包括高温反偏试验、温度循环试验、电迁移加速试验等,通过监测退化过程中的参数变化,推导退化规律与失效模式。

(二)物理表征技术

利用精密仪器对退化器件进行微观分析,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金属互连的形貌变化,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氧化层缺陷结构,X 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检测界面元素扩散,明确退化的物理起源与微观机制。

(三)建模仿真方法

基于物理机理构建退化模型,如电迁移的 Black 方程、氧化层退化的电荷陷阱模型等,通过数值仿真模拟不同应力下的退化进程,预测器件参数变化趋势与剩余寿命。结合有限元分析(FEA)可模拟热应力分布对互连层退化的影响。

六、提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的策略

(一)优化器件设计

通过结构创新减少应力集中区域,如采用圆角设计降低金属互连拐角的电迁移风险;优化氧化层厚度与掺杂工艺,提高其抗击穿能力;选择热膨胀系数匹配的材料组合,减轻热机械应力。

(二)改进制造工艺

加强工艺控制,减少材料缺陷与残留应力,如通过退火工艺消除晶格缺陷,采用化学机械抛光(CMP)改善金属层平整度;引入先进封装技术(如倒装芯片、3D 封装),提升散热性能与机械稳定性,降低热应力影响。

(三)强化可靠性筛选

在器件出厂前进行严格的可靠性筛选,通过高温筛选、电参数测试等剔除早期失效产品;对关键器件进行 100% 老化试验,确保交付产品的固有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

七、保障措施

(一)完善可靠性标准体系

制定统一的半导体器件可靠性测试标准与退化评价指标,规范加速试验方法与失效判据,确保不同研究结果的可比性与一致性,为产业应用提供统一依据。

(二)加强基础研究投入

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深入研究纳米尺度下器件的新退化机理(如量子隧穿效应引发的氧化层退化),突破传统理论的局限性,为新型器件的可靠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撑。

(三)推动测试技术创新

研发更高精度的物理表征与原位监测设备,提升对微观退化过程的观测能力;开发智能化的可靠性评估系统,结合机器学习算法分析多参数退化数据,提高退化机理诊断的准确性。

八、结论

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退化是电应力、热应力、环境因素与材料工艺缺陷共同作用的结果,其机理涉及氧化层退化、金属互连失效、材料性能劣化与界面损伤等多个方面。通过加速老化试验、物理表征、建模仿真等研究方法,可深入揭示退化规律。

通过优化设计、改进工艺、强化筛选与规范使用,结合完善标准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创新测试技术与培养专业人才,能有效抑制退化进程,提升半导体器件可靠性。未来,随着器件尺寸持续缩小与应用场景拓展,需进一步探索新的退化机理,为下一代半导体器件的可靠性保障提供更坚实的理论与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石磊,陈旭华. 功率 VDMOS 器件高温直流应力下退化及失效机理研究[J].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学报,2019,36(1):36-41. DOI:10.19570/j.cnki.jsspu.2019.01.007.

[2] 楼钢杰,黄俊昌,夏历. 电子式电流互感器中的供能激光器退化机理研究[J]. 光学与光电技术,2024,22(2):100-106.

[3] 夏大伟,杜君莉,何晓宇,等. 晶闸管功率器件的可靠性研究进展[J]. 自动化与仪器仪表,2024(7):16-21. DOI:10.14016/j.cnki.1001-9227.2024.07.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