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低段朗读教学
何俊梅
乐山市嘉州学校
《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 ) 中就明确要求小学各个学段都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新课标”强调朗读的重要性,通过朗读帮助理解课文内容,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更有感情地朗读,提升学生的朗读素养,由此可见朗读对我们语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
一、朗读教学的意义
朗读教学,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是运用朗读的方法来进行语文教学,来获得语言生长的能力。朗读教学不是学习朗读,而是通过朗读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生发情感的方式。它以语文教材文本为对象,通过朗读,正确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积累语言素材,学会运用语言,获得一定的言语和审美能力。
(一)培养语感,夯实语言基础
低年级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期,通过朗读规范的书面语言,能够自然积累词汇、熟悉句式,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汉语韵律、节奏的敏感度。朱作仁教授指出:“朗读是语感形成的必由之路”。朗读可以帮助小学生提高表达能力。通过朗读,学生可以学习到更多的表达方式和技巧。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掌握语言的特点和规律,从而更好地运用语言。
(二)深化文本理解
相较于默读,朗读需要调动视觉、听觉、言语运动觉等多重感官。当学生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时,必须经历对词句的解码与重构,这一过程能促进对文本内容的深层理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强调:“好的朗读胜过繁琐的讲解”。通过朗读,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情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深层思想,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人物、情节和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而提升他们的文学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三)陶冶情操,提升审美素养
通过朗读,可以接触到大量的文学作品,了解不同题材、风格和形式的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知识面。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还可以感受到文学的语言美,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研究表明,经常进行情感朗读的学生,其情感体验能力明显优于对照组。
二、当前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形式化倾向严重
部分课堂存在“为读而读”现象,学生仅机械跟读,朗读流于形式。教师如果不能对朗读进行有效的指导,低段学生大多无法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无法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思想,降低阅读理解能力,可能无法培养出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性和感知能力,从而影响他们的语言素养。
(二)指导方法针对性不够
在课堂中教师多采用“示范—模仿”模式,有些忽视学生个体差异。未进行分层朗读指导,导致能力强的学生“吃不饱”,基础弱的学生“跟不上”。教师如未进行分层朗读指导,学生对于文本难以产生自己的情感和理解,无法进行独特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目前课堂教学中教师普遍存在重结果轻过程、重技巧轻情感的现象。语文教师对于朗读教学评价、朗读效果评估都较为模糊,没
有对学生朗读表现进行有效评价和精准反馈。在教学中,教师虽然纠正了学生读音问题,但是对朗读节奏、韵律、起伏、停连等技巧的教学缺少梯度提升。
三、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一)构建科学的训练体系
1. 朗读目标:在开始朗读前,教师需要设定明确的朗读目标,这个目标可以是关于语音、语调、语气、停顿等方面的具体要求,也可以是关于理解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等方面的目标。通过设定明确的目标,可以让学生有目的去朗读,提高朗读效果。分阶段目标:一年级侧重正确流利,二年级逐步要求有感情。遵循“正确→流利 $$ 有感情”的循序渐进规律。
2. 采取多样化形式:课堂中采用范读、跟读、对读、分角色读等形式。如《青蛙写诗》可设计角色对话朗读,《比尾巴》就可以采取师生或生生对读。
(二)创新指导方法
1. 运用“想象画面法”:朗读《秋天》时引导学生想象落叶纷飞的场景,《祖先的摇篮》想象祖先们在原始森林中奔跑、跳跃的画面。
2. 开发“体态律动法”:配合儿歌节奏加入拍手、踏步等动作。诗歌、儿歌朗读教学多可以采用此方法。二上《神州谣》运用此法朗读就能调动学生的自豪感。
3. 采用“梯度设问法”:通过问题链引导朗读层次递进。如《青蛙写诗》中就可以问学生小蝌蚪、水泡泡、水珠分别写了什么。
(三)完善评价机制
1. 实施“三维评价”:包括语音标准度、流利程度、情感表现力。教师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三维评价,以此增强学生自信心。
2. 引入“朗读成长档案”:记录学生个体进步轨迹,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进步。
3. 开展“星级朗读达人”等趣味评比活动,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四)创设朗读情境
1. 利用多媒体营造氛围,如配乐朗读《江南》时播放潺潺流水声。
2. 设计“小小播音员”“童话剧场”等实践活动。
3. 建立班级“朗读角”,提供展示平台。
结语
有效的朗读教学应立足儿童认知特点,将技术训练与情感熏陶相结合。教师需不断提升自身朗读素养,通过科学设计与艺术引导,让朗读真正成为学生语言发展的助推器、情感生长的滋养剂。正如语言学家吕叔湘所言:“朗读是把躺着的文字立起来,是语文教学最朴素的法宝。”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22 年版 )[S]. 北京 :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
[2] 于永正 . 于永正语文教学实录 [M]. 北京 :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14.
[3] 王崧舟 . 美其所美:王崧舟讲语文课怎么上 [M]. 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