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音乐知识影响下的低年段唱歌教学法研究
刘丽
大石桥市水源镇九年一贯制(寄宿制)学校 115116
引言
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低年段学生正处于音乐感知和音乐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唱歌教学作为低年段音乐教学的主要形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还能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低年段唱歌教学往往存在一些问题,如学生唱歌跑调、节奏不稳、缺乏音乐表现力等。这些问题与基础音乐知识的传授不足密切相关。基础音乐知识是唱歌教学的基础,包括音高、节奏、音色、力度等方面的知识。只有让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音乐知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唱歌学习,提高唱歌水平。
1 基础音乐知识影响下的低年段唱歌教学的意义
基础音乐知识影响下的低年段唱歌教学意义深远。从音乐素养培育角度看,低年段学生正处于音乐感知与能力发展的黄金期,基础音乐知识如音高、节奏、音色等,是构建音乐素养的基石。在唱歌教学中融入这些知识,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音乐元素的清晰认知,让他们在演唱时更准确地把握音准、节奏,提升对不同音色的辨别与运用能力,为后续深入学习音乐奠定坚实基础。在审美能力培养方面,基础音乐知识能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歌曲内涵与情感。
2 当前低年段唱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缺乏系统性与趣味性融合
当前低年段唱歌教学内容在编排上,系统性与趣味性的融合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部分教学内容过于注重音乐知识的系统性传授,按照严格的音乐理论体系进行编排,如过早地引入复杂的乐理概念、高难度的视唱练耳练习等。这些内容对于低年段学生来说,理解难度较大,容易让他们产生畏难情绪,从而降低对唱歌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一些教学内容虽然注重趣味性,但缺乏系统性,只是简单地选择一些流行歌曲或儿歌让学生演唱,没有对歌曲背后的音乐知识、文化内涵进行深入挖掘和讲解。学生虽然唱得开心,但无法真正理解音乐的本质和魅力,难以形成系统的音乐认知。
2.2 教学方法单一且忽视学生主体地位
在低年段唱歌教学中,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师示范、学生跟唱”的教学模式,教师在讲台上唱一句,学生在下面跟着唱一句,整个教学过程缺乏互动性和创新性。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的特点,容易让他们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2.3 教学评价片面且缺乏多元化
低年段唱歌教学的教学评价存在片面性的问题,评价方式主要以教师的评价为主,评价内容也主要集中在学生的唱歌技巧和演唱效果上。教师往往只关注学生是否唱准了音、节奏是否正确,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努力、进步以及音乐感知能力、情感表达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这种片面的评价方式不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容易让学生只注重唱歌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教学评价缺乏多元化,很少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学生无法从不同的角度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也不利于他们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3 基础音乐知识影响下的低年段唱歌教学策略
3.1 融合趣味游戏,渗透基础音乐知识
低年段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充满兴趣。教师可以巧妙地将基础音乐知识融入趣味游戏中,让学生在玩乐中自然地学习和掌握。例如,开展“节奏大冒险”游戏,教师提前准备不同节奏型的卡片,如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组合等,将其藏在教室的各个角落。学生分组寻找卡片,找到后需准确拍打出卡片上的节奏,拍对即可获得积分。通过这个游戏,学生不仅能在寻找过程中充满期待与兴奋,还能在反复拍打节奏的过程中,加深对不同节奏型的理解和记忆。
3.2 创设生动情境,助力知识理解运用
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基础音乐知识。教师可以根据歌曲内容,利用多媒体、道具等手段营造出逼真的情境。比如,在教唱《春天在哪里》时,教师通过播放春天的视频,展示花朵绽放、鸟儿欢唱、溪水潺潺的画面,同时播放轻快的鸟鸣声、流水声等音效,将教室布置成充满春天气息的场景。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歌曲欢快的节奏和明朗的旋律,体会春天生机勃勃的氛围。
3.3 开展小组合作,促进知识交流共享
小组合作能让低年段学生在交流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更好地掌握基础音乐知识。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布置与基础音乐知识相关的任务。例如,在学习一首新歌时,让小组共同分析歌曲的节奏特点、旋律走向和情感表达。每个小组成员发挥自己的优势,有的负责听辨节奏,有的负责感受旋律,有的负责理解歌词情感。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比如,一个学生发现歌曲中某一段节奏比较紧凑,表现出欢快的情绪;另一个学生则指出旋律中某个音高的变化体现了情感的起伏。
3.4 结合生活实际,强化知识迁移应用
将基础音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能让学生感受到音乐的实用性,强化知识的迁移应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声音,分析其中蕴含的音乐元素。例如,让学生留意马路上汽车的喇叭声、火车的轰鸣声、钟表的滴答声等,思考这些声音的节奏和音高特点。然后,让学生模仿这些声音,并用简单的节奏和音高组合表现出来。又如,在教唱与节日相关的歌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节日中的场景和氛围,如春节时热闹的鞭炮声、欢快的锣鼓声,中秋节时温馨的家庭聚会等。
结语
综上所述,基础音乐知识对低年段唱歌教学具有重要的影响,它是学生唱歌学习的基础。当前低年段唱歌教学中存在着基础音乐知识传授不足、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和教学评价不合理等问题。为了提高低年段唱歌教学的质量,教师应采用基于基础音乐知识的唱歌教学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多感官协同教学法和分层教学法等。这些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和唱歌表现力,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参考文献:
[1] 音乐教学中应注重音乐知识的趣味性. 李菁. 北方音乐,2017(07)
[2] 音乐知识的课堂教学反思. 蹇菊华. 中国音乐教育,201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