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研究

作者

谭增芳

溆浦县黄茅园镇中学 419300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他们的认知体系正处于可塑性较强的特殊发展阶段,如何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养有效转化为教学实践成为基础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语文作为人文性、思想性兼具的学科,具备独特的育人优势,本文通过探索具体实施路径,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国民教育质量具有深远意义。

一、依托语文教材实施共同体意识浸润教学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之间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和精神内涵。想要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教师引导其多诵读经典、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初中语文教材中中华传统文化元素无处不在,如《诗经》中“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相连,《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家国情怀等。教师应当带领学生细细品读,让他们的心灵得到深沉的文化浸润,从而唤醒内心对民族共同体的认同。

在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古代诗歌五首》的“游山西村”教学中,诗中提到了民俗风情——“腊祭”和“春社”。教师可以结合教材注释将“箫鼓追随春社近”中的社日祭祀传统,与学生分享壮族三月三歌圩、苗族芦笙节的现代传承影像,使其在视听震撼中理解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开展“一带一路”倡议下多元文明对话的沉浸式体验活动,将教材中的静态知识转化为动态参与,使学生在重现吐蕃使者与长安诗人对饮的场景时,自然领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深刻内涵。这种基于文化情境的具身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让这种认同感在真实的场景中生根发芽。

二、通过主题阅读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认知

主题阅读活动主要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围绕特定主题,促进学生展开广泛阅读,能够大大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解与认识。教师应有针对性的选择阅读材料,充分考虑学生实际状况,确定多样化主题,引导他们从多个维度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及民族关系,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

以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阅读教学为例,该课文选自鲁迅先生的《且介亭杂文》,是一篇驳论。作者先列举了对方的论据,然后指出对方的错误论点,接着驳斥对方的论证过程,再提出自己的论点并举例加以论证。教师可以从批判性思维角度切入,抓住文中“中国的脊梁”这一核心意象,让学生分小组搜集抗日战争时期各族同胞并肩作战的史料,并把教室布置成抗战主题展览馆,学生自己当解说员,讲述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各族人民能够冲破地域与民族的界限形成坚不可摧的抗战共同体?整个主题式阅读活动能促使学生自发形成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深层认同,育人效果显著。

三、结合写作教学培育学生共同体情感表达

写作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环节,亦是思想情感具象化呈现的重要载体。通过写作,学生可以用文字将他们内心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对共同体的认可表达出来,深化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领会。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应设计情境化的写作任务,引领学生根据自身生活实际及学习经历,抒发自己对中华文化、民族团结、国家发展的感悟与思考。

以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谁是最可爱的人》教学为例,课文通过刻画志愿军战士的英雄形象展现中华民族的血性与担当。在完成这篇课文的学习后,教师可要求学生以《新时代的“可爱的人”》为题进行仿写创作,让他们寻找那些为了社会和谐及人民幸福而默默奉献的人,如警察、医生、教师、志愿者等。教师需提供人物通讯报道作为素材支撑,使学生通过具象事例理解个体奉献如何铸就共同体伟业,并指导他们运用白描手法客观记录人物言行,避免主观抒情。通过这种定向写作训练,既能够锻炼学生提取关键信息的能力,又能促使他们将共同体意识转化为具象的文字表达,从而实现认知内化与情感升华的辩证统一。

结束语

语文教学应当成为传承民族精神、凝聚文化共识的重要纽带,让学生在品读经典、感悟文字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建立起对多元一体民族格局的认同。在未来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持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积极做好对于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充分解读与分析,并将其转化为生动可感的课堂实践,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质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当中建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刘亮 . 初中语文教学实践中融入民族团结教育的路径探索 [J].西藏教育 ,2020(5):15-17.

[2] 李亚烜 .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初中语文教学的路径 [J]. 三角洲,2024(33):114-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