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工匠精神培育视域下职业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实践探索

作者

孙振波

石家庄市职教园区管理服务保障中心 050000

在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 工匠精神" 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职业院校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思政教育不仅要解决" 为谁培养人 " 的问题,更要回答 " 培养什么样的人 " 的深层命题。当前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普遍存在内容抽象化、载体单一化、评价形式化等问题,导致学生难以将价值观认知转化为职业行动自觉。

一、课程思政" 双螺旋":构建工匠精神与专业知识的融合通道

针对课程思政 " 双螺旋 " 模式的构建,职业院校需突破思想政治课程孤立运作的局限,着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的协同效应。具体实践中应构建专业教学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机制,例如机械制图课程可结合国家制造业标准强调尺寸精度的极端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护理实训则需将医者仁心的伦理要求融入操作规范,培育学生 "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 " 的职业信仰。可开发特色教学工具,系统梳理大国工匠成长案例库,将焊接专家李万君 " 毫厘之间见匠心 " 的技艺追求,转化为焊接专业学生追求卓越的价值引领素材。师资队伍建设具有战略支撑作用,应组织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专项研修,通过企业实践积累 " 技术报国 " 的鲜活案例;邀请技能大师入校开展 " 工匠讲堂 ",用航天产品"0.01 毫米误差都不允许 " 的严苛标准,阐释质量意识背后的家国情怀。数控技术专业可推行企业技师与专业教师协同授课的 " 双导师制 ",在数控编程教学中同步渗透 " 制造强国 " 的使命担当,实现技能训练与价值塑造的同频共振。考核方式改革需要突破知识本位局限,建立贯穿学习全过程的思政成长档案,重点记录学生在技能实训、创新竞赛、企业实践中展现的责任担当、团队协作等思政表现;引入行业企业评价维度,将 " 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 的工匠精神具象化为可观测的评价指标。某机电类院校实施的 " 五星工匠 " 多维评价体系,通过自我反思、同伴互鉴、教师点评、企业考评、社会反馈的立体化评价,有效促进学生从技术技能达标向思想政治素养达标的整体跃升。

二、校企协同" 生态圈":打造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践场域

职业院校同企业联合建立 " 产学研训创 " 综合平台,在具体业务环境中渗透职业素养培养。合作领域内领先企业构建" 车间课堂",将价值观教育融入生产环节。规划特定体验路径,安排学生实地考察重大工程建造基地与尖端科技展示空间,在技术场景中感知专业精神的实质要求。制度化培养模式保障校企协作深度。采用 " 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 " 的定向培育机制,学生在实际岗位接受双主体指导。将职业守则转化为日常操作规范,通过例行安全确认流程及应急模拟训练等方式,促使操作规程成为行为自觉。企业创设的专项奖励机制,其评定标准涵盖技术创新意识与社会责任表现,形成多维度的激励体系。岗位实践表明,真实情境中的反复训练比单纯理论讲授更能塑造行为惯性。技术展示空间的现场教学引发的情感共鸣,往往超过传统课堂的说教效果。双导师指导制度消除了院校教学与产业需求间的标准差异。应急演练中的操作失误记录显示,行为习惯的养成需经历错误修正的循环过程。奖励评定的实证数据反映,责任意识与技术能力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

三、实践育人" 沉浸场":构建工匠精神内化的行动路径

职业院校实践教育融合技术应用与真实任务训练两大核心,在思政育人导向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智慧工匠实训中心”以数字孪生技术构建沉浸式作业场景,建筑专业学生通过BIM 技术复原古建筑修复案例时,不仅攻克技术难关,更在历史文脉的守护中厚植文化自信与传承担当;“职业角色体验 APP”创设质量检测员、设备维护师等虚拟岗位,通过任务驱动型互动模式,使学生在解决质量问题的实践中深化对“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规范严谨的价值认同;志愿服务作为思政育人的实践载体,技能服务团定期深入社区开展家电维修、健康护理等公益服务,让学生在服务民生中感悟职业使命与社会责任,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诊断志愿服务项目,则通过解决真实生产难题,培养学生创新突破的进取意识与产业报国的家国情怀;文化传承活动构建起职业荣誉感培育的立体场域,非遗技艺进校园项目中,传统工匠现场展示木雕、刺绣、陶艺等绝技,学生近距离感受“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坚守,服装学院苗绣工作坊以现代设计激活传统纹样,使学生在创新实践中领悟工匠精神“守正创新”的深层内涵;校友工匠联盟邀请优秀毕业生分享成长故事,同龄人的奋斗历程与价值追求形成强大示范效应,激发在校生“今天我以学校为荣,明天学校以我为傲”的集体荣誉感,最终构建起“技能锤炼—价值塑造—使命担当”的思政育人闭环体系。

综上所述,通过课程思政实现价值引领的 " 精准滴灌 ",借助校企协同打造实践育人的 " 生态湿地 ",依托文化浸润培育职业情怀的" 精神沃土 ",能够有效破解思政教育 " 入眼不入心 " 的难题。这种育人模式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更塑造了其职业精神品格,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输送了既有 " 硬实力 " 更具 " 软素养 " 的新生代工匠。

参考文献

[1] 宋东明, 杨和焰. 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以学生课堂权利保障为问题分析视角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32):50-53.

[2] 张德荣, 刘勇, 魏静.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活’‘动’一体”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专题为例 [J]. 大学 ,2025,(21):68-71.

[3] 黄子薇 .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研究 [J].科教导刊 , 2025,(21):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