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项目式学习(PBL)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与案例分析

作者

刘艳丽 刘冰峰

湖北省襄阳市南漳县东巩镇双坪初级中学 441526

引言

目前初中物理教学面临着一个普遍困境:学生虽能记住公式定理,却常难以理解其内在逻辑与真实价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为薄弱。如何让物理知识“活”起来,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项目式学习是创设一个需要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它能让学生像科学家一样经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

一、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探析

(一)驱动知识的内化与深度融合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往往被动接受知识,各个章节之间的内容容易彼此割裂,难以形成有机整体。而 PBL 通过设置真实、完整的项目任务,促使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主动回顾、筛选并整合已有知识。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记忆者,而是知识的运用者和联结者。例如,在学生学习完简单机械、能量转换等内容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投石机模型”设计与制作项目。学生不仅要理解杠杆原理,还要考虑弹性势能如何转化为动能,甚至需要计算投射角度与射程的关系。他们可能会发现课本中孤立的知识点原来在这个项目中彼此关联、缺一不可。通过实际设计与调试,学生不断尝试、验证和修正,从而真正理解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建构起系统化的物理认知图景。这种学习不是表面的、零散的,而是深度的、结构化的,显著提升了知识保留率和应用能力。

(二)培育科学探究与创新实践能力

项目式学习的核心特征之一是将学习过程转化为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历程,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在物理 PBL 项目中,学生需要亲身经历从问题提出、方案设计、动手实施到总结反思的全过程。这与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思路基本一致,只是探究的内容和深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例如,在“设计一款小型风力发电机”项目中,学生首先要思考如何有效利用风能,继而设计叶片形状、选择材料、连接电路,并不断测试发电效果。他们需要记录数据,分析为什么某些设计发电效率更高,影响结果的关键变量是什么,如何减少能量损耗等。这一系列活动中,学生不仅锻炼了动手操作能力,更培养了基于证据进行推理、优化方案的思维习惯。学生面对的不再是设定好的实验步骤,而是开放性的、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现实问题。正是在这种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的过程中,学生逐渐掌握了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创新意识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也得到了切实提升。

(三)提升团队协作与沟通表达能力

在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时,合作与沟通是不可或缺的能力,项目式学习为此提供了良好的锻炼平台。初中物理的许多PBL项目具有一定复杂性,仅靠个人难以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这就自然形成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必须学会如何与同伴有效协作。他们需要共同讨论项目规划,根据组员的特长进行合理分工,在遇到分歧时学会倾听、辩论与达成共识。例如,在完成“制作一个物理现象科普微视频”的项目时,小组内需要有同学负责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有同学擅长脚本撰写与解说,还有同学进行拍摄与后期剪辑。每个人都是项目成功的关键一环,需要相互配合、支持。此外,项目的最后通常包含成果展示与交流环节,学生需要以清晰、有条理的方式向老师和同学阐述自己的设计思路、遇到的挑战以及最终的解决方案。这不仅是对项目成果的检验,更是对学生逻辑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公众演讲能力的综合锻炼。通过这样的团队项目,学生逐渐走出孤立学习的模式,体验如何在社会互动中共同建构知识,这些素养对他们未来的学习与发展至关重要。

二、基于人教版教材的PBL 教学案例分析——以八年级“光现象”单元:“为教室设计一款智能照明系统”为例

项目式学习与物理教材的深度融合,体现在项目主题既能激发学生兴趣,又能精准覆盖核心知识点。以人教版八年级“光现象”单元为例,“为教室设计一款智能照明系统”是一个典型且可行的PBL 项目设计。该项目需紧密围绕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性以及光的色散与混合等关键概念,引导学生将抽象原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案。

项目的起点是真实的驱动性问题:如何让我们的教室照明更科学、更舒适、更节能?这首先引导学生像工程师一样,对现有照明环境进行实地勘查与评估。学生们会主动观察阳光在不同时段照射入室内的角度和范围,测量不同区域的照度是否均匀,寻找是否存在因灯具位置不当而产生的桌面阴影或黑板眩光等问题。这一调查过程本身,就深化了对“光沿直线传播”这一基本特性的理解。

基于发现的问题,学生开始构思设计方案,这正是知识综合应用的阶段。为了充分利用自然光,学生可能需要借鉴“反射”的知识,设计安装反射板或选择高反射率的墙面材料,将室外光线引导至教室深处。在讨论人工光源布局时,他们需要运用“光照强度与距离关系”的原理,通过计算或模型测试,论证灯具的最佳安装位置和高度,以确保照明的均匀性,避免局部过暗或过亮。更进一步,项目可引入“智能控制”的拓展环节,例如讨论如何利用光敏传感器实现“光线不足时自动补光”,或利用声控模块实现“人走灯灭”,这背后涉及光信号与电信号的转换,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了探究空间。

在项目的最终产出阶段,教师可要求学生不仅要画出设计图,更要清晰说明每一处设计所依据的物理原理。例如,为什么选择某种色温的LED灯?这可以用“光的色散与混合”知识解释其对保护视力和集中注意力的影响。为什么建议窗户安装漫反射材质的窗帘?这可以用“漫反射与镜面反射”的区别来解释如何消除刺眼的光斑。整个项目从调研、设计、论证到展示,完整再现了解决一个真实问题的工程流程,使学生在应用中彻底内化了“光现象”单元的知识,显著提升了物理核心素养。

结语

项目式学习可将学科知识转化为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悟物理的魅力,提升综合素养。当然,成功的PBL实践对教师的教学设计、课堂管理和评价机制都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精心设计项目任务,做好引导与支持,让项目学习既能紧扣教材,又能放飞思维,真正实现“在做中学”的教育理想。

参考文献

[1]宋向英.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运用探索[J].学周刊,2025,5(5):59-61.

[2] 徐倩文 . 初中物理教学中项目式学习法的创新应用 [J]. 课堂内外(初中版),2025(24):155-157.

[3]毛生祥.项目式学习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25(3):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