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李俊
湖南省建筑设计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湖南 长沙 410000
1 引言
乡村振兴战略自提出以来,成为我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致力于解决农村发展不充分、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县域涵盖了广阔的乡村地域,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空间载体。科学合理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能够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为乡村产业发展、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然而,当前县域国土空间规划在适应乡村振兴需求方面仍存在诸多问题,亟待深入研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规划策略。
2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挑战
2.1 城乡空间布局失衡
长期以来,我国县域发展存在重城轻乡的倾向,导致城乡空间布局不合理。城市建设用地不断扩张,挤压乡村发展空间,而乡村内部建设用地布局分散,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同时,城乡之间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差距较大,交通、供水、供电、教育、医疗等资源在城乡之间配置不均衡,制约了乡村的发展活力和吸引力。
2.2 产业发展空间受限
乡村产业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但目前规划中对乡村产业的空间支持不足。规划缺少对乡村产业深入研究,导致用地规划缺乏前瞻性,难以适应新产业需求。新兴产业如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在用地和规划上遇到难题。同时,农村产业融合的空间布局不优,产业链上下游衔接不畅,限制了产业链延伸和价值提升。
2.3 生态保护压力增大
随着推动乡村振兴的政策实施,农村自然环境的重要性变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在县域的发展进程中,维护生态与促进经济之间的冲突也愈发凸显。一些县域为了迅速提升经济,过度利用自然资源,导致了生态受损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在国土空间的规划中,生态区域的划分并不够科学和合理,特别是对生态控制区的管理不够精细,生态补偿机制也不完善,这使得实现生态系统的健康循环和持续发展变得困难。
2.4 乡村文化特色缺失
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的灵魂,但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对乡村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重视不够。许多乡村在建设过程中,盲目模仿城市风格,忽视了本土文化特色,导致乡村风貌千篇一律,历史文化遗迹和传统建筑遭到破坏。同时,缺乏对乡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规划,无法充分挖掘和利用乡村文化资源,削弱了乡村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支撑作用。
3 乡村振兴背景下县域国土空间规划策略
3.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格局。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城乡发展,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和布局。加强城乡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的一体化规划和建设,提高基础设施的共享水平,实现城乡互联互通。推动公共服务设施向乡村延伸,优化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缩小城乡公共服务差距。例如,通过建设城乡一体化的交通网络,缩短城乡通勤时间,促进城乡人口、产业等要素的流动和融合。同时,引导城市产业向乡村梯度转移,加强城乡产业协作,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发展格局。
3.2 保障产业发展空间,推动乡村产业兴旺
在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过程中,科学制定产业布局路径与引导机制成为关键任务之一。为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以空间规划为核心的系统化政策框架,统筹考虑区域自然禀赋、经济社会条件及市场需求导向,明确产业发展重点方向与优先次序。通过精细化的土地资源配置优化方案,推动农业生产与制造业之间实现空间整合与功能协同,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在此基础上,应为乡村产业空间充分预留机动指标,为未来发展提供灵活调整的空间支持。对于核心要素如耕地保护等,可设置特定功能保护区,确保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性;依托科技创新驱动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发展以精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延伸模式;同时充分发掘乡村地区独特的地理环境与文化底蕴资源,发展特色文旅项目,提升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吸引力,进一步拓展农村经济发展内涵并增强其持续发展能力。在推进区域功能布局优化进程中,应统筹考虑各产业间的协同效应及联动潜力,着重推进现代农业全产业链(包括种植业、养殖业等)的融合共生、乡村旅游与农产品加工等相关领域的一体化整合,从而推动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并显著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2]。
3.3 强化生态空间保护,打造生态宜居乡村
秉持“绿水青山即为金山银山”之理念,强化县域生态系统的建设与管理,旨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谐共生的目标。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红线及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旨在实施严格的区域空间控制策略,以保障生态空间的完整性与稳定性,从而实现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目标。加强对自然保护区 , 森林公园 , 河流湖泊等生态敏感区域的生态保护,采取生态修复措施强化其生态系统功能,并增进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实施包括植树造林和湿地恢复在内的生态系统重建项目,以提升森林覆盖率和湿地面积,进而优化生态环境品质。在乡村发展策略中,强调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致力于提升农村地区污水管理和垃圾处理的基础设施水平,同时积极推进农村卫生设施改革,构建和完善生态补偿体系,激发多主体参与生态保护的热情与动力。
3.4 传承乡村文化特色,塑造乡村文化品牌
在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注重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深入探寻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的特色文化资源,加强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留存原有的建筑风貌和空间布局,挖掘乡村记忆,联系乡村文化资源,规划创建文化广场,民俗博物馆,农耕文化园等文化设施,表现乡村文化特色,充实乡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乡村文化与旅游、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品牌,开发乡村文化主题旅游产品,举办民俗文化活动,吸引游客来体验乡村文化,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塑造乡村文化品牌,提高乡村知名度和美誉度,增强乡村居民文化自信和归属感[3]。
3.5 完善规划实施保障机制,提升规划实施效能
构建完善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执行保障体系,保障规划的顺利执行。提升规划的法制化水平,完善相关法律规章,为规划的制定、审核、执行及监督提供法律支持。增强规划的权威与严格性,严格执行规划,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擅自更改规划。设立规划执行评估体系,定期对规划执行状况进行评估与监控,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调整优化规划。强化部门间的合作,明确各部门在国土空间规划执行中的任务和职责,形成协同工作的力量。同时,增强公众参与度,提升规划制定与执行的开放性,广泛吸纳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充分激发乡村居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热情与主动性。
4 结论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县域国土空间规划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关乎乡村的长远发展和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面对当前县域国土空间规划中存在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规划策略,通过这些策略的实施,实现县域国土空间的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为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生根提供坚实的空间保障。
参考文献
[1] 户超峰 .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土地规划编制研究 [J]. 农业开发与装备 ,2025,(05):181-183.
[2] 曹艳 . 国土空间规划背景下乡土文化元素在村庄规划中的应用 [J]. 中华建设 ,2025,(04):126-128.
[3] 徐陟年 , 赵竹君 . 乡村国土空间规划现状及优化策略 [J]. 农村科学实验 ,2025,(06):36-38.
作者简介:李俊(1993-),男,汉族,慈利人,硕士研究生,工程师,主要从事国土空间规划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