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研学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创新路径
薛梅
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整董镇中学 665903
目前基于研学实践的教学评价还处于探索阶段,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过程缺乏动态性、评价标准不够综合等问题。因此,探索基于研学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创新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汇聚评价合力
传统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评价实践中,教师常常是唯一具有评价权的角色,学生被动接受评判,家长与社会力量介入有限。此种单一来源的评价方式,其全面性与客观性面临质疑。研学实践涉及学生多维度活动,这要求评价主体必须走向多元化,教师、学生、家长乃至社会力量的评价需要协同发挥作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赋予教师观察与判断的资格,研学过程中学生知识的内化程度、技能的实践应用情况以及态度倾向,教师能够基于专业立场进行评估。具体场景如小组讨论中学生发言的实质内容,实地考察环节展现的观察敏锐度与思维深度,教师据此提供反馈。学习主体自身同样参与评价过程,自我审视与同伴间的相互评价促进学生深度反思其学习轨迹与行为。研学任务结束后,要求学生书写自我评估报告,梳理活动中的得失体验;小组内部成员互相评价的机制,则创造了一个相互观察、发现优点、共同借鉴的学习场域。家庭环境对学生品德与习惯养成具有奠基作用,家长的角色不可忽视。研学活动前后,家长可以参与到目标理解、内容准备及后续总结中,在家庭生活中关注子女行为模式的细微转变,并与教师保持信息沟通。例如,家长可能察觉孩子在家中是否表现出对长辈的更多尊重、对他人的主动关心,或者承担家务的意愿增强,这些家庭观察为理解学生在校外的行为提供了补充信息。研学活动天然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社会机构、社区组织等因此成为潜在的评价参与者,它们不仅提供实践平台,也能给出实践反馈。学生若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社区工作人员对其服务过程中体现的态度投入、实际产生的效果等维度的观察与评价,让学生清晰感知自身行为在社会环境中的实际价值与影响。整合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多个视角的评价信息,覆盖研学实践不同侧面的表现,评价结果趋向更客观、更公平、更完整,为切实提升初中生道德与法治素养提供更坚实的支撑。
二、设计动态过程评价机制,关注成长轨迹
研学实践中的评价需要转向动态过程机制,将目光投向学生成长轨迹。传统做法聚焦任务达成,对学习如何发生缺乏足够注视。学生的学习是流动持续的,要求评价与之匹配。动态过程评价要求教师全程观察、记录和分析。活动开始前,教师应基于目标和学生状况,制定清晰评价计划。内容、方式、标准需要提前定义。活动行进中,即时捕捉学生表现至关重要。“参与度”、“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成为观察要点。以研学旅行为例,教师记录学生在行程安排、团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留意学生提出的问题及其解决思路。交流与引导学生反思也是途径,能揭示学生的想法与感受,为评价增添维度。关注学习进步是动态评价的另一核心。学生个体节奏与发展特质存在差异,教师必须识别这些不同点。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进步,并及时给予肯定鼓励,是教师的职责。遭遇困难的学生,教师需分析原因,提供针对性指导,助其在现有基础上提升。某学生研学初期可能寡言,回避交流,但在教师引导下逐渐转变,自信参与小组讨论和团队活动。这种变化应被记录并纳入评价考量。技术手段的应用能强化过程管理。“学习档案袋”、“学习管理系统”可用于系统记录研学全程。档案袋允许学生回看历程,总结得失;教师则依据其中资料进行长期追踪评价,把握发展脉络,为教学决策提供支撑。设计此类动态评价机制目的在于全面深入把握学习实况,及时察觉问题与不足,调整教学路径,推动学生持续发展。
三、建立综合成果评价标准,衡量素养提升
衡量研学实践带来的变化,不能只看知识掌握多少;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实践能力这些素养的提升,才是更关键的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制定一套综合性的成果评价标准,覆盖多个重要方面。道德品质的评估关注点在于,学生在活动里是否真的遵守了社会公德,有没有做到尊重他人,行为是否诚实守信;社区服务这类活动里,学生对待职责的态度构成关键指标,比如他们是否认真负责,对服务对象是不是足够热情耐心,能不能避免敷衍了事。法治意识方面同样需要仔细考察,学生是否理解基本法律法规的核心内容,有没有能力运用这些知识去处理现实中遇到的问题,他们是否具备依法办事的意识和实际能力;模拟法庭是一个很好的观察窗口,学生在这里的表现可以说明很多问题,看他们能否准确抓住法律条文的意思,在辩论和判决时能不能合理地运用法律程序。实践能力自然也是评价的重要部分,这涉及动手操作的真实水平、调查研究的具体能力以及团队协作的实效;研学考察活动为此提供了检验场景,观察学生能否独立完成从设计调查问卷到收集数据再到分析结果这一系列步骤,他们在小组中能否进行有效沟通,能否合理分工并最终共同完成整个考察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精神与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综合成果评价标准里不能缺席。研学实践过程本身应该鼓励学生表达独特见解,尝试用新方法新途径去解决碰到的问题;评价时可以观察,学生在具体的研学项目里是否展现出了这种特质,比如他们有没有提出让人眼前一亮的解决方案,会不会对既有的观点和方法进行批判性的思考与分析。
综上所述,基于研学实践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评价创新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通过构建多元主体评价体系,汇聚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的评价合力,能够从多个角度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设计动态过程评价机制,关注学生的学习成长轨迹,及时发现学生的进步和问题,调整教学策略;建立综合成果评价标准,全面衡量学生在道德品质、法治意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养提升。
参考文献
[1] 宋亚敏 . 传统节日文化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路径研究 [J].理论观察 , 2025,(06):127-132.
[2] 张家胜 . 基于思政课一体化构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J]. 亚太教育 , 2025,(06):127-129.
[3] 王海滨 . 初中道德与法治灵动课堂教学评价探讨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2025,(10):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