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欺凌对县域寄宿制学生人际信任的破坏与重建策略
蓝幸
广西南宁市马山县马山中学 530699
引言
县域寄宿制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整合任务,然而因封闭环境、监管不足等问题,校园欺凌现象时有发生,严重破坏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心理健康发展。寄宿制学生长期生活于校园环境中,一旦遭遇欺凌,其人际信任感受损程度往往超过普通学校学生且修复难度较大。聚焦县域寄宿制校园欺凌问题,探究其对学生人际信任破坏路径,提出预防与修复策略,希望能够为构建和谐校园环境、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理论参考与实践指导。
一、校园欺凌对县域寄宿制学生人际信任破坏路径
校园欺凌会直接侵害路径突显于欺凌事件中受害者遭受攻击后对同伴产生普遍性不信任感,寄宿制环境下学生脱离家庭保护,全天候暴露于潜在威胁中,欺凌行为反复出现导致受害者形成条件反射式防御心理,逐渐丧失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勇气。多数受害学生表现为社交退缩、封闭自我、回避互动等行为模式,陷入预期伤害—防御反应—社交孤立—信任缺失恶性循环。
环境污染路径体现为欺凌行为污染整体校园氛围,间接侵蚀旁观者信任感。高中寄宿制学校封闭性特征使欺凌事件影响扩散更广泛,目睹欺凌事件旁观者常因恐惧卷入或无力干预而产生集体沉默,逐渐形成冷漠文化。长期置身欺凌高发环境中,即使未直接受害学生亦会对周围人际关系产生怀疑态度,校园安全感普遍下降。某县寄宿学校调查显示,欺凌频发班级中超过六成未受欺凌学生同样表现出较低信任水平,反映欺凌行为造成广泛信任危机。
心理障碍路径指向欺凌导致心理创伤进而影响认知评价系统。寄宿制学生远离家人支持,欺凌造成心理伤害缺乏及时修复渠道,负面体验不断累积。长期遭受欺凌学生普遍出现自我价值感低下、归因方式扭曲、认知偏差等问题,习得性无助感促使他们将欺凌归因为自身缺陷或性格弱点。这种认知偏差进一步强化世界危险、他人不可靠信念,最终形成稳定人格特质影响未来社会适应能力。此类信任破坏效应常延续至成年后人际交往中,成为影响心理健康关键因素。
二、校园欺凌对县域寄宿制学生人际信任预防策略
学校需制定明确反欺凌政策,明晰定义欺凌行为类型、举报流程、处理措施与后续跟进机制,建立零容忍氛围,强化宿舍管理责任制,增设夜间巡查岗位,缩小监管盲区。推行导师制为每位学生配备固定联系教师,定期开展个别谈话,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重视学生自主管理,培养高年级学生担任和谐使者,协助教师维护宿舍秩序形成全员参与反欺凌格局。教师应转变传统管理思维,建立平等尊重互动模式,开展情感教育培训,提升教师情绪识别能力与有效沟通技巧,引入积极行为支持理念,关注学生优点与进步,创设成功体验机会。组织定期班级会议,引导学生表达情感需求,建立安全表达渠道,教师应主动介入宿舍生活指导,关注学生情绪变化,营造温暖家庭氛围,针对寄宿生普遍存在思乡情绪,开展心理支持活动如周末心灵小屋,帮助学生疏导负面情绪,预防心理问题累积转化为攻击行为。
环境优化策略则着眼于创设支持性氛围,通过物理环境与心理环境双重改善增强学生归属感。改善宿舍硬件条件,适当减少每间宿舍人数,增设私人空间,降低因空间局促引发冲突几率。设立公共活动区域,组织丰富课余活动促进健康交往,开展多样性社团活动,帮助不同特质学生找到归属感,避免因与众不同遭受排斥。实施朋辈支持计划,培训高年级学生担任低年级学生大伙伴,提供生活指导与情感支持。定期举办班级凝聚力活动,如信任墙、感谢卡传递等活动,强化积极互动体验,培养互助精神。建立心理健康月制度,邀请专业人士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情绪调节能力与人际交往技能。
三、校园欺凌对县域寄宿制学生人际信任修复策略
学校应配备专业心理辅导教师,建立个案跟踪制度采用多元心理干预技术如认知重建、叙事疗法、绘画治疗等方式帮助受害学生梳理创伤体验。引导学生理解欺凌非个人过错,减轻自责情绪,重建积极自我认知,针对寄宿制学生家庭支持不足特点,心理辅导教师需承担更多情感支持功能,定期开展一对一辅导,建立稳定支持关系。组织治愈小组活动,聚集类似经历学生,通过集体互助减轻孤独感促进情感分享,引入优势视角,帮助受害学生发现自身资源与能力,增强应对困境信心,高中教师应谨慎处理欺凌事件,避免二次伤害。采用修复性实践理念,组织施害者与受害者和解对话,在专业人士引导下促进双方理解与和解。针对班级整体氛围实施圈子计划,将受害学生与性格温和同学编入同一活动小组,创造积极交往机会,邀请家长参与支持计划,定期返校与孩子团聚,弥补情感缺失。
联合社区资源开展周末家庭活动,为留守寄宿生提供替代性家庭体验,引入社会工作者进行个案管理,协调各方资源形成综合支持网络。鼓励受害学生参与志愿服务,通过帮助他人重建自我价值感与社会联结,信任体系重构需循序渐进实施,创造安全环境帮助受害学生逐步恢复信任能力。开展微型信任体验活动,设计低风险互动任务,如背对背传球、信任倒立等活动,帮助学生体验被支持感受。实施梯度交往计划,从少数信任对象开始,逐步扩大社交圈,引入角色互换训练通过扮演施助者角色,重新认识自身价值。组织跨年级导师计划,安排受害学生指导低年级学生通过承担责任重建自信,定期举办成长分享会邀请曾遭受欺凌成功走出阴影学长现身说法,提供积极榜样。建立长效追踪机制,关注受害学生长期恢复情况及时调整支持策略,重视家校合作,定期向家长通报学生恢复进展形成协同育人合力。
结论
校园欺凌对县域寄宿制学生人际信任破坏呈现多维度特征,其影响深远且修复困难。针对此问题学校应构建全方位防控体系,融合制度保障、关系重构与环境优化三大预防策略,建立心理修复、社会支持与信任重建三方面干预机制。未来应关注县域寄宿制学校欺凌预警机制建设,开发适合寄宿环境特点干预模式,为学生提供更加安全、温暖成长环境,促进健康人格发展与社会适应能力提升。
参考文献
[1] 柴文君 . 校园欺凌、人际信任与教师支持对中学生社会快感缺失的影响: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D]. 苏州科技大学,2022.
[2] 杨鹏 . 青少年校园排斥对人际信任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D]. 海南师范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