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情境教学法的应用成效分析
仁青卓嘎
拉萨市第一小学 850000
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道德与法治课程承担着培养规则意识、塑造健全人格的重要使命。然而,传统课堂常因过度依赖说教式教学,导致学生陷入“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困境。
1. 情境创设贴近生活,激发道德认知共鸣
情境教学法依赖具体场景推动学习进程,生活化的场景搭建格外重要。小学生思维特点正处于具体形象向抽象逻辑转变时期,自己经历过或者熟悉的事物更容易抓住他们的注意力并引发情感上的呼应。设计教学情境的时候,教师必然要围绕学生每天接触的生活实际,选取那些他们眼睛看得到、手摸得着的日常片段作为基础材料。例如围绕“爱护环境”展开教学,可以考虑构建一个“校园垃圾分类大挑战”的场景:把教室调整布置,模拟出垃圾分类投放点的样子,划分出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等等不同的功能区域,学生组成小组,扮演“环保小卫士”这样的角色,通过把代表不同垃圾的实物卡片投放到对应区域来完成设定的任务挑战。在这个动手操作的过程里,学生不仅能够非常直接地看到垃圾应该归入哪一类,还能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形式体验到合作的重要性和个人需要承担的责任。教师可以抓住机会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像是“垃圾放错了地方,最后会对我们周围的环境带来哪些不好的变化呢”。这样的追问意图在于,把学生刚刚动手实践的具体分类行为,同保护环境这个更大的目标建立起联系,帮助学生从单纯“知道垃圾需要分类”的状态,提升到“理解垃圾为什么必须分类”的层面。教师还可以把情境延伸到学生更为熟悉的家庭生活领域,比如设计一个“家庭节能计划”的任务,鼓励学生观察并记录下自己家里用水用电的实际情况,发现其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提出具体建议然后和父母一起尝试实施这些改变。
2. 角色扮演深化体验,强化法治观念内化
法治教育指向的目标,并非简单要求学生记忆法律条文。其深层意图在于规则意识的塑造,法治思维的养成。角色扮演提供了一种沉浸路径,能有效促进这种内化。“换位思考”是其核心机制,帮助学生突破固有的认知边界。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得以直接体验法律规则的分量,感受其不可或缺的存在。以“校园欺凌”议题的教学为例,“模拟法庭”是常用的设计。教室空间被转化为法庭场景,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法官、原告、被告、证人等身份由学生分别扮演,围绕一个虚构的欺凌案例展开辩论活动。扮演被告的学生需要说明“欺凌行为”的动机,例如“他先嘲笑我”这样的陈述。扮演原告的学生则要表达受害后的真实感受,“我感到害怕,不敢上学”成为其典型表述。法官角色由学生承担,他们必须依据既有的校规和法律条款做出裁决决定。学生通过参与这个过程,能够具象感知欺凌行为带来的实际后果。角色间的动态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的行为都受规则约束”这条法治原则的现实含义。活动结束后的引导环节同样重要。教师可以提出反思性问题:“如果你是法官,会如何平衡双方责任?”或者“如果法律不保护受害者,社会会变成什么样?”这类追问推动学生思考。具体案例由此被提升,触及法治精神的内核。角色扮演的独特价值,植根于“体验式学习”的理念。“第一视角”的深度参与是关键。学生情感投入,认知理解,行为实践在情境中趋向统一。模拟“交通警察执勤”的情境展示了这点。扮演交警的学生需要掌握指挥手势,清晰讲解交通规则。扮演驾驶员的学生则必须遵守交通信号灯指示,配合必要的检查流程。这种双向的角色体验让学生获得双重理解。他们既明白“规则制定者”肩负的职责,也切身感受“规则遵守者”应尽的义务。法治的公平特质,法治的权威属性,在情感层面更容易获得认同。这类教学实践的效果得到观察印证。学生的规则意识提升显著。面对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冲突,学生更可能选择理性沟通路径。暴力解决的方式被学生主动摒弃。法治教育期望的深层效果,正在于此得到体现。
3. 问题导向驱动思考,促进知行合一转化
问题导向的驱动思考服务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键诉求,即实现认知与行为的最终统一转化。此种教学思路凭借情境化问题的精巧设置,铺设了一条通向知行转化的有效路径。教师采用阶梯式问题链,能够引导学习者在应对现实情境的具体过程中,逐步深化其对道德准则与法治规则的内在理解。“诚实守信”主题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实例。教师创设“捡到钱包怎么办”这一常见情境。初始问题“如果捡到钱包,你会怎么做?”可能引发诸如“交给老师”或“联系失主”的回答。教师继而抛出更具张力的追问:“如果钱包里有很多钱,你担心被误会是自己拿的,还会选择上交吗?”此问题直接触及学生内心的现实冲突,迫使其在“诚信”原则与“自我保护”本能之间进行严肃权衡。随后,引入真实案例显得尤为关键:某位小学生原地等待失主,遭遇路人“想独吞”的质疑,最终借助监控录像证实清白。案例的价值在于让学生体验到,坚持诚信行为难免遭遇外部挑战,然而坚守原则终将获得社会层面的认可,从而在情感维度强化对诚信价值的深层认同。设计问题时,“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是不可动摇的基础原则。讲解“网络文明”主题时,教师可先展示“网络暴力”实际评论截图。提问“这些评论为什么让人不舒服?”引导学生聚焦于语言暴力施加的情感伤害。随即追问“如果你是被攻击的人,会有什么感受?”旨在激活换位思考机制,培育学习者的同理心基础。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法为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生活化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在熟悉的环境中理解道德准则的现实意义;通过角色扮演的深度体验,法治观念从“书本条文”转化为“内心认同”;通过问题导向的思维训练,知识学习最终指向行为实践的自觉。
参考文献
[1] 姚培顺 . 生活化教育理念下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探索 [J].华夏教师 , 2025,(21):52-53.
[2] 杨燕玉 . 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策略研究 [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5,(05):126-128.
[3] 黄遵红 , 殷逢燕 , 赵满田 . 从“外嵌”到“内生”:小学道德与法治生活化教学的建构之路 [J]. 教育科学论坛 , 2025,(14):59-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