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研究

作者

吕鑫玉

青海省德令哈市长江路小学 817000

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价值观、品德修养和文化认同感,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及其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课堂教法,激活传统文化魅力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主导的讲授方式,常使学生处于知识被动接收位置,主动思考与参与明显不足。这种单一模式不易唤起学习热情,面对相对抽象的传统文化内容,学生更易感到内容乏味。创新课堂教法,激活传统文化内在魅力,成为提升相关教学效果的核心环节。情境教学法提供了创新路径之一。围绕传统文化主题创设特定情境,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其氛围,能显著提升学习兴趣与课堂参与程度。例如教学《北京的春节》时,教师可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舞龙舞狮、放鞭炮、贴春联、吃年夜饭等节日习俗图像或影像,同步播放欢快喜庆的春节音乐,营造浓郁节日氛围。接着引导学生回忆个人春节经历,分享节日期间的趣事与感受。学生在此类情境中,不仅能深入理解春节蕴含的传统文化意义,更能增强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故事教学法同样广受学生欢迎。我国传统文化宝库蕴藏大量经典故事,像神话传说、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它们情节生动,富含教育价值,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教师可依据具体教学内容,挑选恰当故事进行讲述或鼓励学生自主阅读。教学《曹冲称象》时,教师先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过程,引导学生思索曹冲如何想到这一方法,他的聪慧具体体现在何处。随后组织学生讨论,在日常生活遇到难题时,如何像曹冲一样开动脑筋寻找解决之道。通过故事教学,学生不仅能习得传统文化知识,其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相应锻炼。

二、拓展教学资源,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小学语文教材涵盖的传统文化内容存在一定边界。为了使学生对传统文化形成更完整深入的理解,寻求教材之外的资源显得必要。经典文学作品承载着传统文化精髓,其蕴含的思想深度、情感厚度与艺术价值值得深入挖掘。教师不妨考虑引导学生接触如《论语》《孟子》《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精选》这类典籍。在阅读《论语》这类文本时,选取“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经典语句进行解读是可行的方式。教师提供必要的讲解指导,协助学生把握作品核心思想与独特艺术手法,联系现实生活探讨其意义。学生由此接触古代先贤的智慧,其文化素养与道德认知可能受到积极影响。传统节日同样是民族文化记忆与情感的重要载体。围绕节日设计主题活动,有助于学生探究节日源流、习俗及其文化意涵。春节文化探究活动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访谈长辈,了解其历史脉络、传统习俗与象征意义。春节探究活动之后,安排制作手抄报或撰写相关作文,能展示学生的理解深度。端午节则适合开展习俗体验,学生亲手包粽子、制作香囊、参与龙舟竞渡等活动,直接感受节日氛围。参与这些节日实践,学生与民族文化的情感联系可能得到加强,对祖国的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有机会在过程中培养。拓展教学资源的目标在于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维度与情感体验。

三、强化教师素养,提升传统文化教学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教师作为核心组织者与引导者,其个人素养深刻关联最终教学成效。保障传统文化渗透效果达到预期,关键在于持续强化教师自身的素养水平,特别是提升其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实际能力。教师群体必须致力于充实个人所掌握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传统文化本身内涵深厚,涉及领域众多,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均是其重要组成部分。教师需要保持学习的持续性,深入钻研传统文化知识,以此扩充个人的知识储备库,实现文化素养水平的整体跃升。阅读《论语》《孟子》等经典著作、参与针对性培训讲座、进行学术层面的互动交流,这些都是拓宽知识视野的有效途径,有助于教师更深刻地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实质。参与定期举办的传统文化培训课程,系统性地掌握基础知识和相应教学方法,是一种可行策略;加入传统文化研究社团或相关学术组织,与其他教育同行展开交流探讨,分享彼此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经验与研究成果,同样能带来显著提升。提升教师进行传统文化教学的能力同样刻不容缓。这种能力涵盖多个维度,例如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评价等。教师需要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所教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精心构思教学实施方案。教学环节的安排必须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应当力求多样化,其核心目的在于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终提升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以古诗词教学为例,设计导入环节时教师可考虑趣味性,例如讲述特定诗词背后的历史故事,或者播放与诗词意境相关的《中国诗词大会》片段等视频资料,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着重引导学生进行朗读练习、尝试背诵、深入赏析古诗词作品,让学生切身体会古诗词独特的韵律特点与意境魅力。教学评价环节,评价方式应体现多元性,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形式可以结合使用,力求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各个方面及其最终学习效果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估。

综上所述,教师应不断探索和实践,将传统文化更好地渗透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品德修养,增强文化认同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成为具有民族精神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少年。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 . 课程思政视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研究 [J]. 甘肃教育研究 , 2025,(13):118-120.

[2] 李勤元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渗透 [J]. 艺术教育 , 2025,(S1):89-90.

[3] 王萍钰 . 小学语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设计分析 [J]. 艺术教育 , 2025,(S1):14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