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小学低段美术课堂跨学科融合实践探讨

作者

陈福英

遵义市红花岗区第十三小学 563000

跨学科融合的基础条件下,相当于为低学段小学生设置了一个范围更广、内容更全面的“美学广场”,使他们在教师带领下,创意发挥自我的审美潜能,比如在与德育内容融合时显现文明之美,在与数学内容融合时显现聪明才智之光,在与劳动内容融合时显现健康力量等。由此,针对低学段小学生的启智、审美、身体锻炼等目标均融为一体,让学生可以在更宏大的视域下进行观察、感知、表达等,以有效完成审美和创意任务,获得美术素养的提高。

一、低学段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原则

(一)适度交流原则

美术教学方法要不断地进行革新 [1]。其中跨学科学习倡导不同学科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 [2]。跨学科融合时,非美术学科的内容要穿插于教学设计之中,教师角度上,需要衡量所穿插内容的有效性、内容占比、内容难度等;而学生角度上,其年龄偏幼小,需要一个缓冲、适应多学科内容交叉的过程。因而,在合理配置跨学科内容时,美术教师应考虑让低学段学生适度交流,以形成更为明显、及时的课堂反馈。即,跨学科融合的过程中,美术教师需考虑增加生生、师生交流的机会,弱化教师的强势角色色彩,而把学生自主表达、协作探讨的时间预留出来,提升其参与感。

(二)从实际出发原则

合理配置跨学科内容的前提下,各个内容融合一体,可更易于被低学段学生所理解,从而立足“美”的立场和目的,完成美术教师所设计的任务。然而,仅仅做到内容配置合理尚不足以充分发挥低学段学生主体性。他们年幼而充满好奇心,但对抽象事物、抽象美缺乏识别能力。因而,美术教师需由浅入深,先联系低学段学生所熟识的生活事物,以实际为审美教育蓝本,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跨学科策略。这样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可被强化,不会因所接触内容过于抽象而退避三舍。

二、低学段小学美术跨学科融合的教学实践策略

(一)调动学生思维,促使审美感知与生活智慧融合

美术的审美亦是一项思维劳动——由初识色彩、形状、线条等美的要素,到欣赏各要素组合的成果(如绘画作品、生活事物等),再到将其自主组合、调配,形成自己的创作,既是一个从始至终需要思维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维由浅入深的过程。因而,教师可融合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发掘生活智慧、加深审美感知。比如在教学浙美版美术“小小书签”一课时,教师即可鼓励学生融合数学形状方面的知识,制作创意书签:让书签图案体现设计感,使用喜爱的颜色进行搭配;同时也把“形状”融合在创意中,裁剪出差异化、多样化的书签形状,如梯形、正方形、圆形、半圆形等;一些思维活跃的学生还能增加新的创意,如采取折叠、粘贴等手工制作策略,设计立体感的各类形状的书签。由此,学生创新思维得以体现,其审美也有了具体书签作品作为呈现。

(二)增加生活感知,孕育由内而发的“爱美”之情

低学段学生已有的生活感知经验可以帮助其识别美、生发“爱美”之情。因而教师要以此为切入点,形成跨学科策略。比如在教学浙美版美术“美的创造”一课时,教师即可联动、融合劳动技能课程,同时基于上一课“大自然真美”的铺垫,把学生“推入”生活观察、劳动技能锻炼——“创造美”的情景中。其中,“美无处不在”的观念能够被学生所认同,但是他们尚需要去发现美、创造美。于是教师为增加对学生生活感知的调动,使其有能力自主发现和创造美,即组织学生完成动手操作型任务——参考教材上的“大象”、“章鱼”等创意手工作品,用发现美的眼睛以及创造美的双手,回到生活和大自然中,收集材料,拼一拼、粘一粘,制作自己的艺术品。由此,学生可亲自甄选美的事物,如树叶、豌豆、蒿草等,并亲手触摸和嗅一嗅来自大自然的事物,感受其自然美;也切实参与到劳动创造之中,成为创造美的一份子,习得简单劳动技能。

(三)创设情境故事,形成相应情境下的丰富感受

语文学科可基于情境、文笔等来“点亮”美;而美术中的水墨笔触则直观地展示美。因而教师可寻找二者关于美的融通之处,形成策略:创设情境故事,赋予美术作品以人文情感。比如在教学浙美版美术“下雨了”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进行用水墨画画下雨情景之前,教师可先让低学段学生“浸入”下雨的情境,生发出审美感受。为此,教师引入语文古诗词名句,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些诗句虽语言简洁,却对应着关于“雨”的情境描写。学生可基于对“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情境的理解,在画纸上画出:半边细雨如丝,半边阳光普照的画面。同理,学生可基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情境的理解,在画纸上画出:微风吹斜了雨丝,而雨珠滴落在地面,滋润地面植物生长的画面。这样一来,原本刻板的“下雨了”画面就有了充分的故事性,提供给学生更大的想象美、感受美(雨之美)的空间,也通过亲手画画,提升了其创造美的能力。

结语

总之,低学段美术的跨学科融合实践中,教师、学生均可“释放”出潜在的创新创造能量。教师作为引导者,更应以身作则,不吝钻研有效策略。教师可以从调动学生思维角度着手,促使审美感知与生活智慧融合;可以从增加生活感知角度着手,孕育由内而发的“爱美”之情;也可以从创设情境故事角度着手,形成相应情境下的丰富感受。由此,低学段小学生也会由衷地爱上美术课堂。

参考文献

[1] 曲智蔚. 小学低学段美术课程整合的设计与实践——以“造型·表现”领域为例[D]. 山东: 山东师范大学,2021.

[2] 黄旭斌 , 周文慧 .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体育和美术融合实践[J]. 中小学班主任 ,2025(2):9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