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德育教学的路径优化探析
谢艳玲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362400
随着当今高中语文的教学要求不断提升,部分语文教师虽然在教学过程中贯彻了德育教育理念,但是过于直白的要求学生提升德育素养也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德育教育的融合关键在于教师的引导,而不是强加给学生的学习要求。这就要求高中语文教师为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的课堂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体会与理解德育内容,并让学生意识到德育素养提升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性。这样教师才能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德育素养得到双向的培养。
一、文本深度解读:挖掘德育隐性资源
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德育教学活动时,为了使得课堂教学活动能够更加合理,将德育教育内容与语文课堂教学进行深度融合。教师需要对课文中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度的挖掘和解读,让学生在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对德育内容进行学习和感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些问题或者目标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在语文知识积累的过程中,对自身的德育素养进行塑造和提升。因此,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教师并不需要采用特定的时间和活动对学生提出直接的要求,相反引导学生对文本深度解读能够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就可以融入德育为学生设计综合性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这首诗词进行鉴赏,让学生能够了解主要内容和表达的情感。在此基础上,高中语文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家国情怀的担当,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探索德育的学习内容。同时,教师可以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思考如何将爱国情怀等德育素养在自己的身上进行表现,鼓励学生边学习边实践。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科综合技能的提升,而且还能让学生的德育品德得到有效的培养,促进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
二、情境任务驱动:构建德育实践场域
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具备了一定的主观意识,如果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过于强硬,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是相对比较差的。为了提升语文课堂的德育教学效果,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感受德育的重要性。这样教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提升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红楼梦》时,教师就可以选择一些重点的片段,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角色在课堂上进行表现。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阅读与学习课文,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而且教师还能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人物的心理变化,从而感受人性的冷暖。这样学生能够能够意识到只有善良的人才能获得更好的结局,让学生在情境氛围下得到德育的熏陶,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和德育品质。
三、传统文化浸润:厚植德育根基
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时,传统文化是教师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结合语文教材内容来看,其中涉及了大量的传统文化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时也要对这些内容进行重点教学,让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开展课堂教学活动时,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传统文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让学生的语文学科技能和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提升。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教师能够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得到传播和弘扬,学生也能够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在为学生讲解《论语》时,为了让学生的德育素养得到有效的培养,提升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掌握能力。教师需要为学生设计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如教师为学生组织经典诵读、书法大赛等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不仅能够让学生对语文课文内容进行深度学习和探索,而且还能让学生掌握一些传统文化技能,能够利用传统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在为学生开展传统文化教学活动时,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充分为学生提供能力和特长的展示机会,让学生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语文德育教学需突破传统模式,实现从“知识传递”到“价值引领”的深层转型。语文学科蕴含丰富的文化基因与精神资源,其德育功能应聚焦于文化自信的奠基、思维品质的提升与责任意识的培育。教学优化需以文本为根基,通过深度解读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与伦理价值,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实现情感共鸣与价值观内化。
参考文献
[1] 徐小旭 .“五育融合”视域下的高中语文教学路径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上册《芣苢》《插秧歌》为例 [J]. 语文世界 ,2025,(17):35-36.
[2] 李德芹 . 高中语文整本书阅读的德育价值与教学策略——以《乡土中国》教学为例 [J]. 现代教学 , 2025,(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