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智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研究

作者

胡璇

昆山开发区震川小学 江苏 昆山 215300

引言

语文素养作为一种兼具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在实际学习过程中,需要有系统的阅读积淀才可以实现提升目标。对于语文教育来讲,古诗词作为其不可或缺的主要成分,其学习成效的好坏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培养过程,尤其是小学生时期,教师应不断创造新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带领学生体验诗词背后的艺术价值。因此将围绕数字化在小语古诗教学中的应用以及现实意义方面进行研究。

一、数智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价值

数字化技术的融入让古诗词教学的内容广度与呈现形式有了很大的扩展。传统模式大多依靠纸质教材以及老师讲解来完成教学过程,但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这类新型工具的出现,使得学生可以得到更直观的感受,对作品的意境有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够得到加强,多媒体资源的使用(动态图示、音频素材、视频片段等),把这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化一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去剖析并且牢固地记住文本所蕴含的内容,数字化手段又提升了课堂互动性和趣味性,凭借游戏化的设定加上在线协作平台的支持,可以展开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像诗词接龙竞赛、主题创作交流这些,这样就能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进而引发起学生的主动参与意愿以及探求欲望。利用智能化反馈系统,教育者可以即时得到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而随时调整教学计划,做到因材施教,数字技术既改善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又加强了他们的文化认同度,古诗词是中华文明的关键承载形式,里面包含很多历史沉淀和人文价值,通过大数据分析这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可以充分挖掘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意蕴,唤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促使他们展开深度互动交流,依靠社交媒体平台和在线教育工具,古诗词教育资源被大量流传出去,从而助力传统文脉的连续流传和发展。

二、数智赋能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构建多维情境,沉浸体验诗词魅力

人工智能依靠虚拟现实(VR)及增强现实(AR)技术,冲破传统古诗词教学的空间和时间限制,营造出多种学习情境,VR 技术能够再现诗词创作时的历史场景,学生可以在虚拟环境里直接感受到诗人所处时代以及周边的自然环境,AR 技术则利用实景融合的方式,把抽象的概念变得具体,并且动态地表现出来,加强学生的感官体验和互动参与程度。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VR技术来重现南宋时期黄沙道夜景:“曲折小径两边稻田随风摇摆,明月高悬下惊起枝头栖息之鸟,蛙鸣蝉叫汇成一曲夏夜交响。”依靠虚拟现实技术搭建辛弃疾词作里田园场景的沉浸式教学环境,带领学生体会作品中的情感意蕴,在传统课堂空间里用数字化手段再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经典意象,结合喜鹊展翅和蝉鸣枝头的三维动态影像,加强师生互动体验,利用人工智能生成的乡村环绕音效和古风音乐背景,从听觉角度营造情境氛围,让学生在视听双重感官刺激下,更直接地感受到词人对丰收喜悦的抒发以及对田园生活的赞美之情,提升学生诗词意境的理解能力,达成传统文化传承与审美素养培育的教学目的。

(二)巧用“技”“界”相融,拓展诗词教学路径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旨在塑造新的教育生态,冲破传统课堂教学和教材的既有边界,重新构建封闭式教学模式,其核心意义不仅仅表现在教学工具的革新升级,而且意味着教育理念的根本性转变,体现出一种开放包容的发展思路,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下,教师要积极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扩充教学空间维度,促使理论知识同社会实践相融合,利用智能化平台,教师可以规划出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改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方面的能力。拿《四时田园杂兴》来说,此篇作品鲜活地表现了农耕情形,传达出诗人对于乡村生活的憧憬之意,还暗含着田园生活宁静美好的寓意。当下教育实践显示,一些学生由于缺少乡村生活经历,对于“耕田”“绩麻”这类传统农事活动的认识比较薄弱,很难通过诗词体会到田园生活的特别之处,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利用数字动画表现诗词里的场景和人物形象,做到直观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规划角色扮演,故事续写或者动画制作之类的互动环节,促使学生加深对文本内涵的理解,加深对日常情况的感知和体会,进而改进学生的审美鉴赏水平和文化认同程度。

(三)构建评价机制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在数字化转型的大环境下,沉浸式学习效果的达成既要靠情境创设,也要靠科学的评价体系来支撑,传统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评价方式大多集中在背诵、默写这类静态考核手段上,很难全面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发展潜力,开展沉浸式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塑造起多元化的评价框架,重视学生的情感投入,思维深度以及实践能力,以此来改善他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而言,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着重考查学生在虚拟环境中的整体表现,在 VR诗词体验结束之后,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体会并评价其观察能力和表达技巧;在角色扮演环节,则要结合语言组织、肢体动作以及面部表情等要素来评判其对文本内涵的理解程度,这样一种动态评估方式可以更准确地体现出学习成果,而不能仅仅凭借最后的成绩来进行判定。

结束语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沉浸式学习模式给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带来了新思路和新路径,依靠技术赋能,情境营造,交互设计等办法,教师可以塑造立体化,动态化的学习环境,促使学生在深度参与之中领悟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意蕴,放眼未来,技术创新不断发展,沉浸式学习会在古诗词教育领域得到更广范的普及和更深程度的融合,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增添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游婷婷 . 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优化策略研究 [J].教师 ,2024(35).

[2] 温过房 , 廖秋玲 . 学经典诗词 , 增文化底蕴——“新课标”视域下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探究[J]. 江西教育,2024(42).

[3] 黄英 . 新课标理念下小学古诗词教学与美术教学融合实践研究[J]. 语文教学通讯 ,202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