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自然保护区中的野生动植物保护措施探讨
张炯明 马治远
内蒙古自治区大青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呼和浩特分局乌素图管理站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 010070
引言:
全球生物多样性持续衰退,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的评估显示,大量物种正面临灭绝风险,我国林业自然保护区虽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在实际保护工作中仍面临监测手段滞后、保护措施单一等问题,传统保护方式主要依赖人工巡护和定点监测,难以实现对野生动植物动态的精准把握,气候变化导致物种分布范围改变,保护区的生态承载力评估和适应性管理亟待加强,随着遥感技术、人工智能和生态大数据的发展,构建智能化、精细化的野生动植物保护体系成为可能,这对提升保护效率、优化资源分配具有重要意义。
1. 设置生态廊道连接栖息地,保障动物迁徙通道畅通
结合 GIS 空间分析技术,采用 500 米分辨率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物种扩散阻力模型,设置植被覆盖度权重系数为 0.7,人为干扰因子权重为 0.3,计算不同景观类型对目标物种运动的阻碍程度,针对大型哺乳动物保护,设计宽度不低于 1 公里的带状廊道,确保廊道内包含 3 种以上适生植被类型,满足动物隐蔽和觅食需求,在廊道规划中应用电路理论模型,设置电流密度阈值为0.5安培 / 平方公里,识别关键连接节点和瓶颈区域,优先在这些地段实施植被恢复工程。对于鸟类迁徙通道,采用遥感监测技术识别飞行路径,设置飞行高度在 50-200 米之间的空域保护带,限制沿线高层建筑和风力发电设施建设,实施过程中需建立多尺度连通性评估体系,在景观尺度上保持廊道长度不超过 20公里,在局部尺度确保每 5 公里设置一处水源补给点,廊道维护阶段采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方式,保留 15% 的枯立木和倒木作为生态位资源,严格控制人类活动干扰强度,设置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每平方公里布设 2 台设备,实时追踪动物利用廊道的情况。
2. 建立珍稀植物就地保护小区,实施重点种群监测
运用高精度卫星遥感和无人机航拍技术,采用多光谱影像分析识别目标植物的分布热点区域,设置植被指数阈值不低于 0.65,土壤湿度系数维持在 0.5以上,以此确定最适宜设立保护小区的地理范围,针对不同生活型的珍稀植物,设计差异化的保护方案:对于乔木树种建立不小于10 公顷的圆形保护小区,确保包含至少 30 个成熟个体;对于草本植物则设置 1 公顷的方形保护样地,要求种群密度达到每平方米 5 株以上 [1]。在保护小区内布设智能化监测系统,安装土壤墒情传感器和微型气象站,实时监测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和土壤理化性质等关键生态因子,设置数据采集频率为每小时 1 次,异常波动超过基准值20% 时自动报警,采用分子标记技术进行种群遗传监测,每年采集 50 个单株的嫩叶样本,通过 SSR 标记分析计算等位基因丰富度和观测杂合度,要求遗传多样性指数不低于 0.3 以维持种群活力,实施周期性物候观测,记录展叶期、开花期和果熟期等关键物候相,建立完整的生命表数据。
3. 开展季节性巡护专项行动,打击非法采集狩猎行为
基于野生动物活动节律和非法盗猎高发期规律,采用网格化管理和智能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方式,在关键时段实施高强度巡护,运用物种分布模型和犯罪地理画像技术,划定巡护重点区域,设置巡护网格单元面积为 5 平方公里,每个网格配备 2 名专业巡护员,重点监测盗猎热点指数超过 0.8 的高风险区域,巡护过程中采用 " 定点值守 + 机动巡查 " 相结合的模式,在动物迁徙通道和珍稀植物集中分布区设立固定观察点,每日值守时间不少于 8 小时,同时组织机动巡逻队沿预设的 20 公里巡护路线开展动态巡查。配备智能化执法装备,包括热成像夜视仪、声纹识别器和便携式 DNA 快速检测设备,设置声音监测灵敏度为-30 分贝,可自动识别枪声、电锯等异常声响,建立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与森林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形成执法合力,对保护区周边 30 公里范围内的农贸市场、餐饮场所进行突击检查,采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执法证据链,对查获的非法猎具、采集工具进行唯一编码登记,确保证据完整可追溯,实施差异化巡护策略,在野生动物繁殖期重点打击盗猎行为,在植物果实成熟期加强采集管控,在防火期同步监测火灾隐患。
4. 布设红外相机监测网络,掌握野生动物活动规律
构建空间优化布设的自动感应摄像系统来获取野生动物的时空分布数据,运用最大熵模型和资源选择函数分析,识别目标物种的核心活动区域,设置相机布设间距为 800 米以保证空间覆盖度,同时确保每个网格单元内至少覆盖 3种微生境类型,针对不同体型和活动特性的动物种类,采用差异化的相机参数设置:对于大型兽类如黑熊、梅花鹿等,设置触发灵敏度为中等水平,拍摄间隔不低于30 秒;对于小型哺乳动物如豹猫、鼬獾等,则调至高灵敏度模式,拍摄间隔缩短至 10 秒,并启用连拍功能获取 3 张序列照片。相机安装时选择动物痕迹密集的兽径、水源地或标记点,安装高度距地面 70 厘米,镜头方向朝北以避免阳光直射干扰,每台相机配备硅胶干燥剂和防反光罩,确保在雨季和夜间均可正常工作,监测数据采集采用季度巡检模式,每次更换存储卡和电池时进行设备维护,检查镜头清洁度和传感器灵敏度,对每台相机进行 GPS 坐标校验,误差控制在5 米范围内。
5. 清理外来入侵植物物种,恢复原生植被群落结构
系统性清除入侵种并重建乡土植物群落来实现生态系统稳态恢复,结合植被生态调查法对入侵物种进行普查,设置入侵度指数阈值 0.4 作为优先治理区域标准,采用无人机多光谱遥感结合地面样方调查绘制入侵物种分布热力图,针对不同入侵植物生物学特性采取差异化清除策略:对于一年生草本类如紫茎泽兰,在其种子成熟前实施人工连根拔除,确保根系清除深度达 30 厘米以上;对于多年生灌木类如银合欢,采用机械铲除配合选择性除草剂茎干注射,使用浓度控制在每平方厘米 0.2 毫升以内以避免土壤残留 [2]。清理过程中同步采集土壤种子库样本,温室萌发实验评估入侵种种子库存量,当检测到每立方米土壤含有超过 50 粒入侵种种子时启动土壤蒸汽灭菌处理,原生植被恢复阶段引入群落构建理论,按照功能群互补原则配置乡土物种,确保每个修复单元包含3 种以上建群种,种植密度维持每平方米 15 株幼苗,采用菌根接种技术提升存活率,接种量控制在每株5 克共生真菌孢子粉。
结语:
林业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的有效保护,需要综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和生态学理论,构建动态监测、科学评估和精准干预的全链条保护体系,进一步强化跨学科合作,推动保护技术智能化升级,并探索社区共管等创新模式,增强保护措施的可持续性,优化保护策略,不仅能提升濒危物种的存活概率,也有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恢复力,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参考文献:
[1] 魏铭 . 林业自然保护区野生动植物保护策略探讨 [J]. 农业灾害研究 ,2024,14(11):47-49.
[2] 罗林 . 林业野生动植物保护与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研究 [J]. 生态与资源 ,2024,(09):8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