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 技术的装配式建筑项目协同管理效率提升研究
黎耀锋
云南省广南县中医医院
一、引言
装配式建筑通过工厂化预制构件与现场装配施工的结合,实现了建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变革。然而,其高效性依赖于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的精准协同。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变更滞后、构件生产与现场需求不匹配、施工进度难以动态调整等问题频发,导致项目成本超支与工期延误。BIM 技术通过构建包含几何、物理、功能信息的三维数字模型,为多专业协同提供了统一平台,其可视化、参数化、模拟性特性与装配式建筑标准化、模块化特征高度契合。通过BIM 技术整合设计、生产、施工数据,可实现全生命周期信息共享与动态管理,为解决传统管理痛点提供了技术路径。
二、BIM 技术对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的支撑作用
(一)设计阶段协同优化
装配式建筑的核心在于标准化构件的组合应用,而 BIM 技术通过建立预制构件库与协同设计平台,打破了传统设计中各专业独立建模的壁垒。设计师可在同一模型中完成建筑、结构、机电专业的协同设计,通过碰撞检测功能提前发现管线与结构冲突,减少设计返工。例如,通过 BIM 模型可对预制外墙板与机电管线的空间关系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优化构件拆分方案,确保构件生产与现场安装的匹配性。此外,BIM 技术可实现设计信息的参数化关联,当某一构件参数调整时,相关模型自动更新,显著提升设计效率。
(二)生产阶段数据驱动
BIM 模型作为数据载体,可将设计阶段的构件信息直接传递至生产端,实现设计 - 生产的无缝衔接。通过 IFC(Industry Foundation Classes)等数据交换标准,预制构件生产企业可基于 BIM 模型生成加工图纸与数控代码,驱动自动化生产线完成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等工序。例如,BIM 模型中的构件尺寸、钢筋布置信息可直接导入 CAM 系统,实现钢筋网片的自动化生产,减少人工误差。同时,BIM 技术可结合RFID(射频识别)技术,为每个构件赋予唯一标识码,实现生产进度、质量检测数据的实时跟踪,确保构件质量可追溯。
(三)施工阶段动态管控
BIM 技术与 4D 施工模拟的结合,为施工进度管理提供了可视化工具。通过将 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关联,可生成包含时间维度的 4D 模型,动态展示构件吊装顺序与施工流程。项目经理可基于模型预判施工冲突,优化吊装路径与机械配置,减少现场等待时间。例如,在复杂节点施工中,BIM 模型可模拟预制构件的吊装姿态与临时支撑方案,指导工人精准操作。此外,BIM 技术可结合移动终端与物联网设备,实现施工信息的实时采集与反馈。例如,通过手持设备扫描构件标识码,可自动记录安装时间与验收结果,确保施工过程可追溯。
三、BIM 技术提升协同管理效率的内在逻辑
(一)信息集成打破孤岛效应
传统管理模式下,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的信息以纸质文档或独立软件形式存在,导致数据传递滞后与失真。BIM 技术通过构建统一的信息模型,实现了全生命周期数据的集中存储与动态更新。例如,设计阶段的构件变更可实时同步至生产与施工模型,避免因信息不一致导致的返工。同时,BIM 云平台支持多方在线协作,设计单位、生产企业、施工单位可基于同一模型进行实时沟通,显著提升决策效率。
(二)模拟分析优化资源配置
BIM 技术的模拟性特性可对施工方案进行多维度分析,辅助管理者优化资源配置。例如,通过施工模拟可评估不同吊装方案对机械台班的需求,结合构件供应计划制定最优施工顺序,减少设备闲置与窝工现象。此外,BIM 技术可结合成本数据库,对设计方案的工程量与造价进行实时测算,为成本管控提供数据支持。例如,在预制构件选型阶段,BIM 模型可对比不同构件的材料用量与施工成本,辅助决策者选择性价比最优的方案。
(三)可视化沟通降低理解偏差
装配式建筑的复杂性要求各参与方对设计方案有高度一致的理解。BIM 技术的三维可视化特性可将抽象的设计图纸转化为直观的立体模型,帮助非专业人员快速理解设计意图。例如,通过虚拟现实(VR)技术,施工人员可“走进”BIM 模型,观察构件的连接节点与施工顺序,减少因二维图纸理解偏差导致的施工错误。同时,BIM 模型可作为技术交底的工具,确保各方对施工要求达成共识。
四、基于BIM 的协同管理优化路径
(一)构建标准化BIM 实施流程
当前 BIM 技术在装配式建筑中的应用仍存在流程不规范、数据格式不统一等问题。行业需建立覆盖设计、生产、施工全流程的 BIM 实施标准,明确各阶段模型交付要求与数据接口规范。例如,制定预制构件 BIM 模型编码规则,确保构件信息在不同软件平台间的互操作性。同时,推动 BIM 技术与 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等管理系统的集成,实现生产计划与施工进度的动态联动。
(二)培养复合型BIM 人才
BIM 技术的有效应用依赖于既懂建筑技术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高校与职业院校需加强 BIM 相关课程建设,将装配式建筑设计与 BIM 技术纳入课程体系,培养具备跨学科知识结构的专业人才。企业需建立BIM 技术培训体系,通过定期培训与项目实践提升员工的 BIM 应用能力。例如,针对设计人员开展参数化建模与协同设计培训,针对施工人员开展施工模拟与移动端操作培训。
(三)完善协同管理机制
BIM 技术的应用需配套建立多方协同的管理机制。项目业主需发挥主导作用,推动设计、生产、施工各方签订 BIM 协同协议,明确数据共享范围与责任划分。例如,规定设计单位需向生产企业提供包含构件几何信息与材料参数的BIM 模型,生产企业需向施工单位提供构件生产进度与质量检测数据。同时,建立BIM 协同管理平台,实现各方在线沟通与问题反馈,确保问题及时闭环。
五、结论
BIM 技术通过信息集成、模拟分析与可视化沟通,为装配式建筑协同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其应用不仅提升了设计、生产、施工各环节的效率,更通过全生命周期数据共享打破了传统管理中的信息孤岛,推动了建筑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未来,随着 BIM 技术与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深度融合,装配式建筑的协同管理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为实现建筑工业化与智能化提供坚实保障。
参考文献
[1] 赵博雅 . 基于 BIM 技术的 A 办公楼建设项目协同管理应用研究 [D]. 河北地质大学 ,2024.
[2] 尚艳亮 , 党宏倩 , 赵秦 . 基于 BIM 技术的装配式建筑供应链企业协同优化管理及平台构建研究 [J].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22(03):1-4+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