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日记对话”在初中生情绪管理中的干预机制研究

作者

张昊

南京市第三中学

一、引言

青春期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初中生正处于这一特殊阶段,其情绪发展呈现出强烈性、波动性、内隐性等特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自我认同等多重因素易引发情绪困扰,若缺乏有效调节手段,可能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行为问题频发甚至心理健康危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专业资源不足、干预形式单一等问题,亟需探索便捷高效的情绪干预方法。

“日记对话”区别于传统日记的单向记录,强调通过书写实现自我与情绪的对话、与他人的隐性互动,具有自主性、安全性、持续性等优势。研究表明,书写表达能显著改善青少年的情绪状态,但现有研究多关注实践效果,对其内在干预机制的系统性分析不足。本文聚焦初中生群体,深入探讨 “日记对话” 影响情绪管理的核心路径,为优化情绪教育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二、“日记对话” 的理论基础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自我表露机制

弗洛伊德提出,情绪困扰的根源在于潜意识冲突的压抑。“日记对话”通过文字表达将内隐情绪外化为具体符号,实现潜意识内容的意识化。初中生在书写过程中,无意识地暴露内心冲突,这种自我表露行为本身具有宣泄功能,能降低情绪张力,符合精神分析学派 “释放疗法” 的核心思想。

(二)人本主义理论的自我接纳理念

罗杰斯的 “来访者中心疗法” 强调真诚、共情与无条件积极关注的重要性(徐疆燕,2023)。“日记对话” 创造了无评判的自我对话空间,初中生通过书写与自我对话时,能以接纳的态度面对情绪体验,减少自我批判。这种自我关怀的过程有助于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情绪调节的内在动力。

(三)认知行为理论的认知重构原理

贝克的认知行为理论认为,情绪困扰源于非理性认知(郑清莲,2023)。“日记对话” 引导学生记录情绪事件的触发情境、想法与感受,通过文字梳理能清晰识别自动化负面思维。例如,学生在考试失利后记录 “我总是学不好” 的想法,通过后续对话反思 “一次失败不代表能力不足”,实现认知重构,进而改善情绪体验。

(四)叙事心理学的意义建构视角

叙事心理学认为,个体通过故事构建自我意义。“日记对话” 本质上是情绪叙事的过程,初中生在反复书写与修改情绪故事的过程中,会重新解读事件意义。如将 “被同学孤立” 的故事重构为 “需要主动沟通的契机”,通过叙事视角的转变实现情绪转化(孙松,2024)。

三、“日记对话” 的干预机制多维解析

(一)情绪识别与命名机制:从模糊到清晰

初中生情绪体验丰富但识别能力较弱,常出现 “说不清楚的难受”。“日记对话” 要求用文字描述情绪状态,迫使学生聚焦内心感受并进行精准命名(如区分 “焦虑” 与 “愤怒”)。研究表明,情绪命名能激活大脑前额叶皮层,降低杏仁核的情绪反应强度,实现情绪的初步调节。例如,学生通过书写 “这次演讲前,我的心跳很快,手心出汗,这是紧张”,完成对情绪的识别与掌控。

(二)情绪宣泄与疏导机制:从压抑到释放

青春期情绪表达常受社会规范与自我约束限制,负面情绪易积累内化(孙松,2024)。“日记对话” 提供了安全的情绪出口,学生可在日记中自由表达愤怒、委屈等被禁止的情绪。书写过程中的肌肉运动、语言组织能消耗情绪能量,形成 “书写宣泄—生理放松—情绪缓解”的良性循环。教师通过批阅日记时的共情回应(如 “我能感受到你当时的失望”),更能强化宣泄效果,增强学生的情感支持体验。

(三)认知重构与调节机制:从非理性到理性

“日记对话”的核心在于通过书写实现认知升级。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首先,记录情绪事件的客观事实与主观想法;其次,通过提问式对话(如 “这个想法有证据吗?”“还有其他可能性吗?”)挑战非理性认知;最后,形成替代性认知并记录情绪变化。例如,学生因朋友未回复消息产生 “他讨厌我” 的想法,通过对话反思 “他可能在忙”,进而缓解焦虑情绪。这种认知调节过程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提升情绪管理的主动性。

(四)自我对话与关怀机制:从批判到接纳

初中生自我意识高涨但自我认同不稳定,易产生自我批判。“日记对话” 通过角色转换(如以“朋友”“未来的自己”身份写信)引导积极自我对话。当学生记录“我又考砸了,真没用”时,教师可引导其续写“如果朋友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对他说……”。这种换位思考能激活自我同情能力,减少情绪困扰中的自我攻击,形成 “自我理解—情绪安抚—行为改善”的干预链条。

四、“日记对话” 干预方案的实践框架

(一)干预目标设计

基础目标:提升情绪识别精度,掌握 “情绪命名—情境分析—感受描述”的书写方法;

核心目标:建立积极自我对话模式,能通过提问式书写挑战负面认知;

发展目标:形成持续的情绪反思习惯,增强情绪调节的自主性。

(二)实施步骤规划

初始引导阶段(1-2 周):通过情绪词汇表、范例分析等方式指导学生记录情绪事件,重点训练情绪识别与命名能力;

深化对话阶段(3-6 周):引入 “情绪三栏法” 书写模板(情境栏、想法栏、感受栏),引导学生发现认知与情绪的关联;

反思整合阶段(7-8 周):鼓励学生回顾日记内容,总结情绪规律,制定个性化调节策略,形成《我的情绪管理手册》。

(三)关键支持要素

安全氛围营造:明确日记保密原则,教师仅做建设性回应,避免评判性语言;

差异化指导:对情绪困扰较重的学生提供个性化对话提示,如 “你当时的需求是什么?”;

反馈机制设计:采用 “符号 + 短句”的批阅方式(如 “这段感受描述很细腻”),强化积极书写行为。

五、预期成效与反思

(一)预期干预成效

情绪层面:降低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频率,提升情绪稳定性;

认知层面:减少非理性认知,增强问题解决的灵活性;

行为层面:减少情绪冲动行为,增加积极应对策略的使用。

(二)实践局限性反思

个体差异影响: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书写障碍,需结合绘画、语音等补充形式;

长期坚持挑战:需通过小组分享、成果展示等方式维持书写动机;

教师能力要求:教师需具备情绪共情与认知引导能力,需加强专业培训。

六、结论与展望

“日记对话” 通过情绪识别、宣泄、认知重构与自我关怀的多重机制,为初中生情绪管理提供了系统性干预路径。其核心价值在于将被动情绪体验转化为主动书写实践,将模糊情绪感受转化为清晰认知过程,在提升情绪调节能力的同时,培养自我反思与自我关怀的积极心理品质。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日记对话”与数字化工具的结合(如电子日记 APP),扩大干预覆盖面;同时开展长期追踪研究,验证其对初中生人格发展的持续影响。在实践中,需结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将“日记对话”纳入常态化情绪教育课程,为初中生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孙松 .“情绪日记”在高中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中的应用 [J]. 中小学班主任,2024(23):95-97.

[2] 徐疆燕. 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完善实践[J]. 中学课程辅导,2023(29):57-59.

[3] 郑清莲 . 高中生心理危机干预与管理实践探析 [J]. 高考,2023(15):127-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