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学情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作者

董妍

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新城学校 115007

引言

新课标背景下,阅读教学更强调学生的主体建构与深度学习。优质的主问题设计能打通文本理解与思维发展的通道,但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起点与心理特征。精准把握学情特点,设计富有张力的问题系统,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潜能,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思维生长的沃土。

一、学情分析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把握学生阅读基础水平

深入把握学生的阅读基础水平是开展有效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需要通过课前测试、作业分析等方式准确评估学生的字词积累、文本理解等基本能力,在教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背影》时,针对不同学生对散文语言的接受程度差异,可以设计梯度化的预习任务,让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词语理解,基础较好的学生尝试赏析细节描写,这样既能保证教学起点的适切性,又能避免因难度不当造成的教学效率低下,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获得提升。

(二)了解学生阅读兴趣倾向

充分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倾向有助于激发学习内驱力,初中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期,对叙事类文本往往表现出较强兴趣,而对说理性文章可能兴趣索然,在执教八年级下册《大自然的语言》这类说明文时,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热衷探索自然现象的心理特点,从生活中的物候变化切入,通过设计贴近学生经验的问题情境,将看似枯燥的说明文转化为充满探究乐趣的学习内容,有效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三)明确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不同学生存在明显差异,在指导八年级学生阅读《中国石拱桥》时,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特点,避免提出过于抽象的问题,可以通过比较不同桥梁特点的表格设计,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既符合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又能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升。

二、基于学情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原则

(一)契合学生认知能力原则

主问题设计必须与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相匹配,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虽有所发展但仍需具体经验支撑,针对八年级上册《美丽的颜色》这类传记文章,可以围绕居里夫人实验过程中的具体细节设计主问题,避免直接探讨抽象的科学精神,通过具象的事件分析自然过渡到人物品质理解,这样的问题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又能有效引导思维向更高水平发展。

(二)符合学生阅读需求原则

优质的主问题应当切中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真实困惑,在教授八年级下册《社戏》时,教师需要预判学生对江南水乡民俗的认知盲区,不能简单询问 " 文章表达了什么情感 ",而要从学生感到新奇的具体场景入手,如 " 为什么小伙伴们都笑话 ' 我 ' 钓不到虾 ",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搭建理解梯子,既解决了学生的实际阅读障碍,又自然引向文本深层意蕴的探讨。

三、基于学情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一)依据学情确定问题难度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科学把握问题难度是确保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所在,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认知水平和文本特点的深度理解基础上。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壶口瀑布》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通过前测了解学生对游记散文的熟悉程度,对写景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针对大部分学生初次接触这类文体的情况,初始问题可设置为 " 找出文中描写瀑布形态的关键词 ",这个基础性问题能帮助全体学生建立文本感知;随着阅读的深入,可逐步过渡到 " 比较枯水期和汛期瀑布的不同特点" 这类需要分析比较的中等问题;对于文学感悟能力较强的学生,则可抛出" 作者为什么要用大量笔墨描写枯水期的瀑布" 这样的高阶问题,引导他们探究文本的深层意蕴。在实际操作中,教师要根据课堂反馈动态调整问题难度,当发现学生在分析修辞手法存在困难时,可及时插入" 文中哪个比喻让你印象最深刻" 这样的过渡性问题搭建思维阶梯。

(二)结合学情丰富问题形式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思维活跃但注意力持续性有限,单一的问题形式容易导致学习疲劳,这就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偏好,创新主问题的呈现方式。在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的教学中,可以设计多元互动的问题矩阵:对于偏好逻辑思维的学生,设置 " 从文中找出支持愚公行为合理性的依据 " 这类分析性问题;针对擅长形象思维的学生,采用 " 用简笔画表现愚公移山的过程 " 这样的可视化任务;面对喜好表达的学生,组织 " 召开家庭会议讨论是否支持愚公移山" 的模拟活动。特别是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通过 " 为故事设计现代版结局 " 的创作任务,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这种多样化的问题形式不仅能够照顾到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还能从多个维度深化文本理解,比如在《安塞腰鼓》的教学中," 模仿文中句式描写一种传统艺术 " 的仿写任务,既能检验学生对排比修辞的理解,又能促进语言运用能力的提升。

(三)顺应学情安排问题层次

合理的层次递进是主问题设计的精髓所在,需要建立在对学生认知规律的准确把握之上。以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诗经二首》的教学为例,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对古诗的认知基础:多数学生接触过《关雎》但理解较浅显,对《蒹葭》则相对陌生。基于此,可以设计 " 感知—理解—鉴赏—创造 " 四阶问题链:先通过 " 两首诗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 建立整体感知;再过渡到 " 比较两首诗中主人公追求方式的不同 " 深化理解;继而探讨 " 重章叠句手法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 提升鉴赏能力;最后以 " 用现代诗歌改写其中一个片段 " 完成创造迁移。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密切观察学生的反应,适时调整问题节奏,比如当发现学生对" 赋比兴" 手法理解困难时,可插入 " 找出诗中重复出现的意象 " 这样的支架性问题。在《最后一次讲演》这类议论文的教学中,问题层次要体现" 论点—论据—论证 " 的逻辑脉络,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完成从信息提取到批判思考的思维进阶。

结束语

基于学情的主问题设计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其价值不仅在于提升课堂效率,更在于培养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未来需要在实践层面持续探索主问题与学情的契合点,使问题设计既扎根文本又贴近学生,最终实现阅读教学从 " 教会 " 到 " 学会 " 的本质飞跃。

参考文献

[1] 李小丽 . 基于学情优化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策略 [J]. 吉林教育 ,2025,(24):69-71.

[2] 宁鑫 . 基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语文学情分析 [A] 第四届新时代语文教育学术展评活动论文集(学术论文)[C].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语文报》社有限责任公司,2024:10.

[3] 陈得铭 .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 [J]. 中学语文 ,2024,(18):53-55.

[4] 刘海艳 .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研究 [D]. 苏州大学 ,2024.

[5] 岳柳 . 初中语文阅读活动式教学研究 [D]. 西华师范大学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