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干预策略研究
张茹
达拉特旗第八中学 014300
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显示,初中生抑郁检出率达 30.5% ,焦虑情绪发生率超40% 。这一阶段学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学业压力、人际交往困惑、自我认知冲突等问题交织,极易引发心理危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作为人文教育的重要阵地,其蕴含的丰富情感素材、多元价值观念与深刻人生哲理,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天然载体。如何将阅读教学与心理健康干预有机结合,发挥其独特育人功能,成为教育领域亟待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关联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目标不仅是提升学生的语言理解与运用能力,更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阶段,心理健康状况对其成长极为关键。语文阅读教学通过丰富的文本,能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情绪管理,如阅读亲情主题文章感受温暖从而珍视亲情;在拓展认知视野方面,接触多元知识,提升思维能力,像科幻作品激发对未知的探索欲;还能通过课堂讨论等活动,促进人际交往,培养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阅读中实现心理的健康成长 。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干预的策略
(一)深度挖掘教材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教材作为阅读教学的核心载体,其文本内容天然蕴含心理健康教育因子。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通过主动建构意义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发展。教师应运用文本分析法,解构经典课文中的情感线索与价值取向,将课文中的人物成长历程、情感冲突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案例。
从叙事学理论视角出发,文本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塑造本质上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化呈现。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叙事结构,理解文本中人物面对困境时的心理变化与应对策略,进而迁移到自身生活场景中。同时,借助互文性理论,将同一主题的多篇课文进行关联教学,拓宽学生对特定心理现象的认知维度,如将《背影》《秋天的怀念》等亲情主题文本整合,引导学生全面理解亲情的多元表达形式。
(二)创新优化阅读教学方法
1. 沉浸式情境教学体系构建
情境认知理论强调,知识的学习与应用离不开真实情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等方式创设具身化学习情境,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依据情绪唤醒理论,当学生处于特定情境中时,其情感反应会增强对文本的理解与记忆。通过模拟文本中的时空场景,学生能够实现心理层面的“代入感”,在情感共鸣中完成心理调适。角色扮演活动则基于社会学习理论,学生通过模仿文本中人物的行为、语言与思维方式,在实践中习得人际交往技巧与情绪管理策略。教师在情境创设过程中,需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设计难度适宜的情境任务,确保学生在“跳一跳够得着”的挑战中获得成就感,增强心理韧性。
2. 分层动态合作学习模式
多元智能理论指出,学生在语言、逻辑、人际等智能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此,教师应依据学生的阅读能力、性格特点及心理发展水平进行分层分组,构建异质化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运用社会互赖理论,通过明确小组目标与个人责任,促进学生间的积极互动与相互支持,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与社交能力。
动态评价机制的建立需遵循发展性评价理论,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心理成长。通过多维度评价指标体系,对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沟通能力、情绪调节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进行持续跟踪评估。根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分组策略与学习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学习环境中获得心理成长与能力提升。
(三)丰富拓展阅读实践活动
1. 主题式系列阅读分享会
依据布鲁纳的结构主义学习理论,主题式阅读通过将相关文本进行系统整合,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与情感认知框架。教师围绕心理健康主题设计阅读计划,引导学生在主题阅读中形成对特定心理现象的深度理解。阅读分享会作为输出环节,基于建构主义的社会文化理论,为学生提供知识建构与情感交流的平台。
在分享过程中,学生通过表达个人阅读感悟、倾听他人观点,实现认知的碰撞与融合。设置“心灵树洞”等互助环节,在同伴互助中满足学生的情感支持需求,增强归属感与心理安全感。
2. 跨学科融合项目式学习
项目式学习模式遵循杜威“做中学”的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真实任务驱动学生的深度学习。跨学科融合则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在多元知识的综合运用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在“情绪解码”等项目中,整合语文、心理学、美术等学科知识,符合加德纳的多元智能协同发展理论,促进学生多种智能的协同发展。
通过项目实践,学生将文本中的情感认知转化为可视化作品,实现从理论学习到实践应用的跨越。这种具身认知过程有助于学生深化对自身情绪的理解与管理能力,同时在项目合作中培养沟通协调能力与抗挫折能力,全面提升心理素质。
(四)实施个性化心理干预方案
1. 动态心理档案精准管理
教育大数据理论为个性化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建立学生阅读成长数据库,收集阅读行为数据、情感表达数据及心理测评数据,运用数据分析技术构建学生心理画像。依据多元智能理论与个性化教育理论,针对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需求制定个性化阅读方案。
对于性格内向的学生,依据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通过推荐温暖治愈系作品,营造安全的情感表达环境,帮助其建立自信;对于学习焦虑的学生,结合认知行为疗法理论,推荐科学学习方法类书籍,引导其改变不合理认知,缓解焦虑情绪。
2. 特殊群体专项辅导计划
依据生态系统理论,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家庭、学校、社会等多重环境因素影响。针对特殊群体学生,构建家校社协同干预机制,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形成心理健康教育合力。在专项辅导中,运用社会支持理论,为学生提供情感支持与资源援助。
通过开展主题读书会、角色扮演等活动,依据社会文化历史理论,帮助学生在文化体验中重构自我认知。定期组织家长培训,依据家庭教育理论提升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共同促进特殊群体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三、结论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理健康成长深度融合,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创新路径。通过深度挖掘教材资源、创新教学方法、丰富实践活动、实施精准干预,能够将阅读教学转化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未来,需进一步完善阅读干预效果评估体系,加强跨学科研究与实践探索,推动语文阅读教学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大效能,为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 袁志辉 . 心理健康教育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J]. 中外交流 ,2017(46):80.
[2] 魏秀珍 . 初中语文教学阅读心理学的实践分析 [J]. 课外语文(上),2020(6):137,139.
[3] 申艳 . 初中语文名著阅读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关系研究——以初中语文教材所选及所推荐名著为例[D]. 江苏: 苏州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