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生意”之诉景方式初探
王鹏
华北理工大学
关键字:清代;皇家园林;观生意
清代帝王醉心园林,园居理政是帝王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一年中约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皇家园林中度过。由于皇帝长时间驻跸园林,北京西郊众多大型的皇家园林如圆明园、颐和园、畅春园、塞外承德的避暑山庄便成为除紫禁城外重要的政治中心。正如私家园林是文人精神栖息的场所一样,清代皇家园林的精神内涵和外延较之前都有了丰富和变化,儒释道传统哲学、老庄思想、禅宗意境中的审美思想都影响着清皇家园林的布局和经营,并且通过积极的审美活动以观景志道的方式诉说着清帝王独特的圣王观。
1. 万灵万物之生意
《周易》中说“生生之谓易”,中国古代哲学中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充满了对自然之运迈生机的赞美和天人凑泊和谐的向往。中国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营造园林“鸢飞戾天,鱼跃于渊”[1] 之境,表达宇宙自然间万物生机勃勃、活泼泼之生意,并通过园林中有限景物和空间的审美想象最终达到无限的审美境界、参悟天理之流行。清皇家园林中常用的表现天地生机流荡境界的景物主题之一是围绕“观鱼”、“知鱼”、“鱼乐”展开的。《庄子·秋水》中记载了庄子和惠子于濠梁上“知鱼乐”之辩,南宋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2] 中发出了“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水,便自有濠濮间想也 , 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的感叹,在此主题下,园林中衍生出众多形象、形式不同的景物。、
清帝倾慕庄子濠梁观鱼、濮水垂钓之乐,用园林景色表现悠闲自在、生动活泼之美,同时表达荡涤心灵、陶情怡性之意。位于西苑北海东岸的濠濮间,园林环境清幽,园中曲桥、池水、花木生机满盈,周遭山石丘陵围合成内向小空间;乾隆御题《濠濮间》诗文曰“眄林木清幽,会心不远;对禽鱼翔泳,乐意相关。俯仰得天趣,动融散远襟。生机含水石,静度逮鱼禽”;圆明园“坦坦荡荡”凿池名为“鱼乐园”,池中养锦鲤数千头,回环游泳,悠然自得,乾隆帝赋诗云:“衆维鱼矣。我知鱼乐,我蒿目乎斯民”[3]。清乾隆在《圆明园四十景小序》[3] 中描述圆明园“鱼跃鸢飞”之景道:“榱桶翼翼,户牖四达,曲水周遭,俨如萦带。两岸村舍鳞次,晨烟暮霭,蓊郁平林。眼前物色,活泼泼地。”北京西北郊皇家行宫静宜园的“知乐濠”,畅春园“鸢飞鱼跃亭”,颐和园“知鱼桥”、“鱼藻轩”,承德避暑山庄“知鱼矶”、“石矶观鱼”等都以不同的形式和内容表达了观飞鸟禽鱼活泼生机之大美,玩味濠梁观鱼之自乐和推及民乐之思。
中国古代《诗经》中曾借鹿颂德,略如描写周文王的灵台“王在灵台,麀鹿攸伏”,鹿本是一种胆小易惊的动物,但是在灵台周文王却能和鹿和谐相处,从一侧面表现了文王仁义纳贤的美德,展现了一幅民乐升平的景象。后来世人常将鹿奉为仁兽,并用以歌颂统治者的贤德。在清代皇家园林中常常出现以鹿命名或为主题的景观。略如承德避暑山庄、南苑、静寄山庄等都设有鹿苑、饮鹿池。
2. 四时四象之生意
“时”的概念也是中国古典园林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四时变幻、园林中山水花木虫鱼随时间变幻呈现的不同特征,同样也代表着大自然旺盛的生命精神,春夏秋冬在儒家思想中代表着仁义礼智的精神。“春宜花,夏宜风,秋宜月,冬宜雪 [3]”园林中以不同景物象征四时。颐和园水边彩画长廊中有对应春夏秋冬四景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亭;圆明园中对应四季的建筑有“春雨轩”、“清夏堂”、“涵秋馆”、“生冬室”等等。
皇家园林常以四时之“春”为主题造景,表现大自然宇宙生机变幻、映射“仁之本”的思想。乾隆很欣赏江南的青山绿水,他的祖父康熙皇帝曾经到江南喝了江南的绿茶,并册封此茶为“碧螺春”,乾隆皇帝非常崇拜并尊敬他的祖父,惦记着要传承祖父的文化,因此他把宁寿宫花园第四进院落假山上的亭子命名为“碧螺亭”,这个“碧”字就代表“春”意,为了更加完整的反映春天,他又把早春开放的梅花作为这个亭子通身的装饰,乾隆用碧螺和梅花来渲染江南春天的青山绿水和帝王的仁义思想。
3. 总结
清帝王在有限的园林空间内,通过对万灵万物、四时四象不同景致的营造,并将园林景物融入具有永恒和谐韵律的宇宙无限境界中,从而体悟到天地万物之生意、宇宙本体之无处不在,自此,园林中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与天地人凝为一体,实现了物我交融。中国古典“观生意”的独特诉景方式成为后世累代园林创作的重要参照和珍贵遗产。
参考文献
[1] 刘毓庆,李蹊译注 . 诗经·大雅·旱麓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667
[2] 刘义庆撰,张伪之译注. 世说新语·言语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51
[3] 陈植. 中国历代造园文选·圆明园四十景小序[M]. 安徽:黄山出版社,1992:206-213
[4] 丹头野老译注. 老子[M]. 陕西:三秦出版社,2012:10
[5] 陈晓芬,徐儒宗注译 . 论语 [M]. 北京:中华书局,20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