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核心素养的科学课堂教学变革探索

作者

赵伊丛

洛阳市伊川县直第三小学

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对于我国建设世界性科技强国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教师需要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强烈学习意愿,让学生逐步掌握适应未来个人发展的必备关键能力。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涵,积极优化科学课程的教学设计,如开展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多学科知识基础。应当综合考虑不同学段的具体区别,设计难度进阶的科学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深入学习兴趣,契合学生的科学思维成长,从而推动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思维意识。

一、深挖核心素养立意,明确科学教学目标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模式下,学生虽然掌握了较多的科学知识,其自身的科学素养却未得到充分提高。教师应深入分析新课程学业质量要求,挖掘科学课程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之间的练习,结合学生的科学思维成长规律,制定明确的科学教育预期目标。教师需要打破传统割裂碎片化的教学倾向,融入丰富的生活元素,促进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吸收。不仅可以提升学生对科学核心概念的深刻理解,还可以锻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的灵活应用能力。

例如,教师围绕“冰淇淋冷藏箱”教学时,传统课堂教学目标聚焦于引导学生了解热传递的方式,教师需要综合核心素养的教育导向,制定更立体的课程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材料的特殊性与能量传递之间的相关效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科学实验,对比分析实验数据,逐步掌握热传递的基本方式以及与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性。教师布置制作冰淇淋冷藏箱的实验活动,学生选取材料、设计结构与测试效果,从而引导学生逐步树立节约能源的环保意识。

二、设计综合教学活动,鼓励学生探究发现

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融入STEM 教育理念,积极设计综合性的科学探究活动,引入丰富的跨学科知识元素,调动学生的科学与数学等多学科知识积累。教师应构建探究性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已有的知识冲突,激发学生对科学现象的深入探究动力。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的生活经验,运用观察、实验、调查与制作等方式,采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多种方式,深入探究情境问题的解决策略。不仅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融会贯通,还可以实现知识的应用迁移。

例如,教师围绕“循环的水”教学时,应积极播放由于洪水导致城市内涝的新闻视频,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原有知识的认知冲突。教师提出“自然界的水为何会泛滥”的核心教学问题,引发学生对水相关现象的主动探究,并指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索活动。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共同设计与制作水的循环模拟装置,让学生了解蒸发、凝结、降水等自然现象,学生整理归纳水的循环路径图,将水的循环过程进行可视化的表达,从而实现学生从科学观念到探究能力的提升。

三、优化课堂教学评价,强化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表现,准确判断学生的科学素养发展。教师应制定科学的课堂教学评价框架,明确课堂教学的评价指标,考察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关注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展现出的思维成长,了解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然后教师需要综合考察学生对跨学科知识的应用,以及在科学推理与论证中所展现出的素养表现。教师在进行综合性的教学评价时,挖掘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薄弱区域,帮助学生积极分析形成错误的原因,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指导,从而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正确策略。

例如,教师围绕“地壳”教学时,应建立多维度的教学观察评价表,考察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规范程度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程度。教师鼓励学生绘制地壳运动因果关系图,准确评估学生所展现出的逻辑推理能力。然后教师将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制作生成学生的科学思维成长档案,收录学生不同阶段的实验学习报告、反思日志,让学生能够看到自身在科学课堂中的学习进步,为教师的个性化指导提供充足的依据。不仅可以实现评价与教学的相互促进,还可以推动学生在科学素养的多维度成长。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教师应当立足于核心素养发展的教学思想,将科学知识融入解决真实实践问题,设计综合性的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灵活运用方式,教师利用教学评一致性策略,积极优化教学内容设计,改进学生不合理的学习方法,从而搭建学生科学核心素养持续成长的阶梯。

参考文献

[1] 徐兆燚 . 核心素养下的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现状调研及思考 [J].教育界 ,2024(7):98-100.

[2] 张焕松.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科学" 实趣" 课堂教学策略[J].文理导航 ,2024(21):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