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劳动养成教育中幼儿合作能力提升的策略研究
岳雨晨
弥勒市弥阳工业园区幼儿园
在当今社会,合作能力已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重要素养。对于幼儿来说,合作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助于他们在幼儿园中更好地与同伴相处,还能为其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有力支持。教育家杜威说过:“劳动不只是肌肉的运动,而且是心智的活动。”幼儿园劳动养成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教育活动,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劳动过程中,幼儿需要与同伴共同完成任务,这为他们提供了锻炼合作能力的绝佳机会。然而,目前幼儿园劳动养成教育中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还存在一些问题,如缺乏有效的引导、合作机会不足等。因此,探索幼儿园劳动养成教育中幼儿合作能力提升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情境创设搭平台,合作契机巧挖掘
在幼儿劳动教育实践中," 小小农场 " 场景的构建能够有效触发儿童协作意识。教师需结合儿童发展规律与兴趣偏好,构建多元化的实践场景。以种植活动为例,参与者需明确职责划分:部分成员翻整土壤,部分播撒种子,另有专人实施灌溉作业。此类协作模式使儿童直观体会协作的不可替代性,当观察植物从萌芽到成熟的完整周期时,集体努力的成果将深化其对团队协作的认知体验。实践过程中需特别注重引导互动交流机制的形成。例如翻土环节出现阻碍时,同伴间主动提供支援的行为应予以正向强化。这种基于实际操作的互助模式,相较于理论灌输更能建立深刻的协作认知。类似原理适用于 " 美食工坊 " 场景,在制作简易餐点时,原料清洗、食材处理、调味搭配等工序的合理分配,既考验个体任务执行能力,又要求关注整体流程的协同性。餐品制作完成后,组织成果展示环节具有双重教育价值。一方面通过成果共享强化协作效能感,另一方面借助跨班级交流活动提升语言表达能力。这种多维度的实践设计,使儿童在真实情境中理解分工协作的内在逻辑。" 玩具整理站 " 作为常态化劳动场景,其教育功能体现在分类整理过程中的协调配合。教师可引导参与者创新收纳方案,在完成基础分类的同时,鼓励探索空间优化策略。此类活动不仅能培养系统性思维,更可促进创造性协作模式的生成。值得注意的是,所有场景的构建都应遵循 " 任务难度梯度递增 " 原则,确保不同能力层级的儿童都能在适宜挑战中获得成长。通过上述场景的交替实施,儿童在具象化劳动体验中逐步形成协作本能。教师的核心作用在于适时介入指导,将自发性的互助行为转化为系统化的协作能力。这种教育策略的优势在于,将抽象的社会性发展目标转化为可观测、可操作的具体行为,从而实现劳动教育与社交能力培养的有机统一。
2 任务驱动明分工,合作意识渐养成
陶行知曾说过:“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 强调劳动教育对培养实践能力、获取知识、共情劳动者的意义,是通过劳动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体现让幼儿在劳动中学会有效合作,关键在于任务分配明确。教师需依据劳动内容的特点和幼儿个体的实际能力,为每个人指定清晰的工作内容,使他们准确了解自己在合作中承担的责任。比如组织班级清洁活动时,教师可将整体任务精细化:安排部分幼儿擦拭桌面,另一部分清扫地面,还有的负责拖净地板。分配过程中,教师必须细致考量幼儿间的能力差异,确保每项任务都在其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同时,教师需引导幼儿领悟到,自己承担的工作是整个合作链条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唯有全体成员齐心协力,教室环境才能变得洁净整齐。
劳动进行期间,教师要激励幼儿之间互相查看、彼此提醒,以保证每人都能尽责完成份内之事。若有幼儿遇到困难,同伴应当主动伸出援手,一起解决问题。通过这种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幼儿能逐步树立合作的观念,懂得在协作中履行职责。开展手工制作类劳动时,任务分工同样适用。例如合作完成一件大型手工作品“纸艺城堡”。教师可以让幼儿分头负责城堡的不同构成单元:有的专注于城墙的制作,有的承担搭建塔楼的任务,还有的负责装饰美化工作。制作进程中,幼儿必须相互沟通想法、参考彼此的做法,才能合力将整个作品完成。在此过程中,幼儿不仅能提升自身的手工技巧,更能习得如何与伙伴协同工作,发挥各自所长。作品最终完成后,教师可引导幼儿进行展示与交流,鼓励他们讲述自己在制作环节中的付出与感受。这样做不仅能强化幼儿的自信心和成功体验,更能使其深刻体会到集体协作蕴含的力量。
3 多元评价促反思,合作能力共提升
多维度的评估体系有助于儿童全面认知自身协作效能,进而推动协作素养的发展。教师需从三个核心层面构建观察框架:协作意愿、互动技巧、目标达成度。在协作意愿层面,需重点观察儿童参与集体劳动的主动性表现,包括是否主动表达个人观点、能否虚心接受同伴建议等行为特征。针对积极互动案例,需立即以正向激励强化该行为,例如采用 " 今天你主动帮小组成员递工具,这种配合意识值得大家学习 " 等具体化肯定,使儿童明确感知自身价值。面对消极回避现象,应通过情境模拟引导其认知行为偏差,建立 " 团队角色轮换制 " 促进参与意识转变。互动技巧维度需系统考察沟通协调能力,重点记录任务分配合理性、矛盾调解有效性等关键指标。当儿童展现优质协调能力时,可运用过程性反馈机制:" 刚才你们组协商工具使用时,采取轮流操作的方法既公平又高效 " 这类即时点评,既能巩固有效策略,又能启发方法迁移。遭遇协作障碍时,采用 " 问题树分析法 ",引导儿童自主追溯矛盾根源,培养其系统性解决能力。目标达成度的评估需兼顾劳动成果质量与过程成长价值。优质成果展示可采取 " 三维呈现法":实物展览、过程影像回放、成员心得分享相结合,强化集体成就感。成果反思环节推行 " 三色标记法 ",要求儿童用不同颜色标注协作过程中的优势环节、待改进环节及创新突破点,形成可视化成长档案。
综上所述,幼儿园劳动养成教育为幼儿合作能力的培养提供了重要的平台。通过创设情境、任务驱动和多元评价等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合作兴趣,增强他们的合作意识,促进合作行为的养成。在情境创设中,教师为幼儿搭建了合作的平台,让他们在丰富多样的劳动情境中挖掘合作契机;在任务驱动中,教师明确了幼儿的分工,让他们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逐渐养成合作意识;在多元评价中,教师从多个角度对幼儿的合作行为进行评价,促进了他们的反思和成长。
参考文献
[1] 任春茂 . 耕读文化融入乡村幼儿园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索 [J]. 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 2025,44(04): 140-144.
[2] 朱丽娜. 推进幼儿园劳动教育与亲自然活动有机结合的策略[J].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4): 87.
[3] 赵伟芳 . 幼儿园劳动教育实施途径探析 [J]. 河南教育 ( 教师教育 ), 2025,(04): 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