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策略研究
刘东梅
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市黄陂中学 514500
一、教育评价对提升教学工作成效的作用分析
(一)优化教学目标设定,提升教学针对性
教学评价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阶段学习的总结,教师教学效能的自我分析,一方面,指向教学目标的评价内容能够让教师准确了解当下学生能力发展现状,结合认知特点调整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进而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量身定制更为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评价工作也能,避免教学的盲目性与笼统性,让地理教学真正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地理知识与技能。
(二)促进教学方法创新,激发学习内驱力
教育评价对教学方法的创新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增强学科认知,提升学习积极性与自主性。长期采用同一种形式的教学模式不仅会让学生产生学习倦怠,而且也会让学生学习存在“目的性”,限制了自身学习能力与学科思维的发展。而在教学环节结束后开展教育评价,既能让教师记录不同教学环节中学生表现,也能基于问题反馈探索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高学习效率,实现能力、素养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视角下的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改革具体策略
(一)构建数据分析模型,细化评价目标
现有教学评价多以成果性评价为主,即对学生课后作业、问题解决、考试成绩三方面展开评价,综合分析学生知识掌握、知识运用能力发展情况。结果性评价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关注。人工智能技术有效弥补了这一短板,多种数据分析技术的加持下,能够辅助教师精准把握学生学情,构建数据分析模型,并根据学生能力差异定制教学指导方案,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针对性与指向性。
以中图版初中地理“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单元为例,本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自然灾害的分布及产生原因,进而掌握救灾、避灾的方法。对此在评价过程中,教师可聚焦单元知识内容,结合学生以往的学习成果建立数据分析模型,依据教学重难点,将评价目标细化为对不同类型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台风等)成因、分布、危害及防治措施的具体掌握程度。例如,针对地震灾害,教师可围绕“学生能否准确描述地震的成因、指出我国地震多发区域、说明地震带来的危害”这一方面初步评价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围绕“列举三种有效的地震防治措施”这一内容评价学生知识运用能力。根据评价反馈内容,教师也可借助 AI 数据模型实时跟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借助在线测试、课堂问答、小组讨论等方式分析学生在各个细化评价目标上的达成情况,以此做好教学内容的调整,提升教学成效。
(二)持续改进结果评价,探索增值评价
人工智能技术摆脱了时间、空间的束缚,能够跟踪学生的学习轨迹,生成学习热力图,以此评估学生的学习增长情况,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同样以中图版初中地理“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单元为例,基于现有的数据分析模型,教师也可根据教学环节设置多个数据采集点,如:课前预习的任务完成记录、课上讨论活动的发言表现、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等,全面收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数据,为后续评价工作开展提供数据支撑。基于学生阶段表现,教师也可借助人工智能技术选取单元学习初期和末期两个时间点,分析学生在学习热力图上的变化。例如,观察学生在地震灾害成因、危害及防治等知识点上的学习增长情况。对于学习增长明显的学生,教师可总结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制定学习计划表,辅助学困生进行学习;对于学困生而言,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视听资源,建立知识与生活的联系,降低学生理解难度,促进其持续进步。
(三)深度强化过程评价,健全综合评价
健全综合评价是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此,教师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记录课堂教学过程,并标注不同时间段学生学习表现与活动情况,以此提升教学工作的整体质量。
以“中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单元为例,教师可利用智能教学平台设置课堂讨论区、问题反馈等板块,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上学习时能够与教师、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及时解决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可借助智能教学平台记录学生的发言、讨论情况,围绕教学目标设计基础评价内容:
1. 学生能否在预习阶段初步建立区域与自然灾害的联系。
2. 学生是否具备多个角度思考地理问题的能力。
3. 学生是否能将地理知识与日常生活建立联系。
课上教学时,教师则可根据预习环节的评价反馈内容制定针对性教学内容,并跟踪学生的课堂问题思考过程。例如,在讲解洪水灾害的形成原因时,教师可以通过系统记录学生完成相关问题的思考时间、错误率、订正情况等,并与初期评价结果进行对比,由此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实现教学相长。
(四)优化课后服务指导,发展核心素养
作业智能诊断与实时评价是优化课后服务指导、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方式。对此,教师要立足学生课后学习需求,秉持个性化服务的原则开展教学,一方面,借助智能作业批改系统,对学生的地理作业进行全面诊断,分析学生的错误类型和原因,帮助学生明确自身学习存在的问题;另一方面,根据反馈结果,教师可运用人工智能技术推送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查缺补漏,促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技术在初中地理教学评价改革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通过构建数据分析模型、持续改进结果评价、深度强化过程评价和优化课后服务指导等策略,能有效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能力、思维的全面发展,然后在今后应用过程中,教师也要做好学生数据的及时更新,并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种形式的教学资源与教学服务,拓宽学生学科视野,使其建立正确的学科认知,促进自身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张琳 . 初中地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策略研究 [J]. 中国新通信 ,2025,27(01):221-223.
[2] 纳小芹 . 信息技术视域下初中地理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践 [J].家长 ,2024,(35):83-85.
[3] 何李红 . 生活教育视角下初中地理表现性评价研究 [D]. 湖南师范大学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