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朝《努玛阿美》少数民族音乐素材的运用简析
莫诗琪
广州理工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钢琴曲《努玛阿美》是由中国著名作曲家张朝送给父亲的钢琴独奏作品。该作品以哈尼族语命名,意为“太阳之原”,张朝心中的努玛阿美是云南。他离开云南多年、对家乡甚是思念,并借哈尼族的努玛阿美来表达他自己心中的“努玛阿美”——对家乡的眷念。
(一)作曲家作者张朝简介
张朝,中国当代著名作曲家、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全国宣传系统“四个一批”人才、“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获得者。作曲风格体现为民族性与个性相结合,追求本真自然,立足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融合西方作曲技术,形成了独特的音乐语汇。在他的作品中,民族风钢琴独奏曲占据了重要的地位,这些钢琴独奏作品主要分为六大类别:《土风集》、《古风集》、《自然集》、《儿童集》、《日记集》和《改编集》。本文讲述的钢琴独奏曲《努玛阿美》收录于《土风集》中。
(二)《努玛阿美》的作品概述
张朝生于云南少数民族聚居地,其作品大量融入民族音乐元素。《努玛阿美》表现的是作曲家对云南故乡的热爱。
乐曲开头用自由慢板的速度呈示。在这部分中,首先加强了各个声部的歌唱性以及用和声的色彩来渲染,描绘出了一幅安静深远的画面:仿佛听到了自然界的声音、各种森林的颜色以及各民族的歌声。哈尼族没有文字,他们的一切文化都靠一曲一曲的歌谣来传承。
乐曲转为用快板的曲段形式不规则的节奏律动,交织着对故乡难以割舍的热情、期待各族人民和谐共处的心情,散发着浓郁的民族文化的气质,使听众深刻地感受到这首歌曲是由心而发对云南故乡浓浓的爱意。
《努玛阿美》是一部散发着浓烈民族风格的作品,并不是直接采用民间的民歌或者民族音乐,而是将云南民族音乐巧妙地融入其中,在转换以后形成全新的音乐语言,使得这部作品既具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作品中大量使用了哈尼族的“哭嫁歌”“哈巴”等调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土家人风情的生活画面;而彝族的“海菜腔”“垤施歌舞”等元素同样蕴藏着浓浓的彝家味道,也体现了彝族人民的热情奔放。
二、钢琴曲《努玛阿美》的艺术特征
(一)民族器乐元素的创新

作品《努玛阿美》第 1 小节,左手低音声部是一个 #C - E - #G 的三度叠置和弦。彝族音乐的清新质朴,飘逸动人显现其中;右手旋律以#C 羽调式音阶为基础,从高音 A 音开始,在由高到低行进中先是一个下行的小三度上至 F#音后,在用级进方式下行到 E 音,此旋律片段极似于哈尼族“哭嫁歌”旋律进行。
(二)民族少数器乐在作品中的体现
作品《努玛阿美》创作中吸收了少数民族的器乐之美和文化之美,作者从不同音色出发选用不同的配器手法,例如:大鼓的沉稳厚重,直笛的清脆明亮,云南小三弦的悠长婉转,都淋漓尽致的体现在钢琴谱曲上,不同的配器手法和云南民族特色的呈现、使得《努玛阿美》独具特色的民族之音画面感十足,极力凸显出乐曲浓郁的民族风格特点。
(1)直笛
作品《努玛阿美》第 21 - 22 小节,高音区单音轻巧的触键方式,模仿彝族直笛清脆、又具有穿透力的音色。仿佛能听到彝族人民在山林间吹奏直笛的场景。
谱例 2

(2)云南小三弦
云南小三弦被哈尼族方言称作为“腊核”,在彝族音乐中常常作为节奏乐器和低音伴奏乐器,为音乐增添了稳定的节奏基础和丰富的和声层次。作品《努玛阿美》作品第 37-41 小节,左手五度音程模仿云南小三弦的伴奏音色,有种一边打节奏一边舞动的效果、使听众能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彝族音乐的独特韵味。
谱例 3

(3)大鼓
作品《努玛阿美》第 178-182 小节的旋律中模仿彝族大鼓声响,同时也将大鼓有力的鼓点律动通过钢琴的演奏展现出来。
谱例 4

作品《努玛阿美》结合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风格,在作曲和钢琴演奏上生动展现了哈尼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创作方式为少数民族音乐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三)舞蹈节奏的体现
作品《努玛阿美》中,张朝将彝族舞蹈节奏用钢琴的律动演奏出来。彝族舞蹈动作刚劲有力、节奏丰富多变且具有独特的复合节拍律动,常常在同一节拍中交错地出现不同的节奏型,形成一些复杂而富有规律的节奏组合。
(1)“垤施歌舞” 的节奏特点
在作品《努玛阿美》的第二大部分 C 段落中,充分体现了彝族 “垤施歌舞” 的节奏特点。以第 54 - 71 小节为例:
谱例 5

2 P中国国品p:
这部分采用了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节奏型,结合切分节奏形成了复合节拍律动。左手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进行伴奏,营造出热烈的舞蹈节奏氛围,右手旋律则在切分节奏的位置上出现重音,打破了常规的节拍重音规律。
(2)切分的节奏特点
张朝在作品中利用了重音设置捕捉到了彝族舞蹈的节奏,同时又恰当地运用彝族舞蹈惯常采用的 3/8、5/8、6/8 以及 2/4 等节拍来表现场面欢快而热烈,如同再现当时其乐融融的
歌舞场面一样。随着节奏弹性变化的展开,原先规整的节拍规律被打破了,曾经明确的重音位置不再固定,使音乐有新鲜感产生。如此,一种舞曲的发展性的生动流畅就得以实现,并且鲜 出彝族歌舞热烈粗犷而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在第 97-110 小节的 D 乐段中,大量的弱拍上有节奏重音出现,这是非常典型的强调节拍而不过分强调强拍的方法,与常规的节拍重音形成鲜明对比。

切分节奏产生了强烈的节奏冲击力,仿佛是彝族舞者在舞蹈过程中有力的跺脚动作,进一步强化了舞蹈的节奏感和音乐的活力 。除了 “垤施歌舞” 和 “花腰歌舞” 的节奏,作品中还融入了彝族其他舞蹈节奏元素。
三、《努玛阿美》对民族文化传承的意义
《努玛阿美》根据哈尼族的传说得来,意为“太阳之源”,乐曲开始的女高音声部象征着这个古老传说中的女英雄,她像白鹇鸟一样带领着族人走向迁移之路。而旋律灵感则来源于哈尼族贝玛代代相传的唱调,有“哈尼祖先过江来"的意思。
《努玛阿美》中融入了哈尼族的迁徙历史和"万物有灵"的哲学思想。张朝解释了作品中"高山之巅"的意象来源于哈尼族为坚守信仰不断迁徙,最终定居哀牢山山顶的历史。这种将民族精神融入音乐的方式,使文化传承超越了表面形式。作品将中国传统五声调式与西方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曲式结构上将复二部曲式与回旋曲式结合;节奏上融入哈尼族民歌的不规则律动和彝族"乐作舞"的节奏特征等。最后,在美学价值与教育传承方面,作品体现了"意-境-界"三层美学体系,为理解少数民族审美提供了新维度。这部融汇云南少数民族音乐元素的钢琴作品来说,它并不仅仅是一部钢琴音乐作品,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一种载体。通过钢琴对作品的阐述更扩大了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作品中张朝对哈尼族和彝族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有助于将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推广到更广泛的听众中,让更多的人们知道中国民族音乐深邃的魅力。同时,该曲已被纳入专业钢琴教学体系,其演奏技巧如对民族乐器音色的模仿等成为传承民族音乐的新途径。
四、结语
钢琴曲《努玛阿美》通过巧妙地融合哈尼族和彝族的音乐元素,展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的独特魅力。作者通过对哈尼族音乐元素旋律提炼、节奏重构与和声创新,既保留了民族音乐的文化根脉,又赋予其当代音乐语境下的艺术生命力。这种创作实践不仅拓宽了中国钢琴音乐的表现维度,更为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传播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范式。随着文化交流的深入与音乐创作技术的革新,在多元化民族音乐中进一步探索更具创新性的融合路径成为民族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朝.我的音乐创作之路 [J]. 音乐创作,2015 (10): 4-11.
[2] 李然.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的民族风格 [J]. 中国音乐,2018 (2): 102-108.
[3] 王璐.哈尼族音乐文化研究 [D]. 中央民族大学,2016.
[4] 赵晓生.钢琴演奏之道 [M]. 上海音乐出版社,2019.
[5] 代百生.中国钢琴音乐研究[M]..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
莫诗琪,女,汉族,2001 年生, 22 级音乐表演 9 班(Z)本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