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策略

作者

何益娟

茂名高州市高明小学

当前社会环境的变化对学生的行为习惯也形成了诸多影响,如网络游戏、短视频的普及容易诱导孩子学习社会中的不良行为。同时,孩子家长的言行也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小学班主任应积极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模式出发,制定明确的班级行为习惯养成目标,帮助学生认识正确的社会行为规范,通过肯定与鼓励学生的正确行为,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

一、重视班级细节管理

班级作为小学生日常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主要阵地。教师需要精心设计班级的日常行为管理规范,通过显性化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注意行为事项。教师需要积极与学生制定班级的行为公约,并且进行公示展示,让学生了解正确的行为规范。打造良好的班级文化浸润情境,然后教师还应当制定班级的流程化细节管控,例如在晨间时积极检查自身的着装卫生。课间时注意保护班级的环境卫生,在课后放学时需要整理并归纳物品,保持教室的良好卫生环境,从而提高学生进行班级自我管理的意识。然后教师还应当巧妙引入精细化的积分管理系统,调动学生主动遵循管理规范的意识。让学生通过日常的礼貌问好、整理书包、按时完成课后作业等行为获取相应的积分,当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后,可以兑换橡皮、铅笔等小物品,从而激发学生持续遵循班级管理的动力。

二、教师以身作则引领

小学一年级学生对于事物的认知相对单一,但是却具有良好的模仿能力。班主任作为学生日常接触最多的教师,其对学生的行为意识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在日常的班级管理与课堂教学中需要严格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为学生树立言传身教的良好榜样。引导学生形成正向的激励发展,例如教师需要保持在学生面前的仪表整洁,注意与学生沟通时的文明用语,并且严格遵守与学生共同制定的班级公约与秩序。教师利用自身严谨认真的负责态度,与学生进行良好平等的互动交流,从而积极向学生传播正确的行为规范,感染学生的行为认知。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行为表现记录,运用语言艺术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低年级学生存在较为脆弱的心理表现,教师需要分析学生错误行为背后的成因,巧妙运用一对一交流和肯定性的鼓励,激励学生自我改进不良行为,有效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三、家校联手促进养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行为表现中往往存在错误行为反复的教学难题,教师应当采用家校协同联手的教育策略,加强与家长之间的沟通频率,及时反馈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表现,如课堂专注度、物品整理等具体行为,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期间的综合表现。教师与家长共同制定针对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养成计划,可以尝试设计家庭任务清单,由学生负责每日晚餐时碗筷的摆放,在前一天晚上自主整理书包,利用日常的生活任务帮助学生养成自我动手、自己管理的良好生活习惯。然后家长也应当与学校采用相同的激励系统,积极建立家庭的行为习惯养成积分制度,给予学生日常良好行为表现积分并生成家庭的行为习惯银行,让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积分后,可以兑换常见的家庭物品,或是亲子之间的互动时间。

四、开展综合评价活动

教师需要定期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成果进行评价,改变以结果为导向的评价方式,着重强化学生在阶段性所取得的学习成长。教师应当设计多个维度的教学评价指标,如基础指标、发展指标,着重关注学生与之前所取得的行为习惯进步。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多主体参与教学评价,引入学生自评、家长评价与教师评价,生成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综合观察档案。教师与家长共同分析学生所存在的错误行为表现与成因,开展针对性的个性化行为养成教育。家长加强在家庭中的教育监督,教师重点关注学生的个体表现,并进行行为习惯养成的优秀成果评比,树立班级的优秀模范典型,给予学生更多的评价赏识,不断激励学生形成内驱动力,从而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行为养成意识。

总而言之,小学班主任应正确认识低年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是一个长期坚持的教育过程,学生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教师重点关注低年级小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积极采用多样化的养成教育策略,并加强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教学沟通,让学生自觉遵守家庭与学校的行为习惯,从而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 闫力 . 家校合作优化小学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的实践研究 [J].漫科学(科学教育),2024(11):163-165.

[2] 李荷艳 . 新时期低年级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J]. 新潮电子 ,2023(7):259-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