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行知循证视域下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效能提升策略探究

作者

黄翠玉

福建省南安市第一中学 362300

引言

随着2022 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实施,语文教学正朝向素养导向、任务导向与融合实践并重的方向转型。传统的课后习题多以知识检测为主,缺乏基于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的科学设计,难以满足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现实需求。特别是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体系中,课后习题仍以“题海训练”或“标准答案”主导,忽略了学生的差异性、学习迁移和思维发展。

在这一背景下,我校积极构建“行知课堂范式”,并配合“C30 教学智能屏”和“笔曰”智慧教学平台的应用,将“以学定教、从做中学”的理念与“循证教学”结合起来,形成以数据为驱动、以任务为核心、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变革路径。本文聚焦课后习题在这一新型课堂生态中的角色再定位与策略优化,探索其在新时代语文教学中的转型路径。

一、统编版语文课后习题的现实困境与结构局限分析

统编版语文教材在结构设计上注重单元主题与语文要素整合,强调任务群教学与语文实践活动相结合,整体理念具有较强的时代性与系统性。然而课后习题的表现形式与内容功能并未同步优化,仍较多停留在“读后检测”阶段。现有习题大多偏重知识层面的再现与识记,缺乏探究性、综合性与开放性任务,无法有效支撑语文核心素养四维目标的落实。在“思考与探究”中,习题多聚焦于文本细节内容设问,少有引导学生将语言知识迁移至生活语境中的表达训练,未能充分体现语文的实践性与综合性特征;而在“积累与拓展”中,也常因缺乏清晰的学习目标、任务驱动与成果展示机制而流于形式,成为学生“做完即忘”“形式完成”的负担型练习。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习题的使用也多存在“照本宣科”“程序化处理”的问题,教学设计往往围绕“批改正误”,而非“诊断思维与调控教学”,导致课堂中习题无法与教学目标形成高效衔接,甚至与单元教学意图割裂。学生则普遍以应试心态完成习题,缺乏主动探究、个性表达与反思性学习的动机。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课后习题未被有效嵌入教学全过程,既缺乏与课堂教学内容的动态联动,也未与学生学习行为、认知水平产生深度链接,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与教学价值。

二、行知课堂理念引导下的习题功能重构路径

“行知课堂”强调从行动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实现认知结构的生成和转化。其核心价值在于激活学生的学习主体性,通过真实任务激发学生语言实践与思维表达的内在动能。由此观之,课后习题不仅是课后检查的“附属物”,更应成为语文任务的“延展平台”。

基于此,教师在习题设计中应打破题型格式的束缚,尝试将习题“情境化”“项目化”,以增强任务驱动性与语言综合运用性。例如,在学习《皇帝的新装》后,可设计“模拟采访皇帝”任务,要求学生以记者身份撰写新闻稿,既考查文本理解,也促进表达迁移。又如“任务延伸式写作”可将单项写作题拓展为三步递进项目,强化学生语言结构构建能力。

更为关键的是,行知课堂理念提倡教师从“指令型”向“协作型”角色转变,即不再只是习题的布置者与批改者,而是任务情境的构建者与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借助智能教学平台,教师可将习题分段嵌入“智能单”结构,引导学生在驱动单中激活思维,在责任单中明确目标,在任务单中完成表达,最终实现“以练促学”的学习循环。

三、循证教学技术赋能下的习题精细化管理策略

在智慧课堂语境下,循证教学的核心是“以数据驱动教学”,即通过系统采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过程性证据,支持教师科学决策与精准干预。我校实践中通过“笔曰”平台实现对课后习题全过程数据的采集与反馈,构建起“题目—作答—数据—反馈—优化”的闭环机制,实现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高度匹配。

以初一“写人记叙文”教学为例,教师将训练题嵌入任务单,学生作答后,系统根据答案轨迹与关键词匹配情况自动生成“表达得分图谱”,并输出共性错因数据。教师据此调整下一阶段教学目标,如聚焦“细节描写”与“情感表达”的训练重心,或重组课堂中的合作任务结构以提升训练效果。学生则根据系统生成的错题本进行二次练习,实现自我调节与反思性提升。平台中还可生成个体能力档案与进步曲线,帮助教师长期跟踪学生语文能力的成长路径,并为教学团队提供数据支持。

这种以数据为基础的习题运用方式改变了传统“凭感觉教学”的模式,让教师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与认知状态,也让习题真正成为促进“学”的工具,而非强化“教”的负担,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更高的价值密度与适应性。

四、基于智能单系统的习题生成机制与课堂融合策略

“智能单”是构建“行知循证课堂”的结构性工具,其“驱动单—责任单—任务单”的三单体系,为课后习题的前置化设计、分阶段使用与动态反馈提供了机制支撑。通过将课后习题解构后嵌入三单任务中,既延伸了课内教学,又拓展了语文学习的实践边界,有效提升了教学资源与学生学习行为之间的关联度。

在实际操作中,教师可将阅读文本中的“探究型题目”前置为驱动任务,引导学生在课前自主思考;课堂中通过小组协作完成责任单中的要点整合;课后在任务单中实现语言表达的完整生成。每个环节都有笔迹留痕、数据跟踪与结果反馈,教师可据此开展差异化教学安排,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与学生学情之间的动态适配。学生在平台上完成习题后,还可查看错题报告与系统评价,增强学习的目标意识与纠错能力。

同时,习题嵌入智能单的方式也激发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学生从单一作答者转变为“任务解决者”,在动笔过程中建立对知识结构的内化理解,逐步形成“学会学习”的能力。这一转变不仅优化了习题的呈现方式,更重塑了课堂的学习生态,为教师的精准教学提供了实时依据与操作支点。

五、结论

课后习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在核心素养导向和技术革新的背景下实现功能再定位。本文结合“行知课堂”理念与“循证教学”路径,分析统编版语文习题的现实困境,探讨“笔曰”平台与“智能单”结构下的习题结构优化与教学融合策略。

研究表明:借助智慧工具、引入数据分析机制、强化任务情境建构,不仅能提升习题设计的针对性与生成性,还能有效推进“以学定教”的教学转型,真正实现从“做题”向“学思结合”的转化。未来,应进一步加强平台应用与教师素养双向发展,推动语文课堂走向“数据支持—任务导向—能力生成”的新格局,为语文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切实路径。

参考文献

[1] 李 燚 鑫 . 循 证 阅 读 教 学 在 初 中 语 文 教 学 中 的 实 施 路 径 [J]. 语 文 天地 ,2024,31(03):69-72.

[2] 刘 培 静 , 陈 昱 辰 . 初 中 语 文 循 证 课 例 研 究 [J]. 上 海 课 程 教 学 研究 ,2024,(06):23-28.

[3] 魏芳 . 从“知行”到“行知”——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J]. 现代语文 ( 教学研究版 ),2015,(12):114.

本文系南安市十四五规划 2024 年度课题 :《运用行知循证提升统编版初中语文课后习题效能的实践研究》( 立项编号:NG1454-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