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化教学在低年级计算课堂中的应用
徐蓉
湖北省洪湖市刘绍南小学 433204
引言
低年级是数学思维启蒙的关键阶段,计算能力作为数学基础,直接影响后续学习质量。然而,传统计算教学常陷入 " 机械练习—重复纠错 " 的循环,导致学生产生畏难情绪。游戏化教学通过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规则,利用儿童对游戏的天然兴趣,构建 " 玩中学 " 的沉浸式学习环境。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情境化任务降低认知负荷,借助即时反馈维持学习动力,利用竞争合作机制促进深度参与。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100 以内的加减法》单元为例,探讨游戏化教学的具体实施策略。
一、游戏化教学的设计原则
1. 目标导向性:游戏设计需紧扣教学目标,如 " 超市购物 " 游戏可同时训练加减法运算与货币换算能力。教师需提前预设知识难点,通过游戏规则自然渗透解决方案。例如,在 " 数字拼图 " 游戏中,将进位加法设计为需要特殊技巧才能完成的拼图块,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满十进一" 规律。
2. 认知适配性: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低年级学生处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期,游戏设计应注重直观性与操作性。如使用彩色算珠、数字卡片等教具,将抽象数字转化为可触摸的实体,通过" 算珠搬家"" 数字配对" 等游戏,帮助建立数感。
3. 情感激励性:正向反馈能显著提升学习动机。可设计 " 积分银行 "" 成就徽章 " 等系统,将学习成果可视化。某校实践显示,引入 "计算小达人 " 等级制度后,学生主动练习时间增加 40% ,错误率下降25% 。
二、典型游戏案例分析
1." 数学大富翁 " 闯关游戏:将教室布置成棋盘,每个格子设置计算任务,如 " 前进 3 步需计算
。学生分组掷骰子前进,正确解答可获得 " 智慧币 ",错误则需完成 " 数学健身操 " 作为惩罚。该游戏通过身体运动与脑力活动的结合,有效维持注意力,实测显示学生持续专注时间从15 分钟延长至35 分钟。
2." 数字侦探 " 情境游戏:创设 " 森林王国丢失数字 " 的情境,学生扮演侦探,通过解密线索卡(如 " 苹果树上有 5 个苹果,被小鸟叼走2 个,请计算剩余数量并找到对应数字树洞")推进剧情。这种叙事性设计使计算练习具有明确意义,学生完成率从 68% 提升至 92% 。
3." 计算擂台赛 " 竞技游戏:采用 " 车轮战 " 形式,学生轮流挑战擂主,题目难度随轮次增加。引入" 求助锦囊"(如使用一次算珠辅助)与 " 复活机制 "(连续答对 3 题可复活队友),既保证公平性又增强团队协作。数据显示,该模式使后进生参与度提高 65% 。
三、实施中的挑战与对策
1. 课堂秩序管理:游戏化教学易因学生过度兴奋引发混乱,尤其在低年级课堂,学生易因竞争或合作环节出现推挤、争抢等行为。对策需兼顾规则明确性与情感支持性:可提前通过 " 游戏说明书 " 形式,以图文结合方式呈现规则(如 " 举手发言制 "" 轮流等待区 ");设置 "冷静角",配备软垫、解压玩具等,供情绪波动学生自主调节;采用电子化工具(如 ClassDojo 积分系统)实时记录行为表现,通过可视化数据反馈强化规则意识。某校实践显示,上述措施可使课堂秩序混乱发生率从 35% 降至 8% ,有效教学时间提升至 82% ,且学生普遍认为"规则让游戏更公平有趣"。
2. 个体差异适配:学生计算能力差异显著,传统 " 一刀切 " 游戏易导致学困生挫败、学优生倦怠。对策应构建" 弹性任务体系 ":在 "数字拼图 " 游戏中,基础版聚焦 20 以内加减法,进阶版增设 100 以内混合运算,并设置 " 难度调整卡 "(如使用两次提示机会可降低题目复杂度);为学有余力者设计 " 挑战卡 ",如要求 " 用破十法、凑十法、列竖式三种方法计算 45+27" ,并录制解题视频分享;教师需动态观察学生表现,通过 " 能力徽章 "(如 " 计算小勇士 "" 策略大师 ")进行差异化激励。某班实践表明,分层设计使学困生参与度提升 50% ,学优生高阶思维展示频率增加 40% 。
3. 技术依赖风险:过度使用电子游戏可能削弱动手操作与人际互动能力。对策应回归 " 低科技、高互动 " 设计:用卡纸、磁贴等自制 "数字迷宫 " 游戏板,学生通过移动磁贴完成运算路径;以乐高积木搭建 " 计算塔 ",每层代表一个算式,需正确计算才能叠加;开展" 人体计算器 " 活动,学生分组用肢体动作表示数字(如双手张开代表10),通过组合动作完成加减法。此类设计既保留游戏趣味性,又促进精细动作发展与协作能力。某研究对比显示,使用实物教具的班级在空间思维测试中得分比电子游戏组高 22% ,且学生更倾向于主动创造新玩法。
四、效果评估与优化方向
1. 多维度评估体系:除传统测试外,应纳入过程性评价。如记录学生在 " 数学大富翁 " 中的策略选择(保守型或冒险型)、在 " 数字侦探 " 中的问题解决路径等,全面评估思维发展。某研究采用 SOLO 分类理论分析学生作品,发现游戏化教学能使 60% 学生达到关联结构水平,远高于传统组的 25% 。
2. 家校协同机制:设计家庭版游戏(如 " 餐桌计算赛 "),鼓励家长参与。通过 " 数学成长日记 " 记录亲子互动,教师定期反馈指导。实践显示,家校合作组学生的计算速度比对照组快 1.2 倍,且更愿意主动探索数学问题。
3. 跨学科融合探索:尝试将计算教学与艺术、体育等学科结合。如 " 数字涂鸦 " 游戏,学生根据计算结果选择颜色填充图案;" 计算接力赛 " 将运动与口算结合,每跑 50 米完成一道题。这种融合式教学能提升综合素养,某校试点班学生在美术创作与体育达标测试中表现均优于对照班。
结语
游戏化教学为低年级计算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它不是对传统教学的否定,而是教育理念的升级——从" 知识传递" 转向" 能力建构"。当计算练习变成探索游戏,当错误成为升级经验,学习便自然发生。然而,需警惕 " 为游戏而游戏 " 的形式主义,始终牢记教育初心。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游戏化教学中的应用,如开发自适应学习系统,根据学生表现动态调整游戏难度。教育者应持续创新,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快乐中点燃数学的思维之火。
参考文献
[1] 王晓晨, 李玉顺. 游戏化学习活动设计模型及应用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19(5):112-118.
[2] 张华 . 低年级数学游戏化教学的实践探索——以 "100 以内加减法 " 为例 [J].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2020(3):45-47.
[3] 李艳 . 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影响的实证研究 [D].上海 : 华东师范大学 ,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