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活动设计与德育实效性提升的互动研究

作者

徐艳

四川省绵阳东辰初中 621000

初中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语文课程作为文化传承与德育浸润的重要载体,其活动设计需突破传统知识传授模式,转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育人实践。当前初中语文活动设计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知识轻价值”的倾向,导致德育渗透浮于表面,难以形成持续影响力。本研究基于“活动即课程”理念,结合边疆地区德育创新经验,提出三项可操作的互动策略,旨在构建语文活动与德育实效的良性循环机制。

一、构建“文道共生”活动体系

经典文本承载着道德资源,传统讲授有时显得说教。要让“文道共生”真正运作起来,文本本身是核心纽带。这个体系包含三个环节:解构、重构和实践,目标是让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融合得更深。解构环节干什么?引导学生找出文本里藏着的道德原型。教《岳阳楼记》时,可以搞一个活动叫“先忧后乐”精神溯源。学生分成小组,去梳理古代士大夫们怎么看忧和乐,对比之后,范仲淹想法的特别之处就容易显露。老师这时加点料,提供点当时社会矛盾的史料,学生就能琢磨“忧民”和“忧君”之间那种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这个过程,文本理解更深了,也为后面把价值内化打好认知的底子。重构环节重点在道德认知的个性化表达。教《背影》的时候,试试让学生创建“亲情档案”。学生动手整理家里三代人的老照片、旧书信,再结合课文里那些描写父爱的细微之处,看看父爱表达的方式是怎么随着时间变的。还可以玩角色互换写作,学生写写如果自己是父亲或者孩子会怎样表达感情,体会不同辈分之间情感传递的路子差异。这种重构,不是照着课文样子画葫芦,是把对道德的体会变成摸得着的生活经验。实践环节需要搭个台子,让道德认知变成行动。学了《桃花源记》,办个“理想社区”设计大赛挺合适。学生分组去调查自己社区存在的环境问题,把课文里那种和谐社会的想法用起来,提点改造社区的具体方案。模拟听证会是个好形式,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做点宣传手册去推广方案,把课文里的价值理念转化为实实在在参与社区事务的行动。这种实践,既检查了课文知识掌握得牢不牢,又实实在在地强化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识,把认知、情感、行动串成了一个完整的框架。

二、创设“情境浸润”德育场域

德育工作的实际效果与学生情感共鸣的深度紧密相关。激发情感的关键方法之一在于情境化的精心设计。构建一个全方位浸润的道德教育环境,可以考虑采用“真实情境虚拟情境延伸情境”的梯度模式。课堂边界需要被打破,将社会资源转化为道德教育的素材,这构成了真实情境的基础。“城市记忆”调研活动提供了一个例子:学生参与其中,走进老街巷,采访非遗传承人,他们通过拍摄微纪录片、制作文化地图这些具体行动,记录城市变迁的过程。结合《社戏》《安塞腰鼓》这类课文内容,探讨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发展之间存在的矛盾关系,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做出的道德判断,其冲击力通常超过课堂讨论。虚拟情境的运用能够深化道德认知,角色扮演是常用手段。学习《我的母亲》之后,设计一个“家庭会议”模拟活动是可行的:学生分别扮演子女、父母、祖辈这些不同角色,围绕“手机使用时间”等现实存在的议题展开辩论;教师此时可以提供沟通技巧卡片,引导学生尝试理解他人立场。剥离现实身份束缚是虚拟情境的特点,它降低了道德实践的心理门槛,有助于同理心的自然培养。延伸情境的建立要求长效跟踪机制的支持。面对青春期学生常见的代际冲突,“21天亲情日记”活动或许是个选择:学生每天记录与家人的互动细节,教师进行定期批改并组织分享会;同时结合《散步》《秋天的怀念》等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现亲情中那些细微的温暖。持续的情境浸润,可能将短期的情感激发转化为相对稳定的道德习惯。情境创设的过程应关注“渐进性”这一原则:低年级学生侧重具体场景的体验活动,高年级学生则更适合侧重抽象价值的思辨活动;城市学校可挖掘社区资源,乡村学校利用自然环境具有优势,目的是确保情境设计贴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具备一种意识,类似于“情境导演”,通过设计问题链、设置冲突等方法,推动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自主建构道德认知。

三、完善“多元共评”反馈机制

传统评价方式通常聚焦知识点的记忆结果,这种模式难以捕捉德育过程蕴含的多维度变化轨迹。推动“多元共评”机制的完善,关键在于建立一套融合活动设计与德育目标动态匹配的评价体系,其核心应由“过程性记录”、“表现性评价”及“反思性成长”三个相互支撑的环节构成。过程性记录环节,“档案袋评价法”被证明有效,它系统收集学生在各类活动中产生的文字记录、图片资料以及视频片段等原始素材。以“经典诵读”活动为例,一个典型的档案袋可能容纳学生的诵读录音、记录其进步过程的改进说明、来自同伴的观察评价等内容;教师深入分析这些档案材料,目的在于识别学生在诸如情感表达、团队协作等关键素养领域的进步脉络。这种评价方式的价值,恰恰在于它突破了唯结果论的局限,清晰展现了德育成效的渐进累积特征。表现性评价环节,制定差异化的评判标准至关重要。面对辩论类活动,设计评分表时可以围绕“论点清晰度”、“论据充分性”以及“礼仪规范度”这三个具体维度展开;对于创作类活动,则可以采用“学生自评 + 小组互评 + 教师点评”相结合的三级评价模式。评价标准经过这样细致地拆解,能够为学生指明具体的提升路径,有效防止活动流于表面形式,避免出现只看参与度而忽视实际质量的偏差。反思性成长环节,其核心在于强化评价本身的教育转化功能。每次活动收尾阶段,组织名为“评价沙龙”的交流活动具有意义,学生有机会展示个人成果,分享在活动中遭遇的道德困惑及其如何突破的经历;教师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传递的价值观去剖析现实情境。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活动设计与德育实效性提升的互动,本质是教育目标与实施路径的深度重构。通过“文道共生”活动体系实现知识价值的转化,借助“情境浸润”场域构建情感共鸣的桥梁,依托“多元共评”机制形成持续改进的动力,可有效破解传统德育“知行脱节”的困境。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不同学段、不同地域的差异化实施策略,为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提供更具普适性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李迎春 . 初中语文“活动·探究”单元作业设计研究——以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作业设计为例[J]. 语文教学通讯·D 刊( 学术刊),2025,(06): 35-37.

[2] 王璟 . 初中英语低年级单元读写结合活动设计——以《九年义务教育课本 英语(牛津上海版)(试用本)六年级第二学期》第六单元第二课时为例 [J]. 青浦实验 , 2025,(00): 4-8.

[3] 陈卫中 . 基于学习活动观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设计与实践 [J].浦东教育 , 2024,(12): 59-63.

[4] 崔娟梅 . 初中语文主题式活动设计的溯源、特征与实施路径——基于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视角[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 2024,25(11): 46-48+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