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现代信息技术融合下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创新实践探究

作者

邢宸语

邹城市兖矿第二小学 山东省 273500

传统美术课堂以教师示范、学生临摹为主的单向教学模式,逐渐暴露出互动性不足、资源更新滞后、学生参与度低等问题。而信息技术的融入,为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通过虚拟现实、人工智能、多媒体交互等技术手段,不仅能打破时空壁垒,还能以更生动、直观的方式呈现艺术作品,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创造力。

1 虚实融合:构建沉浸式美术互动场景

传统美术教学实践涉及《剪纸动物》主题时,普遍面临多重客观限制。纸张物理属性、剪刀操作特性,加上教室固定空间,构成基础性约束。学生通常只能依赖教材印刷图片或教师现场演示的简易样式进行模仿行为。这种模式下,动物毛发具体纹理变化、身体动态弯曲弧度等深层细节难以被充分感知。不同剪法产生的多样效果探索同样缺乏有效途径。现代技术环境中,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手段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这些技术能够将剪纸艺术从二维平面转移至三维虚拟空间。以《剪纸动物》教学为例,教师运用 AR 技术,可将虚拟剪纸动物投射至教室实体表面,例如课桌或黑板区域。学生借助移动设备扫描后,静态剪纸形象将呈现动态化转变。兔子产生跳跃动作,鸟类展示翅膀振动过程。缩放功能允许学生观察动物剪纸任意部位的微观结构。身体部位拆解操作则能呈现不同剪法的具体差异特征。动态化剪纸动物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直接把握造型规律与表现技巧,创作动机同时获得显著激发。构建沉浸式场景的核心在于强化交互过程的本质属性。虚拟剪纸环境消除了传统操作中的物理风险。学生无需顾虑剪刀造成肢体损伤或纸张材料浪费问题。虚拟画布支持自由尝试各类剪法技法。动物外轮廓剪裁完成后,点击、拖动等操作可添加毛发纹理等精细元素。修改过程具有可逆性,允许反复调整直至效果满意。教师通过屏幕共享实现对学生虚拟作品的实时评价,其他学生采用弹幕形式提出改进建议。这种低风险、高反馈的创作条件,显著提升学生突破常规的意愿。剪纸动物造型与表现方法的创新尝试因此增多,艺术表达能力与创新思维水平最终获得实质性提升。

2 双向赋能:打造师生共创互动生态圈

传统《彩墨游戏》美术课堂的模式清晰可见。教师起初总会详细说明彩墨的基础性质和相关方法。浓淡干湿的变化规律需要掌握,泼墨破墨的技巧更被强调。接下来,教师完成一幅作品的演示,学生随之进行模仿性质的训练。课堂问答环节,“教师问技法要点,学生答知道或不知道”成为典型互动形式。这种浅层交流自然无法充分激发学习者应有的创造性潜能。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学改变了局面,师生对话的平台拥有了更多平等性与开放性。课程设计环节可以借助《彩墨游戏》进行不同尝试。在线协作工具腾讯文档这时便能发挥效用。教师建立共享文档并邀请学生加入讨论是可行步骤。学生被鼓励说出“想用彩墨表现什么主题”。创新元素的纳入也被询问,学生“希望加入哪些创意元素”。文档留言区迅速出现学生想法,“用彩墨画星空下的森林”是一种提议,“在画面中加入会发光的星星贴纸”属于另一种构思。教师审视这些建议后,原本偏重技法练习的方案便可能被调整。融合学生创意的综合创作课由此替代了单一练习。创作实践活动期间,学生常常以组为单位探索彩墨特性。

某些小组关注水和墨汁比例的差异,色彩扩散的具体效果是他们观察的目标。另一些小组或许选用吸管,吹动尚未干燥的彩墨以获取独特的纹理。各组实验成果需要展示,教师利用屏幕共享功能实现了实时呈现。互相借鉴学习在引导下发生。

3 跨界联动:拓展美术课堂资源互动边界

传统美术课程围绕《银饰之美》展开教学时,其依赖的素材通常仅限于教材图例与教师个人收集的少量银饰实物。这种条件下,学习者对银饰形态特征、装饰纹样的认知途径较为单一,主要依靠静态图片观察或对实物的有限触摸。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银饰承载的文化价值及其制作技艺的精妙之处难以被充分感知。不同地域、不同风格的代表性银饰作品也难以进入课堂视野,客观上制约了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信息技术的引入为解决这些局限提供了新的可能性。课堂的物理边界因此被打破,得以同外部机构如博物馆、艺术工坊建立实质性的资源协作关系。一个可行的操作是与地方民族博物馆建立合作。借助 3D 扫描技术,将馆内珍藏的苗族银饰、彝族银饰等珍贵藏品转化为高精度数字模型。学生利用移动终端设备,便能对虚拟银饰进行全方位旋转审视。细节得以放大观察,例如银饰表面精雕细琢的龙纹、凤纹,工匠超凡的技艺由此可被清晰捕捉。模型甚至支持“拆解”操作,直观揭示头饰、项链、手镯等部件的组合结构。另一种方式是利用实时互动技术。邀请银饰制作领域的资深工匠进行线上直播演示。从银料熔炼锻造开始,到纹样雕刻与镂空处理,直至最终打磨抛光,整个传统工艺流程得以动态呈现。学生通过实时文字互动区提问,例如“雕刻纹样时用什么工具”、“如何保证银饰的对称性”等具体问题,工匠在线解答。这种方式营造了一种虚拟的在场感,仿佛学生亲身置身于制作工坊,近距离感受传统工艺的魅力。这种将美术作为解读文化密码的工具,同时用深厚的文化底蕴反哺美术理解的跨界实践,有效促使学生认识到美术的多元价值。它不仅是视觉形式的艺术创造,更是文化内涵的重要物质载体。艺术视野因此得到显著拓宽,学习者的综合素养也随之提升。

综上所述,美术教育者需始终牢记:技术应服务于艺术表达,而非替代艺术本身;互动应促进思维成长,而非流于形式热闹。唯有如此,信息技术与美术课堂的融合才能真正实现“ 1+1>2' ”的育人价值,让每一堂美术课都成为学生感受美、创造美、传递美的生命旅程。

参考文献

[1] 刘静. 线上教学让小学美术课堂“活”起来[J]. 华夏教师,2024,(20):126-128.

[2]胡娇.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互动方式的研究与实践[J].书法赏评,2023,(03):17-18.

[3] 王成钰 . 小学美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实践研究 [J]. 科学咨询( 教育科研 ), 2021,(07):208-209.

注:本文系邹城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题目《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创新在美术课堂中的实践与探究》(课题编号:2024ZC003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