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工程管理中现场技术管理与创新实践研究
姚隽
身份证:430923198906142313410200
引言
市政工程作为城市运行的“血脉”与“骨架”,其建设规模宏大、技术复杂、环境敏感,现场技术管理是决定工程成败的核心环节。长期以来,我国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在 定程度上仍依赖传统模式,即以人工巡查、纸质记录、经验判断为主。这种模式在面对日益复杂的工程挑战时, 逐渐暴露出信息传递链条长、易失真;技术问题发现滞后,纠偏成本高;各专业协 同效率低下, 生界面冲突;资源调配缺乏精准数据支持,造成浪费等弊端,成为制约高质量发展的瓶颈。因此,立足于新时代城市建设需求,系统性审视并引入创新技术与管理方法,对推动市政工程管理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的重要性与内涵
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石。 市政工程多为百年大计,其质量直接关系到公共安全和城市长远发展。现场技术管理通过对施 艺、材料检验、 工序衔接、隐蔽工程等关键环节的严格把控,确保每道工序都符合设计规范和质量标准, 上杜绝质量隐患, 将“质量第一”的原则落到实处。其次,它是确保施工安全的防线。市政工程,特别是地 管廊、深基坑、大型桥梁等项目,施工风险高。现场技术管理需要制定科学的安全专项方案,并对安全技术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实时监督与检查,及时发现并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构建起一道坚实的安全防线。
其管理内涵主要包括:技术准备(如图纸会审、方案编制、技术交底)、过程控制(如施工测量、试验检测、工序验收)、问题处理(如技术难题攻关、设计变更管理)以及资料管理(如施工日志、技术档案的建立与归档)等。这些环节环环相扣,共同构成了现场技术管理的完整体系。
二、当前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现场技术管理的重要性已成共识,但在实践中仍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技术标准执行不严,过程管控粗放,存在“重进度、轻质量”倾向,传统“人盯人”模式难以实现全过程的精细化监控。其次,专业协同困难,界面管理混乱,道路、管线等多专业间信息壁垒严重,易引发“打架”现象,导致返工浪费。再者,信息化水平滞后,决策依据不足,纸质化办公导致信息传递慢、难追溯,决策多依赖经验而非数据。最后,风险预判能力薄弱,应急响应迟缓,对地质、天气等风险的评估缺乏量化工具,突发事件应对能力不足。
三、现场技术管理的创新实践与应用路径(一)以BIM 技术为核心,实现可视化协同管
筑信息模型是现场技术管理创新的核心引擎。通过建立统一的BIM 协同平台,可实现以下功能:
可视化交底与碰撞检查:三维可视化模型取代了抽象的二维图纸,使施工人员能直观理解设计意图,大幅提升技术交底效率。在施工前进行全专业碰撞检查,可提前发现并解决设计冲突,从源头上减少返工。 4D 进度模拟与资源管理:将BIM 模型与施工进度计划关联,实现4D 动态模拟,可直观展示各阶段施工状态,辅助优化施工方案,实现资源(人力、机械、材料)的精确投放。
数字化交付与追溯:基于BIM 模型集成施工过程中的所有信息,形成与实体工程同步的“数字档案”,为质量验收、后期运维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实现责任可追溯。
(二)构建智慧工地平台,提升现场管控智能化水平
智慧工地是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技术在施工现场的集成应用。通过在现场部署各类传感器、监控设备和智能终端,可构建一个全面感知、实时互联、智能决策的智慧管理系统。
人员与设备管理:通过人脸识别、智能安全帽、GPS 定位等技术,实现对现场人员实名制、定位考勤、违规行为的实时监控。对大型设备进行运行状态监测和预警,保障作业安全。
环境与质量管理:部署扬尘、噪声监测仪,实时监控现场环境,并联动喷淋降尘系统,实现绿色施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质量巡检、拍照取证、问题上报,质量问题可即时定位、即时整改,形成闭环管理。
数据驱动决策:智慧工地平台汇聚了人、机、料、法、环等全要素数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生成各类管理报表,为项目经理提供科学、直观的决策依据,实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现场之外”。(三)推广装配式建筑技术,变革传统建造方式
装配式建筑将大量现场作业工作转移到工厂预制,构件在工厂内高精度生产,运输至现场进行吊装组合。这一模式对现场技术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带来了新的机遇。
深化设计与生产协同:现场技术管理需前置到设计阶段,通过BIM 技术进行深化设计,确保构件拆的合理性与生产、运输、吊装的可行性。
精细化吊装与连接技术管理:现场管理的核心转变为高精度的测量放线、构件吊装、节点连接(灌浆套筒、螺栓连接等)等工序。这要求建立一套标准化的工艺流程和质量验收体系,确保装配精度和结构安全。
提升施工效率与安全性:装配式施工大幅减少了现场湿作业、高空作业和交叉作业,降低了安全风险,并显著缩短了现场工期。
(四)践行绿色施工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双碳”目标下,绿色施工已成为市政工程的必然要求。现场技术管理需贯穿“四节一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理念。
技术方案先行:在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绿色施工技术方案,如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施工废水循环处理、扬尘控制、光声污染防治等。
过程量化考核:通过智慧工地平台对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进行实时监测与数据统计,对各项绿色施工指标进行量化考核,确保绿色措施落到实处,推动市政工程建设向绿色、低碳、可持续方向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正处在一个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由经验向智能深刻转型的关键时期。面对日益复杂的建设环境和更高的质量、安全、效率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已难以为继。以BIM 技术为信息载体,以智慧工地为管理平台,以装配式和绿色建造为技术导向的创新实践,为破解当前管理困境提供了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展望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数字孪生、5G 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市政工程现场技术管理将迈向更高层次的智能化。AI 算法将能自主分析海量数据,进行风险预警和施工优化;数字孪生体将实现与物理实体的一一映射和实时交互,支持全生命周期的虚拟调试与决策。对于市政工程建设者而言,必须主动拥抱这一变革浪潮,加大技术研发投入,培养复合型人才,将创新实践内化为核心竞争力,共同擘画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美好未来。
参考文献
[1] 吴少雄.市政工程施工现场管控的重要性及有效路径[J].四川水泥,2020,(09):140-141.
[2] 张仁哲.市政工程监理现场规范化管理的困境与对策分析[J].居舍,2021,(16):154-155.
[3] 陈易之.市政工程文明施工标准化管理的几点建议[J].四川建材,2019,45(07):167-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