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与学科融合实施路径探索

作者

曹雪

东丰县三合满族朝鲜族乡五道岗小学

引言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劳动教育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当前小学劳动教育存在形式单一、内容局限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创新的教育理念,能够将劳动教育与其他学科有机结合,丰富劳动教育的内涵和形式,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因此,探索基于新课标的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与学科融合实施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新课标下小学劳动教育目标的构建

(一)培养劳动观念与意识

新课标强调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通过劳动教育,让学生明白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的源泉,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值得尊重。例如,在学校组织的校园清洁劳动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劳动的辛苦,从而懂得珍惜他人的劳动成果,培养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同时,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劳动故事分享等活动,向学生传递劳动光荣的理念,激发学生对劳动的热爱之情。

(二)提升劳动技能与能力

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能力是小学劳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劳动技能培养目标。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简单的自我服务劳动入手,如穿衣、洗手、整理书包等,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中年级学生可以参与一些校园服务劳动,如种植花草、养护班级植物等,学习基本的劳动技能。高年级学生则可以尝试一些简单的生产劳动,如手工制作、烹饪等,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通过系统的劳动技能训练,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劳动本领,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塑造劳动品质与精神

劳动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更要塑造学生的劳动品质和精神。新课标要求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勇于担当、团结协作等劳动品质。在劳动过程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困难和挫折,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困难,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培养学生的坚韧不拔精神。例如,在进行校园绿化劳动时,面对炎热的天气和繁重的劳动任务,教师要鼓励学生坚持下去,让学生在劳动中体验到坚持带来的成就感。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劳动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小学劳动教育与语文学科的融合路径

(一)以文学作品激发劳动情感

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描写劳动的优秀作品,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感受劳动的美好,激发学生的劳动情感。例如,在学习《悯农》这首诗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含义,让学生了解农民劳作的艰辛,从而懂得珍惜粮食。在学习《落花生》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作者通过描写花生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表达的对朴实无华、默默奉献精神的赞美之情,让学生明白劳动的价值不在于表面的荣耀,而在于内在的品质。通过学习这些文学作品,让学生在文学的熏陶中培养对劳动的热爱和尊重。

(二)借助写作记录劳动体验

写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通过写作表达自己对劳动的认识和体会。例如,在学校组织春游野炊活动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我的野炊体验”为题写一篇作文,让学生描述野炊的过程、遇到的困难以及如何克服困难等,让学生在写作中回顾劳动经历,加深对劳动的理解。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劳动主题的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积极投稿,提高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劳动意识。

(三)通过口语交际分享劳动故事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劳动故事分享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自己的劳动经验和感受。例如,在班级中开展“我的劳动小能手”分享会,让学生讲述自己在家庭或学校中参与劳动的故事,分享自己在劳动中学到的技能和收获的快乐。通过口语交际活动,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让学生在倾听他人故事的过程中,学习到更多的劳动方法和技巧,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积极性。

三、小学劳动教育与科学、美术学科的融合策略

(一)劳动教育与科学学科的融合

科学学科与劳动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劳动过程中蕴含着许多科学知识。教师可以结合科学教学内容,开展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劳动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这一科学知识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在学校的劳动基地种植蔬菜或花卉,让学生亲自参与播种、浇水、施肥、除草等劳动过程,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记录植物的生长数据。通过这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将所学的科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的融合

美术学科可以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展现劳动的美,将劳动教育与美术学科融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劳动为主题进行美术创作,如绘画、手工制作等。例如,让学生以“美丽的校园劳动者”为题进行绘画创作,让学生观察校园中的清洁工人、食堂工作人员等劳动者的形象和工作场景,用画笔描绘出劳动者的辛勤付出和劳动的美好。在进行手工制作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劳动工具模型或劳动场景模型,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体验劳动的乐趣,同时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多学科融合的劳动项目实践

为了更全面地实现劳动教育目标,可以开展多学科融合的劳动项目实践。例如,组织“校园小农场”项目,在这个项目中,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撰写农场规划方案和劳动日记;科学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土壤检测、作物种植和病虫害防治等科学实践活动;美术教师可以让学生设计农场的标志和宣传海报。通过多学科的协同合作,让学生在完整的劳动项目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束语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劳动教育目标与学科融合实施路径探索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实践工作。通过构建明确的劳动教育目标体系,并将其与语文、科学、美术等学科有机融合,能够丰富劳动教育的形式和内容,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性。在实践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科融合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积极作用。未来,我们应继续深入探索和完善学科融合的劳动教育模式,不断优化实施路径,为小学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王得梅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实施现状及对策研究 [J]. 中华活页文选 ( 教师版 ),2025,(11):178-180.

[2] 魏涛 . 基于新课标的小学高段劳动课程实施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D]. 青岛大学 ,2023.DOI:10.27262/d.cnki.gqdau.2023.001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