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单元视角下的初中美术中国篆刻教学探究
梅丹
江阴市夏港中学 214400
大单元教学强调打破单课时碎片化教学模式的局限性,以统一的教育主题,整合多元化资源,设置连贯的教学活动,来帮助学生学习知识。中国篆刻作为非遗文化的载体,蕴含着文字演变、伦理内涵等多维知识体系,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借助大单元教学模式,展开初中美术学科的中国篆刻教学,继而提高学生们学习知识的主动性,也达到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心的目的。
一、文化溯源与审美感知融合
文化溯源与审美感知的融合强调初中美术教师在进行“中国篆刻”单元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追溯篆刻艺术的历史脉络,深究其文化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多重感官体验中形成对知识的深度认知,也在该过程中强化自身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大单元教学模式强调教师要打破单课时教学模式的局限性,这种教育手段可以更好地呈现篆刻艺术的文字演变历程和哲学思想内涵,初中美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也能够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达到引导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进阶和思维能力拓展的目的。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初中美术教师需要将篆刻艺术与中华文明发展结合,使学生可以追溯其历史演变过程,形成对于篆刻艺术的全方位认知。比如,美术教师可以以“金石永寿:篆刻里的中国智慧”为主题,设置虚拟考古活动,学生们可以借助数字技术,还原古代印章的使用场景。学生们也可以借助互联网工具,查询古代印章的资料,了解篆刻的社会功能。后续美术教师为了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可以让学生分析经典印章的章法布局模式,让学生们一起总结其布局规律,进而强化个人的认知,了解多元化的篆刻设计风格。
二、跨学科联动与情境化创设
在初中美术学科的大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融入跨学科知识元素,并构建合适的情境,来体现中国篆刻艺术的魅力。初中美术教师可以将篆刻教学与历史、文学、信息技术等学科领域深度结合,构建真实的教育情境,让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学习体验,并在多元化活动当中理解篆刻艺术的内涵。这种跨学科教育模式也能够丰富大单元教学课堂的知识内容,美术教师可以根据教育主题设置多学科交叉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们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展开知识的深度探究过程。比如,教师可以以“篆刻中的历史回响”为主题,进行大单元教学。首先教师可以结合历史、文学等科目的知识,让学生尝试分析秦汉印制度与中央集权制之间的关系,以此绘制出以时间为脉络的印章权利演变轴线。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根据三国演义当中的经典人物,设置角色印章,诸如关羽、曹操等等,以此引导学生们整合文学领域的知识,了解相关人物的生平经历、性格特征,从而打造不同的印章风格,锻炼学生们的艺术创造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还原汉代官印发掘现场,让学生扮演考古学家的角色,认真观察虚拟空间中的印章纹样,借此整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技能,构建生动教学情境,让大单元课堂变得更具生动性。
三、分层实践与数字赋能评价
“分层实践”强调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化教学,从而促进学生们的个性化发展。在进行大单元教学时,初中美术教师要关注学生们的课堂表现,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进行多元化教育。分层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教师可以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分层评价,让大单元教学与分层教学能够有效结合,使学生们在学习初中美术中国篆刻单元课程时,可以更加投入,能够提高自身的知识理解能力和技能探究水平。比如,教师可以以“我的篆刻成长日志”为主题,落实分层实践教学法和数字化教育评价工作。基础层的学生综合素质处于较低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用橡皮章进行直线、曲线的基础刻制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持刀姿势。进阶层的学生综合素质处于中等层次,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在蜡板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汉印进行临摹。创新层的学生综合素质相对较高,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尝试设计校园文创防伪印章。在进行教育评价时,教师可以利用数字技术进行评价。教师可以利用二维码技术,将学生们的学习成果上传至相关平台中,继而举办跨班级篆刻展,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评价环节中。这种有效分层教学和数字赋能评价的大单元教学模式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使初中美术学科的教育课程变得更具魅力 [1]。
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进行初中美术学科的大单元教学工作时,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溯源与审美感知结合式学习,提高学生对大单元知识探究的深度。教师也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结合跨学科知识元素,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层教育实践和智能化教育评价,从而提高大单元教学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小兵,唐冰华 . 涉陶篆刻图像的缘起、发展与文化意蕴[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22,39(6):1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