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韧性与领导力同步提升路径研究
李思雨
西南财经大学 611130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高校学生干部是连接学校与学生的关键纽带,是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关键桥梁,在校园中承担着组织协调与榜样示范的双重角色,既须具备统筹协调的领导能力,又需拥有应对压力的心理韧性。然而现实中,该群体常处于多重压力交织的状态:学业任务与工作事务形成持续性负荷,心理复原力均值较低,角色认知模糊引发身份冲突,抗挫能力不足导致工作效能波动,焦虑度和抑郁度水平较高,凸显心理韧性培养的紧迫性 [3],而传统培养模式对心理健康与领导能力的协同关注不足,导致部分干部出现履职倦怠甚至岗位流失,制约了队伍稳定性与服务效能。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本研究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群体的深入研究与实践探索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协同提升路径,理论层面可丰富青年领导力培养与心理韧性发展的交叉研究,实践层面可为高校构建科学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4]。通过明确两者的交互作用机制,既能强化学生干部的逆境应对能力,又能提升其组织管理素养,最终助力打造兼具心理韧性和领导力的学生骨干队伍,更好发挥其在校园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本文按“理论梳理-困境分析-机制探究-策略制定”逻辑展开,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理论推演法等研究方法。本文梳理了国内外心理韧性、领导力及学生干部培养的理论成果以及现有高校培养案例提炼共性问题与经验,构建理论框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与深度访谈收集数据,分析学生干部在心理韧性与领导力方面的现实困境及成因。并基于理论研究和现状分析,将“青藤朋辈工作坊”作为拟实施的协同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推演明确其模块架构、实施流程与预期成效,最终构建具备实操性的培养体系。
2. 高校学生干部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1 学业与工作的双重负荷冲突
学生干部群体处于学业与实践的深层结构性冲突之中。一方面,专业课程研习、学术论文撰写等高强度学业任务,另一方面,活动组织、事务协调等管理工作,两者形成持续性的时间争夺,致使学生干部长期处于碎片化生存状态。有研究指出 [5],这种超负荷运转不仅造成学业表现滑坡与工作质量衰减的双重效能困境。在一项针对多所高校学生干部的调查中[6],超 70% 的学生干部表示在考试周期间,因需同时兼顾社团活动组织与课程复习,导致复习时间被严重压缩,最终影响了学业成绩。这种超负荷运转也会在心理层面诱发持续性的自我效能感弱化,形成“时间匮乏-表现下降-焦虑加剧”的恶性循环。
2.2 多重角色的身份调适难题
学生干部承载着“学生”“管理者”“服务者”三重身份,角色间的协同与平衡构成了核心挑战。他们在学生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可能会面临角色期望不一致、角色模糊等问题 [7]——过度强调原则易遭孤立,迁就妥协则损害公信力。有研究表明[8],约 45% 的学生干部因角色冲突问题产生过放弃学生干部职位的想法。这种角色认知失调常导致难以准确把握自己的工作定位和职责范围,引发工作认同危机与持续性心理耗竭。
2.3 组织管理的能力断层现象
当转向组织管理领域时,学生事务的复杂性暴露出系统性能力断层。大型活动策划因流程设计缺陷频现执行阻滞,团队分歧时因共识构建薄弱加剧内耗,机械式执行更导致服务供给与真实需求严重错位 [9]。这些能力短板在高校理论培训与实践场景割裂的背景下被持续放大,形成“任务越复杂,挫败感越强”的负面反馈。这种结构性困境不仅制约个体发展,更对校园治理效能产生深层消解。
3. 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交互作用机制
3.1 心理韧性为领导力提供内在支撑
实证研究显示,心理韧性与领导力存在显著正相关,高韧性个体在压力情境下更能展现出变革型领导行为 [4]。正如康纳 - 戴维森心理韧性量表(CD-RISC)所揭示的,心理韧性中的“坚韧”“乐观”维度能够帮助个体抵御焦虑情绪的干扰 [3],这种内在调节机制将挫折转化为发展动能,有效维持决策所需的情绪稳定性与思维清晰度,避免出现决策瘫痪的情况。
3.2 领导力实践反哺心理韧性提升
当团队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学生干部作为领导者,主动承担团队管理责任、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能触发心理韧性的“反脆弱”机制 [10]。成功化解冲突带来的效能感会增强形成其信心,从而促成正向循环。反之,逃避职责则会导致韧性退化。在反复应对突发挑战中学生干部将会建立适应性预期 [11],在不断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强化了心理韧性,提升了未来应对复杂问题的信心与能力。
4.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韧性及领导力提升策略设计——以“青藤朋辈工作坊”为例
4.1 项目目标设定
有研究表明 [3],心理弹性作为个体应对逆境的核心心理品质,其发展水平直接影响领导力行为的有效性,而领导力实践过程又通过经验积累、社会支持强化等路径反哺心理弹性的提升。
针对当前高校学生干部普遍存在的心理韧性调适不足与组织管理能力薄弱的双重挑战,本文设计“青藤朋辈工作坊”项目,以期能为高校学生干部搭建平台,在培养方式上突破传统单一能力培养模式,聚焦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交互赋能,融合心理韧性培育与领导力发展。
“青藤朋辈工作坊”团队拟由 3 名校级、院级心理健康工作专职教师、5 名资深辅导员及2 名优秀往届学生干部组成,共计10 人,形成专业指导、同辈互助与实践督导相结合的三维支持结构。该项目第一期拟面向全校学生骨干(计划招募 20 人),其策划及实施过程中有两大核心目标:在心理层面,帮助学生干部建立压力识别与情绪调节机制,提升逆境复原力;在能力层面,强化团队协作、危机应对与目标管理等领导素养,最终形成两者双向促进的成长
模式。
4.2 实施流程与核心模块设计
4.2.1 认知激活阶段
此阶段通过系统化评估与认知引导,帮助学生干部建立对自身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现状的清晰认知,为后续训练奠定基础。
工作坊首先通过三维度评估体系帮助学生识别自身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发展现状及痛点。其一,运用标准化工具 CD-RISC 心理韧性量表、学生领导力行为自评量表等标准化工具针对学生干部志愿者进行量化测查,明确学员在“坚韧度”“乐观性”(心理韧性)与“团队动员”“决策效能”(领导力)等维度的初始水平;其二,通过半结构化访谈收集学员过往典型经历,如因学业与工作冲突产生的焦虑、组织活动时的决策困境等,分析其压力应对模式与领导行为特点;其三,通过情景剧形式模拟“学生-干部”双重身份冲突场景引导学员觉察自身角色调适的痛点。基于评估结果,为每位学员生成心理韧性和领导力的个性化发展画像,并及时标注核心优势与提升重点。例如 A 同学在认知激活阶段表现出“目标感强但易焦虑”,后期提升重点为“需强化冲突调解能力与压力转化技巧”,以此构建双重发展基线。
其次,计划邀请心理学专家开展“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共生关系”专题讲座,邀请往届学生干部开展“学生干部经验分享”圆桌座谈,帮助学员建立“心理韧性是领导力根基,领导力实践反哺心理韧性”的认知框架。
4.2.2 压力情境模拟训练
该阶段通过阶梯式场景建构,聚焦学生干部工作中的典型场景,具体涵盖短期突发压力与长期持续压力,覆盖角色冲突、危机处置等关键困境,形成层次化训练体系,实现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协同培育。
初级压力模拟情境为短期突发压力,“工作坊”实施团队可以设置角色冲突模拟或团队危机应对。例如选取考试周突接紧急活动策划通知或模拟活动现场设备故障引发的学生不满的真实情境。在初级压力情景模拟中,主要组织学员现场制定短期方案,重点训练时间挤压下的情绪稳态维持能力,任务优先级的快速甄别能力,以及冲突调解中的共情能力与资源即时重组的能力等。高级为长期压力适应,以连续三周兼顾学业截止期与大型活动筹备为实践背景。要求学员每日记录情绪变化与应对策略,每周开展团队复盘会,重点提升压力持续期的自我激励效能与团队目标拆解水平。
4.2.3 微项目实践赋能
项目的第三个实施阶段需以小组为单位发放微项目实践任务,将学员划分为 5 ~ 6 人实践小组,每组认领校级或院级事务或活动项目,如新生入学适应性计划、学风建设创意大赛、读书季系列活动、团队凝聚力提升项目等,项目周期设定为两周。
在筹备阶段指导小组运用改编自工商管理学科的压力树图工具,系统梳理潜在风险点,包括宣传覆盖不全、核心成员临时缺位等。通过风险清单制定与应对预案设计,同步强化风险预判的理性思维与压力前置应对的心理准备。执行阶段随机插入突发任务,如临时调整活动流程、增加参与人数等。引导学生干部回顾前期讲座、座谈会、情景模拟的情绪调节重点和领导力知识,观察学员在压力下的分工调整效率与团队情绪疏导效果,重点记录应对策略与实施成效。收尾阶段要求提交双维度复盘反思报告,从学员个人和实施团队观察两个角度分析任务达成度、团队协作短板,同时共同总结压力峰值出现节点与自我调节的有效路径。
4.2.4 总结复盘阶段
本阶段主要通过系统评估与目标调整,把实践中的经验转化为稳定能力,构建“认知-实践-反思-提升”的完整闭环。首先可以通过情绪波动曲线记录学员在项目各阶段的情绪变化程度和恢复情况并做分析,其次可以自主设计团队效能评分表,包含目标完成情况、成员参与度、创新解决问题的次数等指标来进行领导力维度的评估。总结和评估时采用学员自评、小组互评、老师点评三种方式,既能够自主复盘个人在压力应对上的进步和领导行为的提升点,又能从他人视角观察学员的情绪和行为,并给予后期心理韧性与领导力协同提升的重点关注点和发展建议。
工作坊实施团队也可根据评估结果指导学员制定个人成长计划,明确可量化的目标。同时从朋辈角度开启成长案例分享会,让学员围绕“心理韧性支撑领导行为”或“领导实践增强心理韧性”分享典型事例,在复盘后进行整合提升,以此促进经验的应用和能力的巩固,构建持续提升闭环。
4.3 项目创新点
一是构建双向协同提升模式。通过“青藤朋辈工作坊”打破过去心理韧性与领导力分开培养的模式,在四个训练模块中同时融入两者的培养内容。比如压力模拟训练中,既锻炼情绪调节能力,又培养决策能力,让两者在相互作用中共同提升。
二是设计同辈互助机制。通过第一阶段优秀往届学生干部分享成长经历、第四阶段成长案例分享会等圆桌座谈和讨论等方式,减少学员在展示不足时的心理负担,提高参与训练的主动性和投入感。
三是明确量化目标。在实践项目和总结复盘中自主设计能力提升观察表、团队效能评分表等,通过量化目标将能力提升指标设定具体可查的标准,比如压力恢复时间、跨部门协作次数等,以此避免模糊表述,让训练效果能被评估和追踪。
5. 结论与展望
高校学生干部的心理韧性与领导力是相互支撑的有机整体,其同步提升需突破“重技能轻心理”“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模式。本文通过对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现状剖析、困境成因及协同提升机制以及“青藤朋辈工作坊”项目的探索,帮助学生干部认知激活建立发展基线、情境演练融合双重训练、复盘机制促进持续优化,可有效实现心理韧性培养和领导力提升的双螺旋协同发展。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扩大样本范围,探索不同学科、不同层级学生干部的差异化培养策略,为高校打造高素质学生干部队伍提供更精准的实践范式。
参考文献
[1] Luthans F, Avolio B J, Walumbwa F O, et al. The psychological capital of Chinese workers: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J].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 Review,2009,5(1):24-49.
[2] 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Prentice-Hall, 1986.
[3] 曹科岩 . 大学生心理弹性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教育评论 ,2013(3):78-80.
[4] 吕悦华 , 赵永琴 , 肖海雁 . 高校学生干部心理韧性与领导力的关系 [J].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 自然科学版 ),2024,40(3):106-109.
[5] 陈静。大学生领导力影响因素及培养策略研究 [D]. 青岛大学,2012.
[6] 赵晓晖, 王雅静. 高校学生干部学业与工作冲突的调查研究[J]. 教育教学论坛 ,2019(43):22-23.
[7] 李慧。高校学生干部角色冲突及应对策略研究 [J]. 黑龙江教育 ( 高教研究与评估 ), 2016(12):68-69.
[8] 张璐。高校学生干部心理压力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J]. 才智,2019(25):174.
[9] 周扬. 以学生需求为导向优化高校学生工作的思考[J]. 教育探索 ,2013(7):119-120.
[10] 李庆安。心理韧性本土模型的构建及应用 [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学版 ), 2017(1):38-46.
[11] 王丽丽。高校学生团队协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J]. 高教学刊,2017(11):201-202.
[12] 王梓凝 , 董春辉 . 论高校学生会干部队伍建设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 ,2015,28(5):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