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

作者

要晓晓

邢台市任泽区永福庄乡中心学校

引言

农村寄宿制学校作为义务教育阶段颇为关键的办学模式,在解决农村学生就学问题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寄宿生活环境改变了学生原有的生活方式,而且农村寄宿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调查显示,农村寄宿学生普遍存在思乡情绪、适应险阻以及人际交往障碍等心理困扰,这些问题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了影响。针对农村寄宿学生群体的特点,探索适合他们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于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有着关键的研究价值。

一、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分析

农村寄宿学生一般存在不同程度心理困扰,在生活层面呈现出适应险阻、思乡情绪浓重、自理能力欠缺等情况,因长期与家人分离,部分学生出现孤独感、焦虑感,甚至有抑郁倾向,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间存在沟通障碍、自我封闭等现象,致使社交圈子狭小,学习方面表现为自信心不足、学习动力缺乏、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状况。调查说明,寄宿生活初期,学生因环境改变产生不适应情绪,需要 2 至 3个月适应期,住宿条件、饮食起居等生活细节也会对学生心理状态造成影响,晚间独处时易产生消极想法,缺少家长陪伴和关爱,致使部分学生产生被忽视感,影响心理健康发展[1]。

二、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

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运用游戏互动、角色扮演以及心理剧等多种形式,促使学生于轻松愉悦的氛围里释放自身压力并且表达内心情感,心理辅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如“认识自我”“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等一系列主题活动,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认知以及情绪调节,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借助相互倾诉以及共情体验,增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信任。团体辅导之中还囊括读书分享会、心理电影赏析等文化活动,可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定期举办心理主题班会,围绕学习压力、成长困惑等相关话题展开讨论,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心态,心理辅导小组成员之间构建起互助支持网络,营造出温暖友善的群体氛围。

(二)优化心理咨询服务体系

学校设置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配备了专业的心理咨询设备以及测评工具,以此为学生给予个别化的心理辅导服务,学校制定了完备的心理档案管理制度,构建起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动态记录学生心理状况的变化情况,心理咨询采取预约制,目的在于保护学生隐私,营造出安全且令人放心的咨询环境。针对不同类型的心理问题,学校采用个案辅导、沙盘治疗等多种咨询方式,帮助学生疏导情绪、解决困扰,学校还会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及时找出存在心理危机的学生,对其进行重点关注以及跟踪辅导,同时鼓励学生主动寻求心理帮助,消除他们对心理咨询的误解与顾虑[2]。

(三)构建师生互动平台

构建班主任、任课教师以及心理辅导教师协同配合的机制,塑造出全方位的心理关怀网络,设置心理成长信箱,学生可借助书信形式与教师交流内心想法,借助午休以及晚自习等时段,教师走进寝室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以此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组织教师开展家访活动,与家长维持沟通,共同留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设立学生心理委员,发挥朋辈之间的力量,及时察觉并报告同学的心理问题,开展师生联谊活动,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拉近彼此的心理距离,借助多种途径搭建师生沟通的桥梁,使得学生体会到关爱与支持。

三、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一)营造良好寄宿环境氛围

对寝室的硬件设施加以改进,配备如空调、储物柜之类的生活设备,以此打造出舒适且温馨的住宿环境,对寝室的文化墙给予美化,张贴励志标语、心理健康知识等宣传资料,营造积极向上的寄宿氛围,开展寝室文化建设评比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卫生意识以及集体荣誉感,设置公共活动区域,配备体育器材、图书角等文体设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二)强化心理教育人员配置

选拔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教师来担任心理辅导教师,使其可定期参与专业培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着重培养班主任的心理辅导能力,让他们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与技能,同时建立心理辅导教师定期交流机制,以便分享工作经验并研讨解决方案,另外聘请校外心理专家举办专题讲座以及进行个案督导,为教师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还组织教师参加心理健康教育研讨会,让教师学习先进的理念与方法。另外培养学生心理委员,开展同伴心理辅导,以此形成多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队伍[3]。

(三)开展个性化心理辅导

根据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情况,制定出个性化的心理辅导方案,采用多种灵活多样的辅导方式,对于性格较为内向的学生,运用绘画、音乐等艺术治疗方法,帮助其表达内心的情感,针对学习方面存在险阻的学生,开展学习方法方面的指导,以此提高他们的学习信心,关注来自特殊家庭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与支持,帮助他们克服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扰。对于心理问题较为严重的学生,进行重点帮扶,在必要的时候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开展个别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学生明确自身的发展方向,结合学生的兴趣特长,开展特色活动,推动学生实现全面发展。

四、结语

农村寄宿学生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开展系统且具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颇为关键,借助团体心理辅导、个性化咨询服务等多样教育方式,帮助农村寄宿学生树立积极心态,培育良好心理素质,优化寄宿环境,强化专业心理教育人员配备,构建完备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持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望推动农村寄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为农村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杨方香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创新路径研究 [J]. 心理学进展 ,2023,13(11):5068-5074.

[2] 毛玉香 . 农村寄宿制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 故事家(上),2025,(13):0070-0072.

[3] 邢文彪 . 依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农村寄宿制小学学生惰学问题干预的实践研究 [J]. 世界儿童 ,2024,(10):0165-0167.

本文系任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一般课题《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寄宿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研究》(课题编号:2024025)最终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