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初中语文教学中融合学生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究

作者

庄茜

江苏省江阴市夏港中学 214400

在新课标教育背景下,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除了需要有效推进素质教育之外,也应当合理渗透生命教育内容。在设置教学活动时,教师要树立培养学生正确生命价值观的目标,使学生可以积极参与到相关学习活动中,继而形成生命意识。在授课时,初中语文教师也需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要认真挖掘语文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资源,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使学生可以全面发展。

一、挖掘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融合学生生命教育内容,还需挖掘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素材。语文教材当中本身就包含很多的生命教育素材,教师可以借此渗透生命关怀、尊重生命等思想价值观。通过认真挖掘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素材,也能够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可以使学生从生命的视角出发,去学习阅读素材,并且增强对阅读文本的理解程度,也在该过程中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念。比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 5 课《秋天的怀念》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根据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生命的意义。在课程伊始,教师就可以询问学生:“《秋天的怀念》是史铁生创作的一篇散文,你们在阅读文本内容之后有什么想说的呢?有什么想对作者说的呢?”学生可以围绕问题进行思考和交流,尝试探究生命的意义。学生们可以在交流过程中感受到珍惜生命和尊重生命的可贵。后续教师也可以以“生命”为主题,让学生关联自己的实际生活,思考有什么力所能及的小事,可以珍爱个人的生命,尊重他人的生命,以此活跃学生的思维。总之,教师可以从教材中的知识内容出发,进行生命教育的拓展,使学生可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1]。

二、构建合适的生命教育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融合学生生命教育时,也可以通过构建合适的生命教育情境,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活跃学生的语文思维。在现实生活中,生命存在的形式极为多元,任何渺小和短暂的生命也有其存在的价值。任何人也有权利选择自己生命存在的形式,享受自己的人生幸福。在渗透生命教育内容时,初中语文教师可以通过构建生动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可以从生活视角出发,感受生命的珍贵。比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 17 课《陋室铭》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语文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学习诗人刘禹锡宁愿独自度过清贫生活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人生观,使学生可以借由他人的人生经历,学习和了解对待生命应有的态度。在构建教学情境时,教师可以设置问题情境,询问学生:“大家对‘陋室’的印象如何?如果你是诗人,你愿意住在陋室里吗?刘禹锡的思想与我们当前这个社会是否契合呢?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利用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交流,让学生可以站在批判性的视角去分析诗人的人生观、生命观,使学生也能够深度探究生命的意义,思考自己的人生应当如何度过[2]。

三、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

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合学生生命教育时,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们认真研究生命教育的主题。在渗透生命教育主题时,教师需要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分组,再让小组当中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学生担任小组长的角色,带领着组员们就生命教育的主题进行合作探究,使学生们可以一起探寻生命的意义。比如,在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 14 课《背影》该课程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借助合作学习的方式,有效渗透生命教育主题。语文教师可以先播放与本节课程相关的视频或者动画资料,带动学生们用语言描绘在日常生活中父母给自己过生日的场景和经历。接下来教师可以询问学生们:“为什么文章的题目为《背影》呢?课文中记录了作者和父亲之间的哪些事件呢?父亲与生命二者之间存在着何等关联呢?”学生们可以就此继续深挖该课的主题,以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交流讨论,进而提高学习效率,理解生命存在的价值,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生命的关联。

结束语

综上所述,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融合学生生命教育时,可以认真挖掘教材当中的生命教育素材,构建合适的生命教育情境,借助合作学习等方式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主题,从而使学生们构建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念,激活个人的生命意识。通过将初中语文学科教育和生命教育有效结合,也能够提高语文学科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们的综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贾卫英 .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引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3):128-131.

[2] 郭冬花 . 初中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理念的渗透策略 [J].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 ( 全文版 ) 教育科学 ,2025(2):118-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