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智能化的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高帅

370983198710154937

引言

智能化机械设备作为现代机械中一种新型设备,以其高精度、高性能和自动化程度高等特点,在我国国民经济各领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对智能化技术缺乏全面认识,很多企业并没有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智能机械设备,导致其无法充分发挥出应有的效能。因此,切实做好智能化机械设备电子自动化技术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

1 智能化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价值分析

智能化与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融合,突破了传统机械控制的技术边界,其价值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 : ① 提升生产效率与精度。传统电气自动化系统依赖固定参数与逻辑控制,难以应对原材料波动、环境变化等复杂工况。智能化技术通过实时感知 ( 如传感器采集温度、压力、振动等数据 ) 与算法优化 ( 如模糊控制、深度学习 ),使设备具备动态调整能力。例如,智能机床通过视觉传感器识别工件偏差,结合 AI 算法实时修正刀具路径,加工精度从 ±0.1mm 提升至土 :0.02mm ,废品率降低 70% 以上; 流水线机器人通过力觉传感器感知装配阻力,自适应调整夹持力度,装配效率提升 30% 。 ② 降低运营成本与资源消耗。智能化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预测性维护与能耗优化,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管控。一方面,通过振动分析、油液检测等技术预判设备故障 ( 如电机轴承磨损、液压系统泄漏 ),将被动维修转化为主动维护,停机时间减少 50% 以上,维修成本降低 40%. ; 另一方面,系统可动态匹配生产负荷与能耗,如智能注塑机根据原料特性自动调节加热功率,单位产品能耗降低 15%-20% ,契合绿色制造需求。③ 增强系统安全性与可靠性。工业生产中,设备异常运行可能引发安全事故。智能化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多维度监测与智能预警,构建安全防护网 : 例如,矿山机械的电气系统实时监测瓦斯浓度、设备温度与运行振动,当检测到异常时自动触发停机、排风等应急措施,避免爆炸风险 ; 在化工设备中,智能控制系统通过分析压力、流量数据,精准调控阀门开度,防止超压泄漏,保障生产安全。

2 基于智能化的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

2.1 可编程逻辑控制器技术(PLC)

可编程的逻辑控制技术即为 PLC 技术,此项技术主要依靠逻辑控制芯片发挥作用。近年来,可编程芯片的型号与规格更加多样,需结合 PLC 技术的应用场景进行合理的选择,旨在缩短伺服控制电机的响应时间,确保整个系统的运行可靠性和精准度符合要求。例如对于大型的煤矿开采生产过程而言,采取伺服电机与可编程芯片相结合的智能控制模式能够明显节约系统资源,并能预防重大安全事故。在煤矿开采场所安装可编程的自动控制芯片,建构实时性的智能通信网络,方便企业人员实现规范化的煤矿开采作业。通常来讲,电磁干扰因素并不会直接影响设备本身,但是电磁干扰有可能对设备代码及其软件运行造成不利的影响。基于此,技术人员应当采用智能技术予以全过程的电磁干扰监测,从而有效规避各种电磁干扰因素,并且需要密切重视机械电气设备的绝缘层完整性。

2.2 智能传感与信息融合技术

传统传感器仅能实现单一物理量检测,而智能传感器集成微处理器与无线通信模块,可完成数据预处理与自主组网。例如,基于 MEMS 技术的振动传感器体积缩小至 1cm3 以下,功耗低至 10mW ,可直接嵌入轴承座等狭小空间 ; 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算法 ( 如卡尔曼滤波 ) 能融合温度、振动、油液分析数据,解决单一参数判断的局限性,使设备健康评估准确率提升至 98% 。

2.3 智能变电系统的集成化控制技术

变电自动化技术旨在全面监控变电站的设备运行,将人工智能原理贯穿于变电站运行的全寿命周期。基于智能化的变电自动化技术主要包括光纤通信技术、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物联网传感器技术等,该技术能够延长变电站设备的使用寿命,确保变电站的运行环境更加安全可靠。例如在物联网的自动监测控制模式下,变电站设备的运行异常信息将会得到实时地反馈,有利于相关部门妥善处理事故隐患,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目标。物联网平台覆盖下的变电站一次设备与二次设备使用情况将获得清晰完整地呈现,对于改善变电站的系统稳定性产生重要影响。

3 智能化技术的关键应用场景

3.1 智能制造生产线的柔性控制

在汽车焊接生产线中,智能化电气系统实现了全流程的精准协同 : 视觉传感器实时识别工件位置偏差,将数据传输至边缘计算节点,通过 PID 算法动态调整机械臂焊接轨迹,确保焊点精度 ; 同时,系统通过分析历史焊接数据,自动优化电流、电压参数,使不同厚度钢板的焊接缺陷率控制在 0.1‰ 以下。此外,生产线通过工业互联网实现设备互联,当某一工位出现故障时,系统自动调度备用设备接替,保障生产连续性,设备利用率提升至 95% 以上。

3.2 新能源装备的智能运维

风力发电机组中,智能化电气技术显著提升了发电效率与运维水平 : 安装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上的多类传感器 ( 振动、声纹、温度传感器 ) 实时采集数据,通过 5G 网络传输至云端平台 ;AI 算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识别齿轮箱早期磨损特征 ( 如特定频率的振动信号 ),提前 3-6 个月预警故障,预测准确率达

92% ; 变桨控制系统结合风速预测模型,实时调整叶片角度,使发电效率提升8%-10% 。同时,运维人员可通过数字孪生系统远程查看设备运行状态,制定精准维护方案,减少现场作业时间 50% 。

3.3 物流仓储设备的智能调度

智能立体仓库中,电气自动化系统与物联网、AI 的融合实现了高效运转 :堆垛机通过激光导航与二维码识别,精准定位货位,定位误差 ⩽5mm; 中央控制系统基于订单数据,通过遗传算法优化取货路径,使单台堆垛机的作业效率提升 40% ; 当检测到货架承重异常、电机过载等情况时,系统自动减速或停机,并推送报警信息至终端,避免设备损坏。此外,系统可根据历史数据预测库存波动,提前调整仓储布局,满足柔性供应链需求。

3.4 农业机械的精准作业

智能化技术推动农业机械向“精准化”转型 : 联合收割机搭载 GPS 定位与土壤传感器,电气系统根据地块肥力数据自动调整播种量、施肥量,实现“变量作业”,化肥利用率提升 20% 植保无人机通过视觉识别区分作物与杂草,电气控制系统精准控制喷头开关与药量,减少农药浪费 30% 灌溉设备结合气象数据与土壤湿度传感器,智能启停水泵并调节流量,实现节水 40% 以上,推动农业生产的高效与可持续。

结语

智能化为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带来了革命性突破,其核心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生产效率,更在于通过数据驱动实现制造模式的重构。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成本的降低,智能化电气自动化系统将从高端装备向中小型设备普及,推动制造业向更高效、更柔性、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在此过程中,需加强产学研协同创新,攻克关键技术瓶颈,建立统一标准体系,才能充分释放智能化与自动化融合的技术红利,为工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核心支撑。

参考文献

[1] 蔡晨,韩俊,陈超,等 . 基于神经网络的电气机械设备传动齿轮故障信号自动化检测方法[J]. 电子设计工程,2025,33(4):57-61.

[2] 王嘉为 . 基于 PLC 技术的工业机械电气自动化控制技术探究 [J]. 中国设备工程,2025(2):220-222.

[3] 刘建强,聂兴苏,王继瀚 . 智能化机械设备电气自动化技术研究 [J]. 中关村,2024(8):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