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核心素养培育视角下小学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创新实践

作者

黄亚敏

广西桂平市石龙镇中心小学群乐分校 广西桂平 537200

   

引言

当前语文教学改革已进入“素养本位”的深水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确立为学科核心素养,然而传统单元教学仍存在三重脱节:目标设计囿于知识点掌握,割裂素养发展的整体性;内容组织拘泥于单篇文本精讲,弱化文化主题的育人价值;课堂实施陷于技能操练,剥离语言实践的社会意义,导致学生虽能记忆修辞手法却难鉴赏文学之美,熟记写作技巧却鲜有真情表达。部编版教材以“人文主题 + 语文要素”双线组元,为素养转化提供了可能,但实际教学中常因目标模糊、情境缺失、评价滞后而效能不足。本研究以单元为基本设计单位,通过系统性重构教学目标链、内容群、任务场与评价网,探索语文素养课堂化的实践逻辑,力求破解“教得散”“学得浅”“评得窄”的积弊,为推进素养导向的语文课堂转型提供实证参照。

一、单元教学现状与核心素养培育的契合度问题

(一)目标定位偏离核心素养要求

单元教学目标的设计普遍存在方向性模糊,许多教师仍将知识掌握量作为首要指标,对批判性思维、协作能力等素养维度仅作标签化处理,偏离源于双重压力:一方面,传统应试文化使教师难以摆脱“知识点覆盖”的路径依赖;另一方面,课标对素养目标的描述过于抽象,缺乏分级实现路径指引。例如,语文单元目标常表述为“理解人物形象”,却未明确“理解”应指向文学审美能力还是社会认知能力。且素养目标要求打破学科边界,但现行教学管理仍以学科课时为基本单位,导致目标设定被迫局限在学科知识框架内,定位偏差既削弱了教学的前瞻性,更使学生陷入“学用分离”的认知困境——他们精于解题,却拙于将知识转化为应对现实挑战的能力[1]。

(二)内容整合度不高

语文学科知识割裂是单元教学的核心困境,教材虽按人文主题组元,但实际教学中常被解构为孤立技能训练:识字写字、阅读理解、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分散于不同课时,缺乏有机联系。教师整合时易陷入两极:或机械叠加知识点形成“拼盘式单元”(如将“自然之美”主题简单拆解为写景文赏析 + 比喻句仿写),或强行串联文本忽视认知规律(如在神话单元植入说明文写作技巧)。碎片化根源于对语文素养的片面理解——将“语言运用”窄化为技法操练,忽略文化传承与思维发展的内在统一,典型矛盾见于古诗词教学:同一诗人作品被分割在不同单元,《示儿》的爱国情怀与《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的历史洞察本可互文解读,却因教材线性编排失去共振机会。更深层症结在于教师文本解读能力不足及教研视野局限:散文单元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共生关系常被简化为修辞识别,文言文单元更因应试压力割裂字词训诂与思想探究,当语言失去文化根基和思维脉络,学生纵能掌握技法,亦难体悟文字背后的精神力量[2]。

(三)学习任务情境化不足

语文任务与真实语言需求的脱节尤为严峻,课堂活动存在三重异化:一是“交际情境虚假化”,如“打电话邀请同学”口语训练预设标准化应答,忽视实际沟通中的协商应变;二是“阅读情境功利化”,名著导读沦为考点寻宝游戏,《草房子》的人物分析被压缩为性格形容词背诵;三是“写作情境空心化”,要求写“感动的事”却未创设情感唤醒机制,导致学生虚构流水账。其病灶在于对“情境”认知错位——把情境当作装饰性背景,而非语言运用的意义场域。根本冲突在于真实语言实践具有复杂性(如需兼顾听众反应的演讲)、生成性(如依据辩论态势调整论点)、社会性(如写给特定对象的书信),这与追求标准答案的课堂文化相抵牾。当任务剥离了真实的交际目的、读者意识和文化语境,学生便只能生产套路化文本,无法发展基于生命体验的表达能力[3]。

(四)评价方式单一

评价机制与素养目标严重脱节表现在三个维度:功能上,评价仍以甄别排名为主导,忽视对学生成长过程的诊断支持;主体上,教师垄断评价权,学生自评与同伴互评流于形式;维度上,纸笔测试占比过高,实践成果、协作过程等素养要素难以量化。单一性衍生恶性循环:教师因缺乏多元评价工具,被迫回归分数导向;学生为追求标准答案抑制创新思维;管理者则因循量化指标评估教学成效。且情感态度类素养在评价中的缺失导致课堂对话深度萎缩——学生回避争议性讨论以避免失分风险,社会责任感、文化理解等素养培育失去实践土壤。评价改革滞后的本质,是教育价值取向仍未完成从“筛选人”到“发展人”的转型[4]。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单元整体设计优化策略

(一)素养导向的单元目标重构

单元目标定位应体现素养发展的递进性与整合性,传统目标表述常局限在“掌握某知识点”的操作层面,而素养导向目标需回答三个关键问题:学生经历本单元学习后将形成何种思维品质?能解决哪类真实问题?其情感态度将发生何种积极变化?这意味着目标设计须以认知能力升级为纵轴(如从信息提取到批判性思考),以生活应用场景为横轴(如从课堂模拟到社区实践),构建多维发展坐标系[5]。

以四年级上册“神话传说”单元为例,原目标多表述为“了解故事内容”“积累优美语句”,素养重构后目标可调整为:第一,通过对比《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的叙事结构,归纳神话创作的核心要素(文化理解与思维方法);第二,小组合作创编校园生活主题的现代神话,运用夸张、象征手法表达集体价值观(语言运用与审美创造);第三,调查本土地域传说,撰写民间文化保护倡议书(社会责任与跨学科实践)。该设计将知识学习(神话特征)转化为故事创作能力,将词句积累升华为文化表达策略,使语言素养扎根于真实文化传播场景。

重构本质是建立“素养行为化”的目标表述体系,教师需拆解课标中的抽象素养条目,将其转化为具体学科实践行为并通过目标分层设计(基础认知→迁移创新)适应学生差异,目标制定过程应邀请学生参与协商,使其成为学习进程的共建者而非被动接受者。

(二)构建主题统领的单元内容体系

主题是单元内容的灵魂,其价值在于建立知识与生活的意义联结,优质主题应具备三要素:思想上有张力(如“冲突与和解”),认知上有挑战(如“如何用证据说服他人”),情感上有共鸣(如“家乡的温度”)。内容整合需避免简单拼盘化,可借鉴“问题链”设计逻辑:单元核心问题下辖若干子问题,每个子问题驱动 2-3 课时的深度探究,例如核心问题“科技如何改变人类关系”可分解为“工具演进如何重塑劳动方式”“信息传播如何影响社会信任”等子议题,使单篇课文成为解决子问题的证据来源。

在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民间故事”单元中,教师原按《牛郎织女》《猎人海力布》等单篇顺序教学,主题统领优化后,教师可确立“口耳相传的智慧”为核心主题,重组内容为三阶段:第一阶段“故事里的密码”(对比不同地区织女传说,分析自然崇拜、家庭伦理等文化符号);第二阶段“讲故事的技艺”(探究口语叙事中重复结构、方言俚语的功能,录制方言故事广播剧);第三阶段“我是传承人”(改编故事剧本并在社区文化节展演,撰写非遗保护提案)。该体系打破单篇界限,将民间文学知识(人物、情节)转化为文化解码能力,

使语言学习成为社会参与的行动载体。

主题统领的核心是建立“知识 - 能力 - 价值”三维融合的内容架构,教师需挖掘教材隐性逻辑,用生活化主题重构线性知识序列并通过持续性探究任务(如社区文化策划)建立学科内外的意义网络,内容重组时需预留弹性空间,鼓励师生根据在地文化资源动态补充素材。

(三)创新情境化与任务群驱动的学习活动

真实情境是素养生长的土壤,而任务群则是驱动学习的引擎,情境创设需突破“课堂表演”局限,将社会需求、文化现象、科技进步转化为学习的内生动力。任务群设计关键在于形成“认知阶梯”——初始任务激活旧知,进阶任务引导知识迁移,终结任务触发创造性输出,三者应构成闭环:如通过社区调查发现真问题(初始),实验验证解决方案(进阶),提交改进方案(终结),教师在情景创设过程中需警惕任务碎片化,用“问题链”串联子任务,使学习成为持续的意义建构历程。

六年级上册“保护环境”单元原设计为课文阅读与标语制作,教师在创新后以“城市河流生态报告”为总情境,分三阶段任务:第一阶段“侦察兵行动”(走访社区河道,用《青山不老》中的描写手法记录污染现状并拍摄影像证据);第二阶段“智库攻关”(分析《只有一个地球》的论证逻辑,结合水质检测数据撰写河流健康评估报告);第三阶段“公民行动”(模拟环保听证会,分角色扮演政府、企业、居民代表,基于报告起草治理提案)。在第三阶段任务中,学生自发联系环保局获取真实污染数据,将课文《三黑和土地》中的农民情感转化为对城市生态的关怀,该设计使说明文阅读转化为调查报告撰写能力,议论文学习升华为公民协商素养。

情境任务群的本质是构建“从课堂到社会”的学习闭环。教师需挖掘教材内容与社会议题的联结点,设计具有持续挑战性的任务链条,并在关键节点提供思维支架(如听证会辩论规则),任务时间应打破课时限制,允许学生用一周时间深度完成调研,让学习节奏匹配真实问题解决需求。

(四)多元化、过程性的学习评价体系

评价改革的核心是建立“成长镜像”系统,使学生清晰看见自身素养发展的轨迹,多元化既指评价形式(作品、展演、观察记录等),更强调评价主体的重构——教师作为引导者,学生成为自主评估者,家长、社区人士担任实践成果鉴证人。过程性评价需捕捉三个关键节点:学习初期的兴趣激发点(如提出问题的独特性)、中期的策略调整(如团队冲突解决方式)、后期的认知突破(如批判性观点的诞生)。评价载体应从分数表转向成长档案袋,收录草图、讨论录音、修改稿等过程性物证,呈现思维发展的完整脉络。

三年级下册“寓言智慧”单元原评价仅为课后习题得分,重构后建立“寓言创编工作坊”评价体系:启动阶段学生自选动物角色并绘制性格卡(自评角色设计新颖度);创作阶段小组互评故事逻辑性(用“情节绳”标注事件因果);展演阶段邀请家长担任观众,用“启示雷达图”评价寓意深度(分生活智慧、品德修养等维度)。教师全程记录关键事件:如某组修改三次才解决《狐假虎威》新编中角色行为矛盾,该组在反思日记中写道:“要让狼真的被骗,必须给狐狸设计合理的谎言陷阱”,过程记录与寓言绘本、剧本手稿共同收入电子档案袋,期末形成个性化素养发展报告。

评价体系的重构在于使“教-学-评”同频共振,教师需开发易操作的质性评价工具(如雷达图、情节绳),在关键能力节点设置反思性任务(如创作瓶颈期的策略调整日记),定期组织三方会谈(教师、学生、家长)共读成长档案,将素养发展转化为可见的叙事历程而非冰冷等级。

结束语:

核心素养导向的单元教学创新本质是重构语文教育的价值坐标——从“知识传递”走向“生命滋养”,本研究证实:目标重构使素养要求转化为可观测的行为阶梯,如神话单元从故事复述进阶至文化传播实践;主题整合打破单篇壁垒,在“民间智慧”单元中构建阅读、创作、展演的完整文化体验链;任务情境化推动语言学习回归生活本真,如通过生态报告撰写实现说明文的功能迁移;过程性评价则以成长档案袋捕捉思维发展的草蛇灰线。这一实践不仅验证了素养培育的课堂可行性,更揭示语文教育的深层规律:唯有当目标指向人的发展、内容扎根文化土壤、任务承载社会意义、评价关照成长历程时,语言才能真正成为思维的外壳、审美的载体和文化的基因。

参考文献:

[1] 林桦瑜 . 新课程标准视角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策略 [J]. 读写算 ,2025,(23):67-69.

[2] 石龙 . 学习任务群导向下小学语文大单元教学课堂的核心素养培育策略 [J]. 作家天地 ,2025,(21):61-63.

[3] 车国华 , 杨普元 .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大单元跨学科教学策略探究 [J]. 作家天地 ,2025,(21):64-66.

[4] 程晓燕 .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语文大单元作业设计研究 [J]. 华夏教师 ,2025,(21):60-62.

基金项目:本文系贵港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 年度课题,课题名称:《基于新课标单元教学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研究》 课题编号:2023057 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