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项目式学习的小学田园劳动课程建构与实践
李燕清
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
摘要:增江小学把田园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依托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开展脚踏实地、迭代提升的研究,构建了创新性的小学“田园STEM+”项目课程,促进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为本区域小学实施田园劳动教育做出表率并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借鉴。
关键词:田园劳动;STEM;项目式;课程建设
新时代劳动教育和STEM教育是应对21世纪人才需求挑战的战略举措,共谋生态文明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对多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呼唤新时代劳动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STEM教育在学校落地生根,而这场变革的落脚点和突破点就在于实现三者的深度融合,这也是当前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一个创新领域。广州市增城区增江小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变革教学方式,开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田园STEM+”劳动课程探索与实践,促进深度学习,为教育增值赋能,实现了学校的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设计
“田园STEM+”项目课程是以田园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深度融合为特征,以基于真实情境、跨学科融合、项目式推进等深度学习理念为依托,具有“创造·生态”鲜明特点的本土化劳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田园STEM +”中的“田园”指促进高阶思维发展的有深度的田园劳动教育,“+”指多学科教育的深度融合。该课程实施方案具有创新性,成为解决劳动教育与STEM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国家课程各自为战,学生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等问题的解决方案。具体措施如下:
(一)课程目标,聚焦素养
学校基于《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关于劳动目标的要求,将小学“田园STEM+”项目课程目标具体化:以培养“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为核心目标,以“创造性地解决劳动生活中的真实问题”为实践指南,充分挖掘“田园STEM+”项目课程与发展劳动素养的契合点,确定劳动核心素养(含“正确的劳动观念”“必备的劳动能力”“良好的劳动习惯”“基本的劳动品质”“积极的劳动精神”) 、家国情怀素养、生态文明素养三个方面,形成全景式的“田园STEM+”项目课程育人目标框架。
(二)课程内容,分级创生
学校以“融合”为主要策略,对学科知识、儿童生活及社会体验进行适度统整,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劳动”任务群,搭建了系统化、结构化的“田园STEM+”项目课程内容框架 (见图表1),包含“生态种植、土壤改良、创意农具、有机肥料、环保农药、色、健康小厨、农户体验”等九大主题(见下表34),均体现知行合一、具身实践、学创融通、生态文明、身心和谐等鲜明特点。
(三)课程评价,追求卓越
劳动课程评价要遵循导向性、发展性、系统性的基本原则,注重平时表现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3]“田园STEM+”项目课程评价遵循以上原则,以劳动教育目标、劳动素养为重要评价指标,融入项目式学习的要求,以田园劳动项目实践为视角,以“表现性评价与阶段综合评价并需、评价量规与非正式评价并用、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并重、自评与重要他人评价并行”为原则对学生个人及团队的发展变化进行多维、多元、多样、全程的评价,营造“互助合作,追求卓越”的课堂文化,帮助学生实现持续的深度学习,从辛勤劳动、诚实劳动逐步走向创造性劳动,从劳动新手成长为熟手、能手、模范。
三、保障体系
(一)组织有力,“引领式”管理
我们建立了劳动教育领导小组、教研小组、后勤小组、宣传小组、外联小组五线交汇的劳动教育管理架构:领导小组落实顶层设计;教研组具体落实劳动课程的开发及融合工作;后勤小组负责劳动实践基地的假日管理;宣传小组负责劳动文化氛围的营造、相关活动的策划、组织、宣传工作;外联小组统筹负责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活动策划、组织及人力资源库的组建与管理。
学校的劳动教育科组是一支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由校长和科组长担任专职劳动教师,课堂管理能力强、善于钻研的教学骨干担任兼任劳动教师。课堂上实行双师制,由劳动课老师主讲,班主任担任助教,并根据课程内容的难易程度配置 1~2 名有经验的家长义工担任助教,保证了劳动课程的顶层设计能够切实落地。
(二)制度到位,“规范化”导向
科学完善的制度安排可为德育工作的实施指明方向,并提供保障和动力。学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得益于相关制度的“规范化”导向:安全制度保障师生安康,培训制度提高师资素质,研发制度确保课程高质推进,全员制度夯实创建力量、激励制度激发教师幸福感。
(三)基地完善,“全方位”浸润
1.打造校内基地,形成课程场域
学校基于实际,运用迭代的思维创建本土化的田园劳动学习空间。目前已经建成了率真小农场(立体种植)、馨香园(食用花卉种植)、芳草地(中草药种植)、花果山(水果种植)、机肥室(堆肥)、劳技室(农产品加工)等劳动基地,并配备了完善的设施设备。基地日常管理由班级及学校劳动社团负责,学生除劳动课外,还可以在上学、放学时段凭劳动卡进入劳动基地,在老师或家长的指导、看护下开展自主劳动。
(2)开发校外基地,拓宽实践空间
学校对周边的的劳动教育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以遵循学生成长规律、贴合课程需要为原则,分层划定不同学段的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规划活动内容,让学生在丰富的劳动体验中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提升对家乡的深切体认,播下爱祖国、爱家乡的种子,培育浓厚的乡土情怀。
四、具体实施
学校建立“课堂教学主导、校内活动深化、劳动文化浸润、家庭教育补充、校外体验拓展” 的推进机制,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打造协同育人的小学田园劳动项目课程育人大课堂。
(一)课堂教学主导
1. 必修课双课程深度融合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其主要特征是强调学生根据任务主题要求,以小组合作形式,置身于真实情境中,完成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或解决一个来自真实世界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获得知识、储备经验,逐渐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以及正确的价值观等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1]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新课标倡导教师采用项目化、跨学科等学习方式,推动劳动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融合。劳动项目的设计最终要落实到实际操作层面,学生的学习参与度以及探究的深入程度,决定着项目的效果和质量。[2]我们努力促进劳动与综合实践活动双课程深度融合,在同一主题下,设计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与劳动课,深化主题学习、研究与实践。如三年级项目教研组设计实施“跟着节气去探究”主题活动时,以“在探究中劳动,在劳动中创造”为指引,围绕一个主题融汇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与劳动课程设计,综合实践活动课设计了“我为节气劳选题”“节气知识我查阅”“节气成果展秋华”三个子项目,劳动课设计了“秋培芽苗应节令”“秋燥时节品梨羹”“叶脉书签藏秋色”三个子项目,让学生能够经历完整的劳动探究与实践过程,充分体现了双课程“乐于探究、主动实践、出力流汗、勇于创新”的特征,有效避免学校、家庭和社会劳动的碎片化问题,实现了“1+1>2”的教育效果。
在劳动课程实施中,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及思维能力,各年段课程学习要求逐步提高:低年段重体验,强调在实践中沉浸体验;中年段重探究,强调在体验中自主探究;高年段重创造,强调在探究中迭代创造。经过持续的研究,学校建立了以“问题导向-议定方案-践之于行-精进创新-成果展示”为主线的项目式学习教学模式,进一步促进学校劳动教育向实践式、体验式、浸润式的德育模式转换。如同学们发现学校的杭菊越冬后从根部孽生了很多嫩芽、嫩枝,萌生了进一步探究的想法。基于真实情境的问题驱动,同学们展开了由“认识菊花、繁殖菊花、管理养护、采收加工、泡制食用”五个子项目构成的“小花匠种菊花”项目式学习。在两个月的探究实践中,学生亲历菊花生长的整个过程,感受了生命的拔节成长,总结出适应本土的杭菊种植最佳方案,更体验到创造性劳动的价值。
2.相关学科巧渗透
“田园STEM+”项目课程具有跨学科的鲜明特点,在劳动过程中,学生会运用到各学科的知识与能力,如种植时的确定“株距”运用数学的“测量”知识,肥水管理可以参考语文课上学过的农谚。各学科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教育资源,均可以结合学科的特点助力劳动教育并深化本学科教学。如语文二年级上册《田家四季歌》,学生通过学习儿歌了解到农事活动常识,进而进行知识迁移,尝试“跟着课文去种植”;音乐课上,学唱田园歌曲、劳动号子;美术课上,奔向田野写生创作;科学课上,走进大自然在考察中感悟生命的成长。
(二)校内活动深化
1.节庆活动欢乐多
我校常态举办劳动节庆活动(见图表45),三月设“春耕节”,学校给各班颁发种植启动基金,并举行喜庆的开耕活动;十月举办“收获节”,采收、义卖稻米、蔬果、菊花等农副产品,让学生品享收获与助人的喜悦,体认劳动的价值。其他的节庆活动也都渗透劳动教育,如我们在体育文化节中开展的农事运动会设置了“赶鸡入笼”“接力运甘蔗”“粒粒皆辛苦”等别出心裁的体育竞赛项目,学生在快乐竞技中加深了对体育与农耕文化的理解,有效促进了学校体育和劳动教育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
2.劳动周里获成长
五月是学校的“劳动月”,设置“劳动周”,围绕劳动项目主题举办劳模进校园、种养知识专题讲座、劳动技能竞赛、劳动成果展示等活动,让同学们在序列化、综合化的劳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长。
3.社团活动勤探究
学校以“培养兴趣、发展特长、奠基成长”为宗旨组建劳动社团,如融合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科技的种植社团,以加工农产品为实践内容的率真工坊,进一步丰富了田园劳动项目课程。
(三)劳动文化浸润
我们把 “田园STEM+”文化融入环境建设中,如体现传统农耕文化的24节气文化展板,普及科学种植知识的展示墙,几十个兼具功能性与观赏性的堆肥桶……处处浸润着劳动、生态、科技的文化元素,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
(四)家庭教育补充
家长是推动学校劳动教育革新的“同盟军”,学校采用“端正劳动观念,形成教育合力;走进劳动课程,助力劳动实践;落实家庭种植,夯实劳动素养”的策略,增强了家长对“田园STEM+”项目课程的正确认知,家长以不同的方式参与学校的“田园STEM+” 劳动项目实施,“协同式”共推课程实践。
学校设计家庭劳动作业,作为学生校内劳动课程学习的巩固与延伸。如每天的家务劳动打卡;每月的“善劳动”主题德育作业评展;每学期“班本化”的劳动作业盘点;暑假的“出力流汗过暑假”微项目作业;寒假“年味儿”主题项目作业等,全方位夯实家庭劳动教育。
(五)校外体验拓展
“田园STEM+”研学实践活动是“田园STEM+”特色课程融入乡土乡情的一个实施形式,实现了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资源的有效衔接和相互补充,让学生有更多元的体验与收获。
每学年我们都组织学生到校外开展以生产劳动体验为主的生态研学,感受现代农业新气象。每年暑假,我们倡导学生组成雏鹰小队,在家长导师的带领下,开展 “农户体验”活动,以“走进一家农户,参与一项农活,掌握一项农技”为目标引领,进农村、入农户、下农田、干农活,提升劳动技能。
五、研究成效
“田园STEM+”项目课程强调培养学生“带得走的能力”,“田园STEM+”项目课程的实践研究促成了核心素养在学生身心发展中的萌芽、拔节生长,在课堂中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走向深度,敢于质疑,勇于尝试,乐于创新。随着研究的深入,教师专业素养得到了从量变到质变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撬动学校教育教学革新的骨干力量,学校因“田园STEM+”项目课程而再次擦亮了劳动教育品牌,为现阶段小学在劳动教育领域实施深度学习做出表率并提供具有实践意义的成熟范本。
[本文系广东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研究课题“基于项目式学习的“田园STEM+”课程构建与校本实践”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高巍,高艳.项目式学习:劳动教育实施的创新路径[J].教师教育学报,2022.9(2):85-92.
[2]李红.项目化学习驱动高质量、个性化探究[J].人民教育,2020(Z3):102-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