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特殊问题研究

作者

赵丽平

菏泽技师学院 274000

引言

技工院校学生群体在社会和教育体系中具备独特性,他们既承担技能培养现实目标,也处于价值观和人生观慢慢定型的关键阶段,有别于普通中高等教育,技工院校的学生更易受到外部环境与个人经历的双重影响,在思想品德方面呈现出特殊性与多样化特点。部分学生在学习、生活以及交往过程中出现道德意识不强、行为出现偏差等状况,已逐渐引起社会与教育领域的关注,对这些问题展开探讨,不仅能助力理解其背后的社会因素与心理根源,还为改进德育模式提供实际依据。

一、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现实表现与成因分析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呈现的特殊问题有普遍与典型特征,受年龄阶段制约,部分学生价值观未完全稳定,易受社会多元信息及外部环境作用,学习态度方面,常见职业认同感不足,对技能学习缺长远规划,学习中显消极倦怠倾向。人际交往时,部分学生沟通与行为习惯缺规则意识,易冲动情绪化处理问题,致人际关系紧张,道德判断模糊、责任感薄弱,使一些学生在校园纪律和社会规范遵守上有偏差,如迟到早退、逃课、沉迷网络娱乐等。这些表现既影响学生个体成长,也对校园风气与教学秩序有一定冲击。

成因方面,社会转型催生的价值观多元化构成重要背景,当下社会信息传播形态多样,学生在缺乏足够辨别能力时,极易受到不良文化内容的干扰,诸如消费主义、享乐主义以及片面的成功观念等,正不断渗透至日常生活领域,逐渐削弱学生对职业技能学习重要性的认知,以及对道德规范应有的重视程度,家庭教育的缺失或不当,同样使相关问题趋于严重。实际情况是,不少学生来自留守家庭或经济条件受限的家庭环境,父母在其成长关键阶段,往往缺乏必要的陪伴与正确的价值引导,这直接导致学生在情感需求满足与行为习惯养成方面,留下明显缺口,部分家庭的教育理念存在功利化倾向,过度注重学业成绩与技能水平的提升,却忽略思想品德层面的培养,使得学生在社会责任意识与集体观念的形成过程中,存在显著不足,上述各类因素相互作用,共同促使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呈现出复杂且多元的显著特征。

教育管理体制与教学模式局限是不可忽视的内在因素,部分技工院校教学安排重技能训练与就业导向,弱化德育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使学生知识技能外缺系统价值观引导,教师课堂教学重技能传授,忽视价值观渗透与行为规范培养,加大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缺口。校园管理方面,传统行政化模式对学生思想行为干预僵化,缺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机制,使一些学生面对成长困惑与社会压力时缺有效支持,进而表现出逃避与叛逆行为,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与学校教育多重因素交织,共同形成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复杂生态,解决需深入理论分析与系统性教育干预。

二、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教育引导与对策路径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有效解决,需在教育引导中注重整体与系统,针对价值观未成熟、道德判断力弱的现状,教育者应通过课程设计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思想品德教育的全方位融入。课程体系中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比重,结合职业技能培养渗透价值引导,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时树立责任意识与社会认同感,校园文化借助制度规范和日常活动,营造积极、守纪、互助氛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行为习惯与道德标准,环境育人与课程育人结合,为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筑牢基础。

家庭教育与社会支持是不可或缺的对策环节,家庭作为学生思想品德养成的初始阵地,需着力强化家校合作机制,通过定期沟通、家长课堂等形式让家长深度参与德育活动,形成教育协同效力,家长需在日常相处中给予孩子充分情感关怀,注重价值观的正向引导,摒弃单纯以成绩和技能提升为导向的功利化教育模式,通过亲子互动增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情感归属感与责任意识。与此同时,社会资源的合理整合与利用可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注入新动能,学校可通过与企业、社区建立常态化协同合作关系,搭建实践育人平台,例如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志愿服务、企业职业体验活动及公益性劳动项目,让学生在真实社会情境中直观理解职业精神内涵与社会责任要求,通过亲身实践将外在规范内化为自身品德修养,这种家庭与社会共同参与、双向联动的教育模式,能够有效弥补学校教育在时空与资源上的局限性,助力学生构建全面均衡的价值认知体系。

教育方法上需创新路径,注重因材施教与心理疏导结合,技工院校学生群体差异显著,教育方式应避免统一化,通过个性化引导实现针对性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意义重大,教师需掌握基本心理疏导技巧,帮助学生应对成长压力和价值困惑,解决情绪问题时强化行为规范。信息化教育手段引入为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新契机,可利用新媒体平台、网络课程和互动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与认同感,通过现代化、生活化教育形式,让思想品德教育更具吸引力和实效性,推动技工院校学生在认知、情感与行为上全面发展。

结语: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问题的存在,既体现社会环境与家庭教育的深层作用,也暴露学校育人过程中的短板,通过剖析现实表现与成因,可明晰问题的复杂多维特征,这为后续对策制定提供有力支撑。在教育引导和对策路径探索中,课程建设、校园文化、家庭协同及社会支持等方面的优化尤为紧要,只有凝聚学校、家庭与社会多方力量,才能切实提升技工院校学生思想品德水平,让其在技能学习与道德修养上齐头并进,逐步成长为兼具职业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志宏 . 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3, 41(12): 45-49.

[2] 李建平 . 技工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讨 [J]. 职业技术教育研究 ,2022, 38(6): 72-76.

[3] 赵慧敏 . 家庭教育对中职学生思想品德的影响分析 [J]. 当代职业教育 ,2021, 40(4): 58-62.

本文系2024 年山东省中华职业教育社课题研究《技工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阶式整体推进实践研究》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