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质量检测方法研究

作者

项霞 于舜

中国国检测试控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 山东枣庄 277100

摘要:本文聚焦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方法。对相关检测方法进行全面概述,详细探讨多传感器融合实时监测系统、机器视觉辅助缺陷识别技术、智能化移动检测设备部署方案以及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管理平台等应用策略。通过这些研究,旨在提升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的准确性、及时性与智能化水平,为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保障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方法;多传感器融合

引言

水利工程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关键部分,其质量直接关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与社会经济发展。混凝土复合物在水利工程中广泛应用,其质量优劣对工程整体性能起着决定性作用。精准、高效的质量检测方法是确保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达标、工程安全可靠运行的核心要素。因此,深入研究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质量检测方法意义重大。

1.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质量检测方法概述

国内水利工程建设对于水利混凝土复合物有严格的质量检测标准和要求。关于混凝土的强度,根据《水工混凝土试验规程》的规定,常用标准试块进行抗压强度试验,用压力试验机在指定龄期内对其进行检测,以评定其是否满足设计强度等级要求。在抗渗性检测中,沿用《水工混凝土抗渗试验方法》采用逐级加压法对混凝土进行抗压力水渗透试验,从而判定抗渗等级是否达到水工结构防渗的需要。针对耐久性问题,本文采用快速冻融试验的手段,按照《水工混凝土耐久性技术规范》的要求,对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和其他指标进行了模拟真实的服役环境的测试。另外,还可借助于超声回弹综合法及其他无损检测手段来评价混凝土内部质量,以保证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强度和抗渗而不损伤结构、耐久性等诸多方面达到了工程建设的标准,确保了水利工程的长期安全、稳定的运行。

2.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质量检测方法的应用策略

2.1 多传感器融合实时监测系统

多传感器集成实时监测系统将多类型传感器集成在一起,实现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的全方位和实时监测。以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为例,混凝土浇筑时设置温度传感器,应变传感器和湿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选择精度能达到±0.1°C的热电偶传感器能准确地捕捉到混凝土内水化热引起的气温变化。相关研究显示,混凝土的内部温度在浇筑后的1-3天内会迅速升高,最高可以达到大约70°C,如果温差没有得到适当的控制,可能会导致裂缝的产生。通过对温度数据的实时监控,一旦温度超出了预设的阈值,例如45°C,系统会自动激活冷却水管的通水降温功能。该应变传感器使用振弦式应变计进行检测,检测精度达到1με.该传感器能够对混凝土由于温度变化和外部荷载引起的应变情况进行实时监测。本项目采用多传感器融合分析发现:某地区混凝土浇筑7天后受水化热与早期强度增长综合影响,应变发生异常起伏,通过及时调整维护措施避免可能开裂。湿度传感器的主要功能是检测混凝土的表面湿度,确保湿度保持在80%-95%的合适范围内,这有助于水泥的水化反应顺利进行,并确保混凝土的强度得到提升。多传感器融合系统通过对各种传感器数据的综合分析为工程的质量控制提供全面而精确的基础,从而有效地促进水利混凝土复合物检测质量的及时性和可靠性。

2.2 机器视觉辅助缺陷识别技术

机器视觉辅助缺陷识别技术在先进图像采集和分析算法的辅助下,可以对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的表面和内部缺陷进行快速而准确的识别。在某大型水闸工程的质量检测中,运用了配备高分辨率CCD相机的机器视觉系统,相机分辨率达500 万像素,可清晰捕捉混凝土表面毫米级的裂缝。利用图像处理算法对所采集图像进行了灰度化,滤波和边缘检测预处理。比如利用Canny边缘检测算法可以有效地识别宽度在0.1mm以上裂缝边缘。针对内部缺陷采用超声成像技术和机器视觉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采用超声探伤仪进行超声波发射,针对超声波在混凝土中传播过程中与缺陷相遇而发生反射和折射的特点生成超声图像。通过将超声波图像与机器视觉获取的表面图像进行综合分析,并运用深度学习算法,例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对大量已知的缺陷类型的图像样本进行训练,从而使其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空洞、蜂窝等内部缺陷。本项目检测采用机器视觉辅助缺陷识别技术检测到表面裂缝56条,其中0.1-0.2mm宽32条,0.2-0.5mm宽18条,0.5mm以上6条;内部缺陷31处,包括空洞15处、蜂窝16处。相较于传统的人工缺陷检测方法,该方法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超过80%,而且缺陷识别的准确率也超过了95%,从而极大地增强了水利混凝土复合物缺陷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3 智能化移动检测设备部署方案

智能移动检测工具为水利混凝土复合材料的质量检测带来了方便且高效的解决策略。以一跨流域调水工程为例,利用集各种检测功能于一体的智能移动检测车进行检测。这款车搭载了便于携带的混凝土强度检测设备,例如基于电磁感应技术的里氏硬度计,其测量误差控制在±5HLD范围内,能够迅速地测量混凝土的表面硬度,并据此计算出混凝土的强度。同时车内装有地质雷达设备对混凝土内部结构完整性进行探测。地质雷达能够发射900MHz频率的电磁波,这使其能够有效地探测到混凝土内部深度在3m范围内的缺陷,例如钢筋的分布情况、脱空区域等。实际测试时,检测车沿着渠道混凝土衬砌段运行,实时测试数据经无线数据传输传送到远程数据处理中心。在1次10km渠道衬砌混凝土检测过程中,智能移动检测设备只需两天便可完成所有检测工作,比常规人工检测提高效率几倍。探测结果表明:共探测到3个强度不合格区和5个内部脱空区,可为项目的及时维修提供精确的依据。

2.4 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管理平台

基于区块链数据管理平台,对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数据进行存储,共享和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解决方案。针对一大型水库加固工程,建立了基于联盟链的数据管理平台。参加工程建设的各参与方包括施工单位,监理单位和检测机构都以节点形式进入平台。质量检测时,每个检测数据例如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和抗渗检测数据都会被收集到区块链上并随即被加密算法上传到区块链上。以混凝土试样的抗压强度数据为研究对象,其数据格式严格遵循《水利工程质量检测数据报告编制规范》,涵盖了试块的编号、生产日期、检测的具体日期以及抗压强度的数值等关键信息。数据上传方面,使用SHA-256加密算法保证了传输数据时的安全。该平台采用智能合约技术严格管控数据访问权限。比如施工单位只能够看到并上传自己所负责范围内的检测数据,而监理单位则可以审核并监督全部检测数据。本项目采用区块链数据管理平台对1000多组混凝土试块的抗压强度数据和500多组抗渗检测数据进行存储。由于区块链具有不可篡改的特点,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从而有效地防止数据造假的发生。与此同时,共享和流通数据的效率得到显着提高,项目各方能够实时获得最新的检测数据,对项目质量决策起到强有力的支撑作用,促进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数据管理水平和效率的提高。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所探讨的多种水利混凝土复合物质量检测方法及应用策略,在提升检测效率与精度方面成效显著。多传感器融合等技术的运用,为实时、全面监测提供了可能,区块链技术保障了数据的可靠性。然而,技术仍有提升空间,未来需持续探索创新,进一步完善检测体系,以适应水利工程日益复杂的建设需求,助力水利事业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吕永强. 水利工程中混凝土质量检测技术分析[J]. 科技资讯, 2024, 22 (21): 136-138.

[2]钱炜. 建筑工程混凝土质量检测方法及措施研究[J]. 房地产世界, 2024, (18): 110-112.

[3]马思远. 大直径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施工质量控制及检测要点[J]. 建筑科技, 2020, 4 (03): 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