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与实践探索

作者

刘海川

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南张中心小学 272100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积累的精神财富,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和人文精神,对个体成长和民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将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尤其在小学阶段,这一时期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显得尤为重要。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大幅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为教学渗透提供了丰富载体,但在实际教学中,如何有效挖掘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创新渗透方式,仍需深入探索。本文基于部编版教材特点,结合教学实践,对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式与实践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价值与基础

(一)渗透价值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具有多重意义。从学生发展角度看,传统文化中 “民为邦本”“革故鼎新” 等理念,以及 “精忠报国”“舍身取义” 等精神,能丰富学生知识储备、培养情感价值观、锻炼思维创新能力,促进综合素质提升。同时,接触古诗词、历史故事等文化载体,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使其主动参与文化传承 。从民族发展层面,这种渗透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让学生在经典文本解读中理解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认同感与自豪感。

(二)实践基础

语文课程与传统文化具有天然契合性。作为母语教育载体,语文教材本身包含大量传统文化元素,其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双重属性,使其能承担文化传承使命。部编版教材中,古诗文教学是重要纽带,通过分析《元日》《清明》等诗词的创作背景,学生能深入理解作品内涵,实现文化教育目标 [4]。此外,教材中诗词、寓言、神话等多种文体,为多角度呈现传统文化提供了可能,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自然接受文化熏陶 [3]。

二、部编版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分布特征

2017 年启用的部编版教材显著增加了传统文化内容,涵盖古典诗词、语言文学、历史故事等 8 大类别,合计 274 课,占小学阶段语文课程总量的 95.8% 。其分布呈现三大特征:一是类别覆盖广泛但占比失衡,古典诗词( 39.8% )、语言文学( 23.0% )、历史故事( 15.3% )合计占比 78.1% ,而艺术科技( 4.0% )、戏剧小说( 2.6% )等类别占比极低;二是年级分布梯度明显,低年级(一、二年级)传统文化课程合计 118 课,占比 43.1% ,较高年级低 13.8 个百分点 [1] ;三是内容载体多元,如三年级下册《古诗三首》聚焦传统节日,五年级下册选取 “四大名著” 片段,体现从具象认知到抽象理解的递进逻辑 [4]。

三、传统文化渗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传统文化渗透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课程设置失衡,受篇幅与题材限制,教材中传统文化类别占比悬殊,低年级课程占比不足,与学生认知需求不匹配,可能错过文化启蒙关键期。二是教学方法陈旧,部分教师采用 “讲授 + 背诵” 的传统模式,如教学二年级下册《传统节日》时,仅让学生死记硬背习俗名称,难以让其理解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三是学生兴趣不足,在全球化与 “快餐文化” 影响下,部分学生更关注西方节日与流行文化,对传统诗词、习俗等兴趣淡薄 [1]。四是教师素养有待提升,部分教师缺乏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教学中仅进行表层渗透,如讲解《将相和》时,仅分析故事情节,忽略 “和氏璧” 的历史典故与 “和为贵” 的思想内涵 [3]。

四、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渗透方式与实践策略

(一)优化内容结构,平衡文化呈现

针对教材类别失衡问题,教师可主动补充薄弱领域内容。在艺术科技方面,结合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补充蔡伦改进造纸术的细节故事,延伸至活字印刷术等其他发明,展现古代科技智慧 [4]。在低年级教学中,识字环节可融入文化元素,如讲解 “福” 字的演变时,介绍春节贴福的习俗;借助 “月” 字的象形特征,联想中秋赏月的传统。

(二)创新教学方法,激活课堂互动

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多样化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可用于《元日》教学,播放春节放鞭炮、贴春联的视频,组织学生模拟 “守岁” 场景,让其在体验中理解 “总把新桃换旧符” 的含义。角色扮演法适用于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让学生分组演绎孙悟空拜师、学艺等情节,感受 “尊师重道” 的传统美德 [2]。问题探究法可用于《司马光》教学,设计 “司马光为何砸缸?”“其他孩子的做法有何不同?” 等问题链,引导学生在讨论中领悟 “见义勇为” 的精神[4]。

(三)结合生活实际,深化文化认知

将传统文化与学生生活相联系,能增强文化认同感。在传统节日方面,端午节前结合屈原相关故事(拓展阅读),组织包粽子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理解节日与爱国精神的关联。在美德教育方面,学习《我不能失信》后,开展 “诚信小故事” 征集活动,鼓励学生记录身边守信用的事例,将 “诚信” 美德外化于行 [4]。

(四)利用多元资源,拓展渗透路径

现代技术与实践活动能丰富渗透形式。多媒体辅助方面,可借助《中国诗词大会》片段,让学生感受诗词竞技的乐趣;用动画演示 “孝” 字的演变,帮助学生理解 “尊老爱幼” 的内涵 [1]。线上互动可在班级群发起 “传统故事接龙” 活动,学生每日分享一则寓言或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嫦娥奔月》,形成线上文化氛围。实践体验可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结合相关拓展内容,观察青铜器上的纹饰,理解 “饕餮纹” 所体现的古人审美 [4] ;重阳节举办 “敬老主题班会”,让学生朗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长辈制作贺卡,践行 “孝亲” 传统 [3]。

五、结语

将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课堂,需要教师从课程设计、方法创新、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协同发力。部编版教材为这一过程提供了优质载体,教师应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结合学生认知特点,采用情境化、体验式教学,让传统文化真正走进学生心灵。通过持续实践,不仅能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更能培养其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持久活力。

参考文献

[1] 程梓欣. 浅析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 —— 基于 “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课堂教学实践的思考 [J]. 新智慧,2024 (33):42-44.

[2] 李新强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实践探索 [J]. 中华活页文选 ( 传统文化教学与研究 ), 2024 (5):7-9.

[3] 刘文娟 .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实践探索 [J]. 现代化教育国际研究学会论文集(七),2022:73-75.

[4] 韩富星 .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探索 ——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教材为例 [J]. 新智慧,2025 (8):1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