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效果及影响因素研究

作者

王晓华

辽宁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辽宁省  丹东市  118000

一、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越来越受到重视。心肺复苏技能作为一种基本的急救技术,在应对心脏骤停等突发情况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场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栋梁,掌握心肺复苏技能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自救互救能力,还能在危急时刻为他人提供及时的救助。高校医务室作为校园医疗保障的重要部门,承担着普及急救知识和技能的重要职责。然而,目前高校医务室在大学生中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效果如何,以及影响其普及效果的因素有哪些,这些问题亟待深入研究。本研究通过调查分析,旨在为高校医务室更好地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某高校在校大学生 500 名作为研究对象,涵盖不同年级、专业和学院,确保样本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1. 问卷调查法:设计包含心肺复苏技能知晓率、培训经历、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培训效果评价、影响因素等方面内容的问卷,通过线上方式发放,共收回有效问卷 496 份,有效回收率为 95% 。

2. 访谈法:选取部分大学生、高校医务室工作人员及部分专业教师进行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的看法、建议以及影响培训效果的因素,访谈内容进行详细记录并进行分析。

三、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效果

(一)心肺复苏技能知晓率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的基本概念知晓率为 70% ,其中30% 的学生表示对心肺复苏技能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25% 的学生表示仅知道一些基本概念,但缺乏深入了解; 20% 的学生表示对心肺复苏技能完全不了解。这表明高校医务室在心肺复苏技能的宣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对其缺乏基本认识。

(二)培训参与率

在参与调查的大学生中,有 50% 的学生曾参加过高校医务室组织的心肺复苏技能培训, 30% 的学生未参加过任何培训。这说明高校医务室虽然开展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活动,但培训的覆盖面仍有待进一步扩大,以确保更多学生能够接受系统的培训。

(三)技能掌握程度

1. 理论知识掌握程度: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心肺复苏技能的理论知识进行考核,结果显示,参加过培训的学生理论知识平均得分为 70 分(满分 100分),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理论知识平均得分为 55 分。这表明培训对提高学生心肺复苏技能理论知识水平有显著效果,但整体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仍有提升空间。

2. 操作技能掌握程度: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操作考核,结果显示,参加过培训的学生操作技能平均得分为 65 分(满分 100 分),其中 30% 的学生操作较为规范,能够正确完成心肺复苏的基本操作步骤; 30% 的学生操作存在部分错误,但仍基本掌握操作流程; 40% 的学生操作不规范,存在较多错误。未参加过培训的学生操作技能平均得分为 30 分,大部分学生仅能完成简单的操作动作,无法正确实施心肺复苏。这说明培训对提高学生心肺复苏技能操作水平有一定作用,但仍有部分学生操作技能掌握不扎实,需要进一步加强培训和实践指导。

3. 学生对培训效果的自我评价: 80% 的学生认为通过培训对心肺复苏技能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应对突发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 15% 的学生认为培训效果一般,虽然了解了一些基本知识和技能,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困难; 5% 的学生认为培训效果不理想,未真正掌握心肺复苏技能。

四、影响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在大学生中普及效果的因素

(一)学生自身因素

1. 学习兴趣和积极性:部分学生对心肺复苏技能学习兴趣不高,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认为急救技能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机会较少,学习起来较为枯燥,导致对培训的参与度较低,影响了培训效果。

. 时间安排和课程冲突:大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课余时间有限,部分学生因课程安排冲突等原因无法参加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导致培训参与率降低。

(二)培训因素

1. 培训内容和形式:目前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内容多以理论讲解为主,实践操作机会较少,且培训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影响了培训效果。

2. 培训场地和设备:高校医务室的培训场地和设备相对不足,部分学校缺

乏标准化的心肺复苏培训模型和模拟设备,影响了实践操作培训的质量和效果。

五、优化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在大学生中普及效果的策略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1. 加强宣传引导:通过校园广播、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心肺复苏技能的重要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对培训的重视程度和学习兴趣。

2. 结合实际需求:在培训过程中,结合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场景,如运动损伤、突发疾病等情况,讲解心肺复苏技能的应用场景和操作要点,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一)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

1. 强化实践操作:增加实践操作环节的比重,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实践机会,通过反复练习和指导,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心肺复苏技能的操作流程和要点。

2. 分层分类培训:根据学生的医学知识基础、学习能力和兴趣爱好等因素,将学生分为不同层次和类别,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二)完善培训时间和频率安排

1. 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根据大学生的课程安排和学习时间,合理安排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时间,避免与学生正常课程冲突。

2. 增加培训频率: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每学期或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并通过定期的复习和考核,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培训效果。

(三)加强学校支持和保障

1. 纳入学校教学计划: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纳入学校整体教学计划和学生素质教育体系,作为学生必修课程或选修课程的一部分,明确培训目标和考核标准,确保培训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2. 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与校内相关部门的合作,如教务处、学工处、团委等,共同开展心肺复苏技能培训活动,形成工作合力。同时,积极与校外专业医疗机构、社会组织建立合作关系,争取外部资源支持,共同推动高校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工作的发展。

六、结论

高校医务室在大学生中心肺复苏技能的普及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知晓率有待提高、培训参与率不足、技能掌握程度不够扎实等问题。影响普及效果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因素、培训因素等。通过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优化培训内容和形式、加强培训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培训时间和频率安排,可以有效提高高校医务室心肺复苏技能在大学生中的普及效果,提升大学生的急救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未来高校应进一步重视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工作,不断完善培训体系和机制,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社会急救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王晓华,籍贯:辽宁丹东人,出生日期:1978 年出生,性别: 女。民族:汉,研究方向:医学,学历: 本科, 职称: 主管护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