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新时代民办高校思政课“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辩论赛教学模式构建

作者

叶桐润

广州工商学院 广东广州 510000

引言

在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改革需破解大班教学、生源认知差异等现实问题,在实现价值引领的同时深化能力培养。传统的“单向灌输”教学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大学生的学习需求与成长规律,而辩论式教学因其内在的互动性、思辨性与建构性,可为思政课改革提供一条有效的新路径。本文旨在基于管理学中的 SMART 原则,系统性地构建一套适用于民办高校的辩论式教学模式,深入探索其在教学目标设定、过程实施及成效评价等环节的优化路径,重点聚焦理论议题转化、学生个性化培养以及教学支持体系构建等核心问题,以期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提质增效提供解决方案,并为同类院校提供实践参考。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2019 年《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1] 这一要求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指明了方向,但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则带来了更为具体且紧迫的现实挑战。相较于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在思政课建设中面临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实困境,尤其在管理体制、师资队伍、保障体系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具体而言,首先是师资瓶颈突出,普遍存在专职教师数量不足、结构失衡、队伍不稳等问题,这直接导致班级规模普遍较大(通常在 80-120 人),师生互动深度受限;其次,民办高校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思辨能力分层现象更为明显,统一化的教学内容难以适配所有学生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民办高校思政课面临着双重困境:一方面,“00 后”(或称为 Z 世代)大学生作为数字原住民,更倾向于互动式、参与式的学习,传统单向灌输模式因无法提供足够的个性化关注与即时反馈,难以激发其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受限于上述师资和班额条件,理论讲授与实践应用更容易脱节,书本与课堂的内容难以有效回应学生在价值观念、职业规划、社会认知等方面的实际成长需求。

因此,如何破解大班教学条件下的个性化培养难题,并有效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成为民办高校思政课改革必须攻克的关键。辩论式教学通过创设课堂思辨场景、激活生生 - 师生之间的深度对话,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极具潜力的新思路。从理论看,将管理学 SMART 原则引入思政课教学,实现跨学科融合,是“以学生为中心”理念的具象化;从实践看,针对民办高校生源与资源特点构建校本化的模式,能为同类院校提供可借鉴的操作框架。

二、理论基础与原则适配

(一)核心概念辨析

“以学生为中心”在思政课中体现为三大维度:教学目标从知识传授转向价值塑造,教学过程从单向灌输转向双向互动,教学评价从结果导向转向过程导向。课堂辩论赛教学则通过有争议性的议题、具备对抗性的过程和价值共识性建构,促进学生理论认知与价值认同的融合。SMART 原则的五个维度——具体性、可衡量性、可实现性、相关性、时限性,为辩论教学提供了系统化设计框架,让抽象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步骤。

(二)SMART 原则的适配性

SMART 原则虽源于企业管理学,但其作为一种将宏观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科学方法,在教育领域同样展现出强大的应用价值。当前许多教学改革目标,如“以学生为中心”、“活力课堂”等,常因表述宏观,缺乏可量化的观测指标,导致改革实践容易陷入“活动陷阱”,难以进行科学的成效评价与持续改进。

将 SMART 原则应用于教育教学,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将这些理念式的改革口号,转化为可观测、可衡量、可执行的教学行为与评价标准,从而破解教学改革中“目标虚化”的难题。正是基于此,本研究将其系统性地引入民办高校思政课辩论式教学模式的设计中,以确保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精准对标育人目标。

1. 明确性:将思政课的宏观育人目标细化。知识层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为例,设计如“工厂引入全自动化生产线后,被裁员工要求企业承担终身再培训费用是否合理”等具体辩题;能力层面,设定逻辑论证、团队协作等可观测指标;价值层面,明确辩论中所需引导和强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 可衡量性:构建“过程 - 结果”双维评价体系。过程性评价包含逻辑严谨性(30%)、反驳有效性 (25%) )、团队配合度(20%);结果性评价侧重辩论总结的价值升华度(25%)。同时引入教师评分40% )、学生互评( 30% )与自评( 30% )的多元主体评价机制,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与全面。

3. 可实现性:针对民办高校资源有限的特点,采取“分层递进”的策略:初级阶段开展 15-20 分钟小型比赛,中级阶段引入翻转课堂,高级阶段举办跨校联赛,逐步提升教学效果。

4. 相关性:建立“主题筛选机制”,确保辩题与课程教学、社会现实和学生成长三者紧密关联。例如,围绕教材核心章节,结合“人工智能伦理”、“乡村振兴中的青年责任”等时代议题,以及“工匠精神与创新意识哪个对个人发展更重要”等成长议题进行设计,增强思政教育的现实解释力。

5. 时限性:以一学期 16 周的教学周期为例,将教学周期分为准备期(1-4 周,完成辩题库建设与能力诊断)、实施期(5-12 周,每周 1 次主题辩论)、提升期(13-16 周,综合辩论赛与教学反思),明确各阶段节点。

三、基于SMART 原则的设计路径

(一)明确性原则下辩论主题的精准

思政课辩论主题需要实现“理论内核 - 现实映射”的转化效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全面深化改革”章节为例,从技术革新与责任归属角度设计辩题:“社区养老服务引入智能设备后,老年人数字鸿沟导致的服务排斥问题,主要责任在政府还是企业?”这类辩题既紧扣课程重点,又贴近社会现实,能激活学生的思辨自觉。主题设计需避免两个极端: 方面不能脱离教材沦为纯社会话题的辩论,另一方面不能囿于理论而难以引发学生兴趣。需让每个辩题都成为连接思政理论与生活实践的纽带。

(二)可衡量性原则下评价机制的构建

构建“量化+ 质性”的双维评价体系。量化指标包括:学生观点陈述逻辑(30%),如论证是否有明确前提与结论;反驳有效性(25%),如是否能够直击对方的逻辑漏洞;团队配合(20%),如发言时长分配是否均衡等。质性评价则是聚焦于价值升华,通过学生的观点分享分析思想转变。评价主体采用“433”权重:教师评分侧重价值导向(如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互评关注辩论技巧,自评侧重个人收获,确保评价全面客观。

(三)可实现性原则下资源整合与条件保障

针对民办高校大班教学与资源有限的现实情况,从三方面着手:教师层面,开展“辩论教学工作坊”,通过模拟辩论、案例研讨提升教师的引导能力;模式层面,在不占用课时教学的前提下,区别于传统辩论赛的流程于时长,制定适合班级教学进度的标准化流程:观点陈述(5 分钟)—自由攻辩(8 分钟)—总结陈词(2 分钟),配套《操作手册》明确各环节要求;技术层面,依托“学习通”搭建线上辩论社区,设置“观点擂台”模块供学生课前提交论点,既减轻课堂组织压力,又扩大参与范围。

(四)相关性原则下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

构建“国家战略- 社会现实- 个体发展”的关联网络。纵向围绕国家战略设计主题,如“乡村振兴”主题可分解为“城乡人才流动利与弊”“电商助农可持续性”等子议题;横向联动专业特色,文科聚焦“党史重大抉择”(如“改革开放初期的价格双轨制利大于弊吗”),工科关注“科技伦理”(如“人工智能创作的知识产权归属”)。 通过这种关联,让学生感受到思政课不仅是理论学习,更是理解国家发展、规划个人成长的工具。

(五)时限性原则下教学流程的阶段规划表1 采用“四阶七步”推进模型:

关键节点清晰:第3周发布辩题库,第4周-12周完成辩论,第16周进行成果汇报,确保教学有序推进。四、挑战与优化建议

民办高校的大班制教学中,80-120 人的班级仅能让少数学生参与辩论,多数沦为“旁观者”;此外,民办院校的学生知识储备与思辨能力分层较为明显,如设置统一辩题则较容易导致“精英垄断”或“全员浅尝”的局面。

因此,建议实施“三维动态分组”模式,即按照学生能力分为 A(高阶)、B(中阶)、C(基础)组,按兴趣形成选题偏好,按任务分配阶梯式辩题(A 组承担理论辨析,如“数字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平衡”;C 组聚焦案例评析,如“校园共享单车管理的利与弊”)。

构建“四库合一”资源平台:辩题库(标注难度与适配学情)、案例库(时政热点与经典文献)、工具库(流程模板与评分表)、成果库(优秀辩论视频与反思),每学期更新内容,确保资源适配教学需求。

五、结论

本文基于管理学SMART 原则,构建了一套旨在破解民办高校思政课现实困境的课堂辩论赛教学模式。该模式通过目标(Specific)、评价(Measurable)、策略(Achievable)、内容(Relevant)和流程(Time-based)的系统化设计,为解决民办高校思政课“单向灌输效能低”与“价值内化路径模糊”等核心问题提供了有效路径。研究提出的“三维动态分组”与“四库一体”资源平台等具体策略,旨在精准适配大班教学与学生差异化的现实,保障教学模式的可操作性与可持续性。该模式的价值不仅在于方法论的创新,更在于它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落实到可执行的教学行为中,致力于引导学生从被动的“要我学”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学”,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迈向深度的“价值共建”。

当然,本研究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首先,本研究构建的模式主要基于特定院校的实践探索,其在不同类型、不同发展水平的民办高校(如应用型、学术型或艺术类院校)中的普适性与具体适用性,尚需更广泛的实证检验。其次,该模式对教师的综合能力,包括议题设计、场域调控、即时点评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其大规模推广的可持续性有赖于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与激励机制的配套支持。

基于此,未来的研究可从以下方面拓展:第一,探索线上线下混合式辩论教学。可依托智慧教学平台,将辩论的准备、延伸环节置于线上,开展异步辩论、观点众筹等活动,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追踪学生参与轨迹与认知变化,以弥补线下大班教学的不足。第二,开展纵向追踪研究,通过长期的数据采集与对比分析,深入评估该模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价值认同及终身学习能力影响的持久度,从而更全面地检验其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19-08/14/content_5421252.htm[1] 岳金霞 , 吴琼 .OBE 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 [J]. 思想教育研究 ,2019,(05):90-94.

[2] 许勋恩 , 杨林香 . 差异均衡:民办高校思政课建设新路探究 [J]. 教育评论 ,2023,(12):95-101.

[3]徐兆林 . 基于目标管理 SMART 原则的课堂教学有效观测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9,(35):68-72+81.

[4] 刘晓研 . 基于 OBE 理念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情景模拟教学的运用 [J]. 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 ,2019,(11):134-135.DOI:10.16534/j.cnki.cn13-9000/g.2019.1248.

[5] 齐艳霞 , 曲洪波 , 赵冰梅 .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理论研讨与实践路径探析——“全国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理论与实践”研讨会综述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0,(06):155-156.DOI:10.16580/j.sxlljydk.2020.06.032.

[6] 李后东 , 吴茜茜 . 以学生为主体 : 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根本遵循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2,(36):28-30.

[7] 佘双好 , 汤婉丽 .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创新发展与展望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23,(03):107-115.DOI:10.16580/j.sxlljydk.2023.03.013.

[8] 邓奎伟 . 民办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与优化路径 [J].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07):145-148.DOI:10.13971/j.cnki.cn23-1435/c.2024.07.023.

[9] 张硕楠 .OBE 理念下的辩论式教学在民办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中的探索与实践 [J]. 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 . 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20,(03):113-115.

[10] 万勇华 . 高校“思政课”辩论式教学中的教师角色探析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12):152-156.

[11] 陈丽 . 辩论式教学 : 逻辑内涵·价值意蕴·实践要求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4,(47):49-52.

[12] 岳金霞 , 吴琼 .OBE 理论视角下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探索 [J]. 思想教育研,2019,(05):90-94.

[13]顾以传,刘银华.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24):57-58.DOI:10.19865/j.cnki.xxdj.2020.24.020.

[14] 查广云 . 高职思政课“虚实融合、理实一体”体验式教学模式探析 [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1,(14):64-69.

[15] 王立 . 情境学习理论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论析 [J].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21,37(02):110-114.DOI:10.15938/j.cnki.iper.2021.0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