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析高校贫困学生认定重要环节及其处理方法

作者

杨昊

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省周口市,466000

摘要:贫困生认定是确保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它不仅关系到学生能否顺利完成学业,还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准确的贫困生认定可以帮助学校和社会更有效地分配资助资源,确保经济困难的学生能够得到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从而促进教育的公平性。

关键词:贫困生;认定环节;处理方法

引文:以往的贫困生认定工作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如何准确评估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如何确保认定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性,如何了解贫困补助的实际效果。这些困难和挑战都提示了教育工作者,需要在贫困生认定的诸多环节中做出更大的努力,制定科学合理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方法,同时要改善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处理细节,确保贫困生相关工作有效公正。

一、高校贫困学生认定重要环节

(一)证明与调查环节

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完成的第一个关口是证明与调查。要评判贫困生申请资料的真实性,才能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精准有效。证明调查并非简单的材料堆砌,而是要通过三级证明体系构建起完整的证据链条,贫困证明具有法律效力,才能从制度设计上将扶贫工作细化到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除了静态的资料证明之外,动态的调查走访机制为贫困认定注入了生命力,相对于纸质文书的材料提供,调查的过程非常重要,它包括线上调查,也包括实地走访。

(二)审核与诚信环节

收到贫困生申请资料之后,需要对其进行严格的审查,确保过程诚信有效,让贫困资助资源精准分配,才能维护教育公平,因此这也是该项工作中的重要环节。严格的资料审核包括核实家庭经济收入、负债情况和突发变故,防止出现弄虚作假,精准识别真正需要帮助的学生,防止伪贫困生占用资源[1]。另外,部分学生受到利益的驱使,虚假编织贫困情况,破坏了资助体系的公正性,也影响学生的价值观。诚信是这一环节的关键词,学生诚信教育和惩戒机制需要同步建设,才能塑造诚实守法的校园风气。

(三)数据分析和资助发放环节

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做好数据分析环节,通过数据分析工具和相关平台的引入,能够自动识别出真正的贫困生,同时也识别出频繁高消费购买奢侈品的假贫困生。数据分析基于客观量化,减少了人为审核材料的主观性,在数据建模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通过数据训练还能够动态调整贫困评分权重,让贫困生认定标准的制定符合贫困生的真实生活状况。同时在贫困资助发放的环节中,需要经过审核与公示的步骤,让贫困生接受全校师生的监督,发放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可以选择经济补助,也可以选择经济补助和实践机会相结合的形式,发放的时间可以选择分期发放、一次性发放,也可以对特殊情况的学生进行特殊补助,一般而言会经过校园一卡通直接打入学生账户供学生使用,这一环节还需要再次确保材料真实,防止资金去向不明,资金到账后要确保该部分款项优先用于学费、住宿费等刚性支出。

二、处理方法

(一)做好材料审核与情况调查

在材料审核环节,需要打造严格的审核流程,确保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学生提交申请材料需要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表格,并由三级民政部门盖章,提交户籍、学籍和特殊困难的辅助证明,这些材料是初步审核的基础,也是完整的贫困证明文件。但是仅凭书面材料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真实经济情况,高校可以组建民主会议,优化审核流程,对学生的贫困程度和情况进行量化评分。例如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对学生家庭的收入、负债、医疗支出等情况进行指标计算,要求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确保材料的真实性。

在调查阶段,需要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线上查证和线下走访相结合。在线上阶段,需要对家庭经济动态情况进行分析,有些省市已经建立了学生从中学到大学的家庭经济档案,通过档案的长期追踪,可以减少重复审查的负担,同时学生的校园消费行为记录也可以成为学生经济情况的侧面反映,查证与其申报的经济状况是否一致。如果经过查证,学生的现实情况与提交材料有出入,学校需要组织专人与学生生源所在地民政部门或村委会、居委会取得联系,通过电话访谈、邮件垂询或实际走访调查等形式,深入了解学生真实家庭情况。

(二)建设诚信体系,完成材料审核

为了解决当前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的公平性缺失和诚信问题,学校需要强化诚信教育引导。建设诚信体系,将诚信教育融入思政课程。通过主题班会案例分析的形式,深化学生对诚信的认识,树立正确价值观,辅导员要发挥教育和组织作用加以配合[2]。学校要要求申请资助的学生签署诚信承诺书。明确虚假申报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建设失信学生档案,有些学生若虚假申报材料或者存在浪费资助资金的情况,需要取消资助资格,追缴发放资金,情节严重的需要记录诚信不良信息。在校园文化建设板块,也要加强对诚信文化的宣传,加强诚信氛围的熏陶。

在材料审核和最终认定环节,需要完善多维度认定程序,通过硬性指标和柔性评价两个板块,构建贫困生认定模型。硬性指标应包括家庭收入、地区经济水平、家庭成员健康状况等,这些属于客观数据的部分。柔性评价则应当包括班主任访谈、同学评价、消费行为记录等主观因素,建设动态监测机制,受资助学生需要定期接受复核,检查其学业表现和消费行为,并弹性调整资助等级。学校还要加强对大数据分析工具的使用,对接民政部门或政府有关部门的低收入家庭数据库,跨部门跨单位实现数据联动,验证建设智能预警系统,如果系统监测到学生存在异常消费行为,例如短时间内有高额娱乐支出,可以结合人工复查,鉴别假贫困情况。

(三)优化资助形式,做好数据跟踪

常见的贫困生资助形式是经济资助,包括国家助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贷款,学校在具体发放资助的时候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做出更细致的规划。例如,可以将资助资金拆分成住宿费、学杂费、生活费等,分批次发放,学生在缴费时可以提交对应消费凭证,之后再解锁下一阶段的资金。学校也可以和合作银行共同开发教育补助专用账户,限制资金发放仅用于教育支出,规避更多的风险。在发放阶段的再次审核环节,可以引入OCR自动识别技术,对户口本、银行流水等文件再次核对,防止人工录入造成的数据误差,提高审核效率。此外,补助金发放环节可以利用信息化技术建设“隐形识别”板块,学生如果在一段时间内消费水平骤降或者无法支付学费,可以自动推送临时补助申请通道,整个过程隐私进行,保护学生自尊。

数据跟踪需要贯穿贫困生认定工作的始末,在发放贫困资助之后,也需要利用数据技术进行反馈追踪。首先需要检查财务数据,核实助学金和补助金是否足额发放到学生账户,是否有遗漏学生的反馈信息[3]。每学期末建设问卷调查或家访机制,受资助学生需要接受反馈检查,观察家庭经济动态状况的变化。其次,贫困生补助工作并不是发放资金之后就结束,而是要评估学生的动态成长,才能了解补助资金的真实运用效果。利用数字化手段,建设受助学生学业数据库,对比资助前后的GPA变化,查看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或社会实践的频率,评估补助发放对学生发展有无正面影响。每学期开展匿名问卷调查,查看学生对补助金额、发放时效、流程公平性的满意度评价,开放建议通道,实质性的问题反馈要认真严肃处理。此外,必要情况下可以引入审计机构和公益组织的第三方监督,适当公开审计报告,增加贫困生补助工作的公开性。

结语:综上所述,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需要把握重要环节和关键节点,并找到合适的工作方法,让贫困助学金真正帮扶“对的人”。

参考文献:

[1]王昊昊.高校助学金帮到“对的人”了吗[N].中国科学报,2023-11-28(004).

[2]曾佳慧.数据分析视角下高校贫困生精准认定与资助研究[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1,(12):55-57.

[3]吕坤,梁秀生.浅析高校贫困学生认定重要环节及其处理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2013,(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