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红色文化浸润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红色家书的融合实践

作者

游若瑜

湖北大学 湖北武汉 43006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红色家书作为我国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记录了我国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的崇高理想、顽强意志与斗争精神。将红色家书蕴含的精神价值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能为教学注入鲜活生动的素材,更能让理想信念教育直抵人心。推动红色家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不仅呼应了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更为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有效路径。

一、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

革命先烈留下的红色家书,作为承载家国情怀的重要历史文献,具有独特的精神内涵与教育价值。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这些珍贵文献对培养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坚定青年学子的文化自信具有显著作用,能有效提升德育工作的实际成效。

赓续家国情怀,筑牢精神根基。红色家书是特殊历史时期形成的情感文本,展现了革命先烈在民族存亡关头所做出的伟大抉择——以国家利益为重、将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如陈觉烈士在就义前写给妻子赵云霄的信中将个人情感升华为民族大义的精神境界,正是家国情怀最深刻、最动人的体现。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引导大学生阅读红色家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望,更是与革命先辈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通过这种情感共鸣与价值体认,有助于激发大学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引导他们自觉弘扬“以天下为己任”的中华优秀传统精神,将个人理想融入党和人民的事业之中,在服务国家、奉献社会的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

坚定文化自信,彰显时代价值。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多元文化思潮与青年价值观念碰撞交织,深刻影响着青年群体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学习。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西方国家的势力通过持续输出意识形态,宣扬其政治体制模式,对我国制度体系和价值理念进行攻击,试图削弱中华民族文化根基、弱化主流价值观认同。红色家书作为超越时空的精神纽带,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更体现着革命传统的当代价值。将红色家书整合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其思想导向作用,引导青年学生在增强文化认同的过程中提升政治敏锐性,自觉抵制各类错误思想侵蚀,进而筑牢全社会团结奋斗的思想根基。

创新育人路径,提升教育质效。红色家书承载的精神内核与新时代青年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彰显出显著的时代价值与育人功能。将红色家书资源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方面能够丰富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拓展其内涵广度,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突破,实现红色家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联动。通过让学生深刻体悟红色文化的持久生命力,增强教学内容的精准度和实践效果,以此深化青年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价值体认与主动传承意识,从而系统性地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全面提升,这正是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二、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困境

红色家书承载着革命先辈的热血与信念,铭刻着中华民族从苦难走向辉煌的奋斗足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最鲜活、最生动的教材。然而,高校推进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仍存在困境,有待解决。

师资队伍协同力不足。办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然而,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仍存在明显短板。一是师资体系不够完善。校内力量整合不足,涵盖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兼任教师的师资队伍尚未完全建立,各成员职责划分不够清晰,容易出现职责重叠或空白。校外资源拓展有限,兼职教师库建设滞后,模范典型、红色文化讲解员、当代英雄模范、时代楷模等社会力量的吸纳力度不足,较少邀请抗美援朝老兵讲述战斗故事、红色纪念馆讲解员讲解红色家书背后历史等能让学生直观感受红色精神。二是师资人员配置有待优化。不同背景教师的教学任务安排不够合理,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优势、辅导员和班主任贴近学生的特点等未能充分发挥,难以形成有效的优势互补。师资队伍协调机制缺失,教师间的定期交流活动较少,沟通合作不足,导致教学理念和方法难以统一,协同育人效应不明显。

技术应用渗透度不深。当前,大数据、VR 等新技术在推动红色家书数字化转型上的应用不足,红色家书未能有效突破时空限制以数字化形式走进校园和课堂。利用大数据收集整理红色家书、建立丰富教学素材库的工作推进缓慢,导致红色家书在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难以充分发挥。此外,VR、AR、AI 等技术的应用较为滞后,未能将红色家书转化为更具可视化、可读性的形式,也未能有效创建趣味性、交互性、情景式的多元学习场景,导致互动效果不佳。比如,红色家书主题 AR 游戏的开发与应用较少,学生难以通过虚拟角色扮演亲身体验革命历史事件,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较低。这些技术手段的滞后,使得教学内容不丰富,学生对红色家书的学习兴趣难以有效激发,不利于红色基因的传承与革命精神的弘扬。

实践场域拓展性有限。当前思政课过度局限于传统课堂空间,未能充分实现校园教学与社会实践的有机衔接。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的融合度有待提升,校内教育资源与社会教育资源的协同效应尚未充分发挥,这种二元分割的教学模式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一方面,高校在挖掘和利用地方红色家书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革命博物馆等社会资源方面较为被动,与红色场馆的长期稳定合作关系尚未普遍建立,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学习的频次和覆盖面有限,导致红色场馆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地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不够深入,课堂内外、校园内外的实践教学资源未能实现无缝对接、有效拓展与深度整合,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尚未普遍建立,难以给青年学生提供全方位、立体化的红色文化学习体验场所,导致学生在实践中对红色文化资源的感知力和领悟力不足,不利于红色基因的自觉传承和红色精神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路径

在深入理解红色家书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意蕴和现实困境后,为切实增强这一教育载体的育人成效,必须立足现实条件,创新实施策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促使红色文化深入青年学生内心,增强其自觉传承革命文化的内在动力。

搭建师资共同体,强化师资解码力。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需要突破传统界限,打造多元化师资体系,充分挖掘红色家书的育人价值。解决师资队伍协同力不足的问题,需要构建内外联动的协同育人机制。校内整合思政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及专业课教师,搭建协同矩阵,思政课教师负责红色家书学理阐释,辅导员和班主任组织实践活动,专业课教师嵌入相关专业元素。校外建立兼职教师库,邀老兵、英雄等任导师,结合红色家书开讲座,同时与红色纪念馆合作,聘讲解员开展家书与文物对话活动,形成校内和校外的闭环。如此可强化解码能力,解决力量分散问题,形成育人合力。此外,建立师资队伍红色文化素养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并提供反馈,将评估结果与教师考核晋升挂钩,激励教师提升素养。通过完善体系、优化配置、提升素养,打造专业过硬、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有力保障。

借力 AI 新技术,提升传播沉浸感。立足于传统教学方式和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借助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积极引入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手段,加快推进红色家书资源的数字化转换与网络平台搭建。通过整合音频资料、视觉影像及虚拟场景等多媒体元素,构建具有高度交互性的沉浸式教学系统,以此提升教学的感染力和实效性,更好地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AI 技术能够使得红色家书以数字化的形式从书本和档案馆中走出来,进入校园和课堂。例如,通过 AI 的文字识别、语义分析和数据挖掘技术,可以对大量散落的红色家书进行系统整理、校勘注释和主题分类,建立丰富多样的红色家书教学素材库。学生能便捷地检索不同历史时期、不同革命人物的家书,直观了解家书背后的时代背景与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借助 AI 技术,可以将红色家书转化为可视化、沉浸式更强的形式,创建具有趣味性、交互性和情景式的多元学习场景,实现深度互动。这些创新的 AI 技术应用不仅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载体,还提高了学生对红色家书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更好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

拓展社会大课堂,激活实践转化力。为切实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宗旨,高校应通过社会实践等多元渠道,将红色家书资源有机整合至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之中。一是推动高校与博物馆、纪念馆、烈士陵园、红色遗迹等深度合作,在更大范围展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面貌及党史重大事件脉络,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释效度与实践引导力,从而深化认知水平与价值认同。二是鼓励学生假期参与政府、学校、社会组织联合开展的对口帮扶、理论宣讲等项目,组建宣讲团队和研究小组,在革命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场所担任文化讲解志愿者,深入城乡社区开展红色主题宣讲活动,或协助地方建立红色文献研究与教育中心。通过专业解读红色家书的历史价值,系统传播党的奋斗历程、革命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传统,引导青年一代自觉成为红色文化的传承者和践行者,提升革命思想教育在公众层面的渗透力。通过用好思政课主渠道,推动理论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助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开新局面,增强红色家书的辐射力,使其融入大学生思想深处,实现理论入脑入心、见言见行。

参考文献:

[1]习近平 . 用好红色资源 , 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J]. 求知 ,2021(6):4-10.

[2]叶尔克西·叶尔肯别克 , 王孝如 , 马立新 . 红色家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 [J].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19(5):105-109.

[3]郝桂荣 , 杨昊霖 . 红色文化资源融入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24(12):35-37.

[4]习近平 .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J]. 求是 ,2020(17):4-16.

资助基金:

作者简介:游若瑜(2004-),女,汉族,湖北随州,本科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