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知素养培育下的美术学习任务群教学策略
钱诚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实验小学
随着《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 年版)》的颁布实施,美术教育从传统的技能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育,审美感知素养作为艺术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新时代美术教育的关键指向。审美感知素养是指学生通过感官体验和心理活动,对艺术作品及自然美、社会美进行感受、识别、理解和评判的综合能力,它既是学生艺术学习的起点,更是其终身审美发展的基石。而美术学习任务群作为一种系列化、情境化的学习组织方式,能够有效整合散点式的美术学习活动,形成具有内在逻辑关联的学习序列,更能在真实的审美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感知潜能,促进其从浅层的技能模仿走向深层的审美理解与创造表达,进而实现美术教育从“教技法”到“育素养”的根本转变。
一、设计主题化任务群,构建系列学习链条
美术学习任务群的核心在于其系列化和关联性特征。主题化设计能够为分散的学习活动提供内在的逻辑纽带,使原本孤立的技能训练转化为有机关联的认知建构过程。主题不仅是内容的组织原则,更是学生审美感知发展的主线,它能够将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串联成完整的学习链条。学习者在面对复杂学习内容时,需要通过有意义的组织结构来减轻认知负担,提高学习效率。然而,当前美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课时之间缺乏连贯性、学习内容碎片化的问题。许多教师习惯于按照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教学,忽视了不同内容之间的内在关联,导致学生的学习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
以《我与伙伴》主题任务群为例,教师应当围绕“人际关系之美”这一核心主题,设计包含观察任务、分析任务、创作任务、展示任务在内的系列学习活动。观察任务中,学生通过观看不同艺术作品中的人物关系表现,感受艺术家如何通过构图、色彩、线条等元素传达人际情感;分析任务中,学生比较分析东西方艺术作品中友谊表达的差异,探索文化背景对艺术表现的影响;创作任务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创作表现自己与伙伴关系的艺术作品;展示任务中,学生通过作品展览和交流分享,表达创作意图和情感体验。教师应当确保每个任务都服务于主题目标,同时为下一个任务的开展做好铺垫。任务之间要形成递进关系,从简单到复杂,从模仿到创新,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群的过程中实现审美感知能力的螺旋式上升。教师还应当注重任务群的开放性设计,为不同能力水平的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参与方式,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任务群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路径。
二、创建情境化任务群,激发审美感知体验
情境化是任务群区别于传统教学活动的重要特征。真实情境能够为抽象的审美概念提供具体的载体,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体验中获得深度的审美感知。情境化任务群不是简单的情境创设,而是将一系列相关的学习任务置于同一个有意义的情境之中,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审美素养。于美术学习而言,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更需要在丰富的审美情境中得以实现。传统美术教学往往将技能训练与情境体验割裂开来,学生在练习线条、色彩、构图等基本技能时,缺乏明确的情境指向和实际意义,导致学习动机不足,审美体验浅薄。
以《色彩的冷暖》情境化任务群为例,教师应当创设“四季色彩设计师”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扮演专业的色彩设计师,为不同季节的主题活动进行色彩方案设计。春季任务中 , 学生需要为学校的春游活动设计宣传海报 , 感受春天的温暖色彩;夏季任务中,学生为游泳馆设计清凉的视觉环境,体验冷色调的降温效果;秋季任务中,学生为丰收节庆典设计装饰方案,运用暖色调营造热烈氛围;冬季任务中,学生为圣诞活动设计温馨空间,平衡冷暖色彩的情感表达。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设计背景资料,包括活动目标、参与人群、空间特点等,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色彩冷暖的情感表达功能。教师可以邀请专业设计师参与评价,或者将学生的设计方案在真实场景中进行应用,增强任务的真实性和意义感。
三、实施综合性任务群,促进素养整体发展
审美感知素养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概念,包含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单一化的学习活动难以全面促进学生审美素养的发展,需要通过综合性的任务群设计,整合不同类型的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多样化的实践中获得全面的发展。综合性任务群强调跨学科整合、多技能融合、多感官协调,体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整体性要求。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揭示了人类智能的多样性特征,不同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综合性的学习活动能够为不同智能类型的学生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平台。当前美术教学中存在学科界限过于清晰、技能训练相对单一的问题。许多教师习惯于将绘画、手工、欣赏等活动分别进行,忽视了不同活动之间的内在关联和互补效应。
以《民间的艺术》综合性任务群为例,教师应当整合欣赏、研究、创作、表演等多种学习形式,设计跨越多个课时的综合性学习项目。欣赏环节中,学生通过观看民间艺术作品和表演视频,感受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研究环节中,学生调查家乡的民间艺术形式,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创作环节中,学生选择感兴趣的民间艺术形式进行学习和创作,可以是绘画、剪纸、泥塑等不同媒介;表演环节中,学生将创作的作品与音乐、舞蹈、戏剧等其他艺术形式结合,进行综合性的艺术表演。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参与方式,有的学生可能擅长绘画创作,有的学生可能善于表演展示,有的学生可能具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综合性任务群要为每个学生提供发挥优势的机会,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其他同伴的技能和经验。
四、建立评价型任务群,实现学习过程监测
评价是学习结果的检验,更是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的终结性评价往往只关注学习的最终成果,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和发展轨迹。评价型任务群强调过程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通过设计具有评价功能的学习任务,让评价融入学习过程之中,实现“评学一体”的有机统一。当前美术教学评价中普遍存在评价主体单一、评价方式简单、评价时机滞后的问题。许多教师习惯于在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缺乏对学习过程的关注和指导。滞后性的评价如同事后诸葛亮,虽然能够发现问题,但已经错过了最佳的干预时机,难以对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以《春天大舞台》为例,教师应当设计包含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作品展示评价等多个环节的综合评价体系。过程记录任务中,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记录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想法、困惑、收获和进步;同伴互评任务中,学生按照评价标准对同伴的作品和表现进行评价,在评价他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评价标准的理解;作品改进任务中,学生根据获得的反馈意见修改完善自己的作品,在修改过程中提升创作技能和审美判断力;成果展示任务中,学生通过多种形式展示学习成果,接受来自不同观众的评价和建议。教师应当为每个评价任务设计明确的评价标准和操作指南,确保评价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五、结语
审美感知素养的培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教师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和创新的思维重新审视美术教学的价值追求。教师应当深入理解任务群教学的内在机理,不断优化任务群的设计与实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持续改进,让任务群真正发挥其系列化、情境化、综合化的独特优势。唯有如此,美术学习任务群才能真正承载起核心素养培育的时代重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成长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郑多多 . 解构·重组·驱动——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小学美术大单元教学探究 [J]. 名师在线 ,2025,11(04):83-85.
[2] 刘馨阳 , 陈晓东 . 小学美术跨学科主题学习任务群教学路径探析 [J]. 新课程评论 ,2024,(06):99-107.
[3] 陈周琴 . 小学美术课堂中培养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路径探索 [J]. 读写算 ,2025,(15):145-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