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浅谈培养学生随文练笔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者

肖婷婷

长春市双阳区第一实验小学

摘要:随文练笔是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关键。它不仅能够让学生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会思考、获得启发,更能让学生在体悟文本中产生“一书胸臆”的冲动和向往。依据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随文练笔已经融入小学语文日常教学,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项关键内容。本文将从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出发,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实践,深入探讨培养学生随文练笔能力的有效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随文练笔;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引言

随着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深入实施,小学语文教学迎来了新的挑战与契机。而随文练笔作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备受瞩目。它不仅能够有效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还能在阅读与表达之间架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学生在领悟文本精髓的同时,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心之所想,情之所悟。因此,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随文练笔能力,已成为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随文练笔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核心价值

(一)生动实践:落实新课标读写融合理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融入随文练笔,不但有助于学生在阅读中领悟教材内涵,受到情感熏陶,更给予了孩子们“思考”的自主,让其在深度阅读中内化语言表达,锤炼文笔,积累素材,实现“以读促写,以写悟读”的相辅相成,有效契合了语文课程标准中“语言运用”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本质追求:深化语文课程育人功能。语文教学中通过引领学生深入教材肌理,挖掘思想精髓,展开随文练笔,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感和思想品德,更为其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石,并极大地提升了学生的阅读品鉴能力、锻炼了他们的联想与表达能力。更在潜移默化中将家国情怀的种子根植在孩子们的心田,实现了“文以载道,道以化人”的育人境界,让语文课程真正成为滋养学生心灵、培育时代新人的沃土。

(三)素养发展:助力学生语文能力与思维的成长。随文练笔以“读写结合”为纽带,融合了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如:模仿文本句式、修辞,提升表达的准确性与生动性;通过改写、辩论等项目,培养逻辑思维与创造性思维;在古诗词文化、民俗故事续写等活动中深化中华文化体验。为学生的语文思维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广阔的空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并在此过程中,有效培养了学生的道德情操与心理素质。

二、于读写实践中培养学生随文练笔能力的策略

(一)深挖文本内涵,激活创作思维。

在语文的教学中,阅读文本绝非浅尝辄止地读顺读熟那么简单,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涵的引路人。让学生在初步掌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主去探究,一步步揭开文本的神秘面纱,领悟其中深邃的思想、感知跌岩起伏的情感。只有引领学生们深入挖掘文本其内涵,才能为学生的思维之潭注入活水,使孩子们真正地“活”起来,从而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写作灵感。同时,鼓励他们跳出传统的思维框架,做独一无二的自己,大胆想,大胆表达,敢于从不同的视角和层面去审视文本、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不被教辅资料所左右,不因老师、家长的言行而踯躅,明白文本的内涵是多角度、多层次的,是需要每一个“不同的你”去发掘、去诠释。如:在学习《落花生》一课,教师可以巧妙地设疑:“花生漂亮吗?为什么这看似平凡的果实,让一家人都深爱不已呢?作者为何对其情有独钟呢?”这些问题如同一把把钥匙,打开了孩子们探险关卡的一道道大门。随后,教师可以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我最喜欢的植物》为题,进行随文练笔的实践。他们认真地品读、感悟,借鉴着《落花生》中文本细腻的描写手法和独特的表达方式,将自己对某种植物的喜爱之情倾情于笔端。每一个孩子学习这文本,又超越着文本,将植物的形态、色彩、气味描写得惟妙惟肖,对这些植物所带给他们的心灵触动和人生启示表达得更是独具特色,唯己独放。蓝蓝便是其中的佼佼者,她这样写道:“在我心中,有一抹绿,它不言不语,却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美好。那就是我最喜欢的绿萝,它如同一位默默无闻的守护者,静静地陪伴在我身边,用它那翠绿的叶片,为我拂去心灵的尘埃... ...”

(二)巧借语言范式,锤炼表达技巧。

每一篇文本的语言都独具特色,如璀璨的星辰,是孩子们进行随文练笔必不可少的宝贵素材。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需引导学生在挖掘文本内涵的基础上学会捕捉文本的语言特点,如用词之精准、句式之多样、修辞之巧妙等。然后,再让学生尝试着模仿文本中的语言进行思维训练,以提升他们的表达能力。如:《草原》一课,作者以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淳朴热情,仿佛一幅流动的画卷。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心探究文本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如灵动的比喻、活泛的拟人等修辞手法让景物跃然纸上。随后,教师可自然而然地布置随文练笔《我心中的美丽家园》。习作中,有的学生写道:“我心中的美丽家园是一片辽阔的的大森林,那里有各种各样的树木、五颜六色的野花、品种繁多的野菜、随处可见的小动物。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在林间的草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鸟儿在枝头欢快地鸣唱、松鼠在树干间跳跃、可爱的小兔子躲在草丛间窥探,嗅食山民不小心遗落的蘑菇… … 而那山间的小溪,潺潺流淌,清澈见底,它见证了岁月的变迁,也滋养了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生命。”这段文字,不仅借鉴了《草原》中的修辞手法与表达方式,更在联想与想象中融入了孩子们自己真实的情感与向往,使得笔下的家园充满了勃勃生命力与情境交融的感染力。

(三)链接生活经验,唤醒情感共鸣。

随文练笔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生硬的照本宣科,更重要的是能够走进生活实际,于文本情境之中触及内心真实的情感。在教学中,我们特别注重引导学生用心捕捉文本的情感脉络,无论是《桂花雨》的浸在花香里的童年,还是《父爱如舟》中借来的小渔船,都成为触发学生情感记忆的钥匙。例如,在《怀念母亲》一课的教学,在学生在情境中品读“我痛哭了几天,食不下咽,寝食难安”后出示了《记忆的温度》练笔题目。在轻柔的音乐声中让孩子们重回自己与母亲相处的往昔,捕捉那让自己为之动容的瞬间:暑热中汗流浃背的身影,清晨厨房中忙碌的身影,寒冬的傍晚怀中滚烫的烤地瓜… …然后引导学生以我笔述我心。令人惊喜的是,平时沉默寡言的文文这样写道:“妈妈皲裂的手指里,藏着天下无尽的美食,每当它跳起舞来,那些你想也想不出,尝也未尝过的美味就会跃上我得餐桌,亲吻我得胃肠,逗笑吃货一枚的我。”这样文里藏笑的文字,正是生活体验与文本情感交融的生动延伸。

结束语

随文练笔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写作能力的思维实践,也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它以文本为土壤,思维为种子,情感为媒介,让学生在读写融合中自然生长语言表达的能力。让文本与生活相通,让孩子们明白教材文本是生活的再现,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在未来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将继续探索和实践随文练笔的有效方策略,为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全面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陈文珊.紧扣文本落笔点,随文练笔妙生花一一小学高年段随文练笔初探[J].课外语文,2019(01).

[2 ]鲁畅.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初探[].电脑迷,2021,100(07).